导 航
查看: 1227|回复: 3

世博会与人类解放之路——摩天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0 18:25:34 |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18:25:39 |
狄更斯《双城记》中那句“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已经成了传说中的“万能感慨”。不过,对于以金属框架为主线的近150年建筑史来说,这句话也许比用在人类建筑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更合适,因为这150年原本就是一个充满了以“最”为修饰语的建筑的时代。最多的“最”又体现在最直观的建筑高度竞赛上。倘若说埃菲尔铁塔时代对建筑高度的强调还带有某种技术革命带来的直率的自豪感,21世纪前后的许多“最高”已经带有了更多的修辞色彩。

1851年,水晶宫作为展馆出现在首届世界博览会上,使得此后各届世博会成为新建筑展示约定俗成的舞台。正是这座最高点不过33米的建筑奠定了现代钢架结构建筑的基础,而40多年后另一届世博会上就出现了高度达到328米的埃菲尔铁塔,它所创造的高度纪录一直保持至1931年。这种在高度上的突飞猛进以及对于高度优势的长期保持足以令150年后争相竞高的摩天大楼们眼红,但铁塔得以安享纪录保持者的殊荣,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当时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漠视以及对于古典砖石建筑的惯性膜拜。

在赛维的经典名著《建筑空间论》中,他将19世纪复古的折中主义建筑斥为虚有其表,但同时也提出:“19世纪建筑真正有价值的在于其外部空间,在于其城市规划。”赛维相信,随着工业革命而出现的新的运输方式和人口流已经迫使19世纪的建筑师面对现代意义的都市化主题,即便19世纪建筑没有别的贡献,它也做到了“力求控制住都市化所发生的灾难性变化,使问题明朗化并提出现代城市最早的解决办法”。

赛维的著作问世于1957年,当时摩天大楼的高度已经逼近400米,而且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城市建筑形式。轻型技术、现代合成材料和标准模数制的部件,摩天大楼建造者所偏爱的这些建筑材料与手法甚至造就了以框架方块为基本建筑样式的所谓“国际风格”。作为与“国际风格”相对的“有机建筑”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赛维对眼前的城市环境发出这种感慨或许是必然的:“我们生活在一些正在迅速解体的城市中,它们在规划上缺乏远见,禁锢了创造健康的有机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一切可能性。这些城市的投机性建设带着阴沉的雄伟性,我们精神生活传统的那些胜地一直在遭到破坏。”

然而,赛维反感的并非摩天大楼本身。赛维将“空间”定义为“建筑的主角”,认为:与古代建筑必须区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不同,现代建筑是以开放的平面为基础的,“重现了哥特时期对空间连续性和结构轻盈的要求”。摩天大楼是“有生命力的社会活动过程”的凝聚,虽然这种凝聚有时会肤浅成将追求极限高度作为最终目的。

当年水晶宫会被选中成为首届世博会的场馆,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空间上的考虑——传统的砖石拱券结构无法为展品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只是19世纪的人们很难预想这座建筑将会如何改变未来建筑乃至城市的空间。赛维本人已经在2000年世纪之交时去世,但留下的这些话也许适用于所有时代:“空间不仅仅是一种观赏对象,它是一种活跃而积极的东西;就人类的整体性观念来说,空间总是我们生活在其间的一种现实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18:26:02 |

摩天楼大事记

1854年,美国纽约的哈帕兄弟大楼建成。这是世界上第一座铸铁框架结构的多层建筑,虽然只有5层高,却为钢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1889年,埃菲尔铁塔出现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铁塔全部以钢铁建造,高达328米,是当时人类建造的最高建筑。以当时的经济情况、现实需求和建筑技术,要建造这样高大的建筑物还只能选择“塔”这种形式。但由于采用了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埃菲尔铁塔实际上预示了今后建造具有实用价值的摩天大楼的可能性 。

1891年,美国芝加哥的蒙纳诺克大楼建成。由于业主不相信金属框架的安全性,这座16层的建筑成为采用砖墙承重的最后一幢高层建筑,其底部外墙厚近2米。

1885年,美国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建成。高55米,10层,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的高层建筑。

1909年,美国纽约的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建成。高206米,50 层,是世界上第一幢高度超过200米的摩天大楼,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座超过古代埃及金字塔和中世纪乌尔姆教堂塔楼的实用性建筑物。

1913年,美国的渥尔华斯大楼建成,以241米、52层的高度打破了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大楼仅仅保持了4年的高度纪录。

1929年,美国克莱斯勒大楼建成。高319米,77层,再度打破高层建筑的高度纪录,同时成为第一座高度超过300米的建筑。

1929年,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落成。高77米,13层,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中国第一座超过 10 层的高层建筑。 就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高层建筑加以限制的时候,中国却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个积极探索高层建筑建设的地区。当时中国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利用西方的技术、材料甚至直接聘请欧美建筑师进行设计,建造了一批接近当时世界水准的高层建筑。特别是上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已建有 10层以上的建筑 28 座。

1931年,美国帝国大厦建成。高381米,120层。帝国大厦终于超过埃菲尔铁塔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美国也成为继欧洲之后世界建筑高度纪录的保持者,并将这一地位保持了40余年。

1934年,四行储蓄会大厦(现上海国际饭店)建成。高86米,23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最高的建筑。

1937年,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建成。高76米,17层,主设计师陆谦受。这是最初由中国建筑师自主负责设计的高层建筑之一。

1952年,美国纽约的利华大厦建成。这座24层的办公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座玻璃幕墙高层建筑,它开创了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的新手法,成为风行一时的样板。美国著名建筑师密斯在20世纪20年代设想的玻璃摩天大楼方案到此时终于得以实现。

1952年,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建成,虽然这座39层的板式建筑在高度上并不显著,但它的出现标志着以摩天大楼为代表的现代建筑风格已经获得世界各地的广泛认同。

1952年,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塞森·阿德姆大楼建成。高160米,30层,是欧洲第一座高度超过100米的现代高层建筑。

1973年,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建成。高417米,110层,一时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1973年,法国巴黎的蒙特巴赫玛大楼建成。高229米,64层,是欧洲第一幢高度突破200米的建筑。

1974年,美国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建成,以443米、110层的高度一举打破前一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刚刚创下的纪录,成为世界最高的建筑并称雄22年。

1968年,日本的霞关大楼建成。高147米,36层,是日本废除自1920年颁布的有关“建筑物的高度最高不得超过31 米”的法规后建造的第一座高楼。此后仅仅6年,日本的建筑高度已经超过了200米,其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欧洲各国。

1978年,日本的阳光大厦建成。高226.3米,60 层,成为亚洲第一高楼。就100米以上高楼的建设数量而论,到70年代末,日本已建成40余座,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

1985年,马来西亚的拉扎克大厦建成,以245米的高度打破了日本保持7年的亚洲第一纪录。

1986年,新加坡的海外联合银行中心建成,以280米、66层的高度再破亚洲纪录。

1989年,中国香港的中银大厦建成,成为亚洲首座超过300米的建筑。

1996年,吉隆坡国家石油公司“双子星”大楼建成,以452米、88层的高度超过美国的西尔斯大厦,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2001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幢110层高的大楼在遭受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后相继倒塌。有很多建筑学家认为大楼的倒塌并不是因为飞机的直接冲撞,而是飞机内满载的航空煤油倾泻进入大楼、引起大火并释放出巨大热量,高温软化了支撑大楼的钢筋骨架,最终导致大楼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坍塌。世贸中心倒塌后,建筑界要求在高层建筑的钢结构间添加混凝土,这是自19世纪70年代芝加哥大火造成高层建筑倒塌后对于钢架结构隔热提出的又一改进方案。

2001年,中国台北的“101大楼”建成。含塔尖高509米,地上101层,取代吉隆坡“双子星”大厦成为世界最高建筑。

2008年,中国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建成。高492米,地上101层,是目前中国第一高楼,同时号称“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

2010年1月4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塔建成。总高828米,160层。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发表于 2010-5-30 20:21:44 |
支持,好贴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3 12:03 , Processed in 0.06907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