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2721|回复: 2

[河北] “微中心”承接北京资源溢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0 10:37:35 | |阅读模式
      几天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即将满三岁。一般性制造业退出、区域性专业市场迁移……在这一国家战略下,非首都功能正有序疏解。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如何更快地疏解北京的产业,同时让转移出去的“功能”成为带动当地集约发展的引擎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明确,要在北京周边建设一批“微中心”。这样做的意图其实很明确,承载北京疏解的功能和产业,在京津冀打造世界级的城市。于是,远到德州、衡水,近到高碑店、廊坊都提出建设微中心。什么是“微中心”?它与副中心、特色小镇的区别在哪里?“微中心”该怎么建?

  “微中心”现身

  北京野生动物园向南约2公里,就到了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这一句广告语道破了固安与北京相近的地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固安所在的廊坊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桥头堡。

  如何高效地承接北京疏解的非首都功能?于是,廊坊确定了以“三区、两地、五城、多中心”为骨架的产业承接和“微中心”空间格局。按照廊坊市的规划,正在打造的“微中心”分别为霸州-胜芳城区、燕郊-三河城区、潮白新城-大厂城区、香河城区、永清城区、固安城区、文安城区、大城城区。

  在廊坊市相关负责人看来,廊坊以县城区为主要载体,采用“县城区-园区-节点镇”的“微中心”建设模式,能有效减少投资和建设成本,防止“多核”造成资源分散,有利于充分发挥县城对“微中心”的基础支撑作用,有利于发展壮大县城经济。

  例如廊坊市八个“微中心”之一的燕郊三河城区,总规划规模将达到109平方公里,将分别包括54平方公里的燕郊高新区、16平方公里的泃阳城区、30平方公里的三河新兴产业示范区和9平方公里的三河泃阳经济开发区,主要承接商务金融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业。


  事实上,在打造“微中心”中,廊坊市仅是京津冀区域中的一个缩影。

  与北京市房山区、门头沟区接壤的保定市涞水县,也正在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微中心”。同属保定市的高碑店市,是环京津经济圈的主要市县之一,目前正在构建“一区、两城、三基地、四大平台”。高碑店市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高碑店市将把塑造良好环境,对接服务北京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定位服务、主动发展,接受辐射、借力发展,抢抓机遇,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微中心”。

  距离北京再远一点的河北省衡水市,在推进与京津等地的对接合作中,也正在培育滨湖新区、冀州、枣强、饶阳、安平等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微中心”。

  作为山东省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惟一的城市——德州市,“微中心”建设也如火如荼。2016年,为了支持德州市建设“一区四基地”,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山东省印发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京津冀和省管重大项目优先在德州布局,要打造承接优势产业转移基地,特别提出,支持德州市成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微中心”,打造产业转移载体。

  “城市病”又一良方

  “微中心”是什么?其实,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之中,纲要中明确提出“沿京沪、京广、京九、京承、京张、京秦等方向铁路通道,选择若干个中小城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若干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微中心’”。

  “目前,国际上虽然没有关于‘微中心’的权威概念,但是许多国际大都市为解决城市规模扩大与运行效率的矛盾,将某些功能分散布局到中心城外围的某些区域,形成所谓的‘新城’、‘卫星城’、‘业务核都市’等。”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弘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虽然还没有权威的概念,但国际上一些著名城市群也正在打造“微中心”。伦敦早在1946年为解决中心城拥挤,就通过《新城法》掀起了“新城运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城数量已达33个,容纳了23%的城市居民,对缓解伦敦市区压力、分散城市功能起到重要作用。东京从1958年开始规划建设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随后又在东京都市圈内距离中心区30-70公里的周边县市建设了22个亚一个层次的“业务核都市”,比如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埼玉、以教育科研功能为特色的筑波、以商务会展功能为主的千叶幕张等。

  对此,赵弘分析认为,这些新城、卫星城、业务核都市等分散在主城外围区域、承担了某些特色功能的小城市,实际上都是与“微中心”相类似或有近似功能的概念。

  “我认为,所谓‘微中心’是指与大都市中心城区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通过承担某种特色城市功能,与中心城形成功能互补、有机联系,且自身具有一定的集聚能力、能够实现职住相对平衡的区域性小城市或者功能性板块。”赵弘如是说。

  那么“微中心”与北京正在打造的“城市副中心”有何区别呢?在赵弘看来,要解决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必须汲取中心城“摊大饼”发展的教训,立足京津冀大区域视角,一方面,高标准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反磁力中心效应,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另一方面,在北京周边加快建设若干个“微中心”,集中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主城-副中心-微中心”的分散化、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

  “这既是北京作为特大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治理‘城市病’、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客观要求。”赵弘说,建设“微中心”有助于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谨防再掀房地产热

  “微中心”的价值巨大,对于这种新生事物该如何建设呢?

  赵弘介绍说,从国外大都市经验看,“微中心”与中心城的距离大多在30-70公里范围内,以满足“微中心”到中心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需求。通过对伦敦、巴黎、东京三个特大城市25座“微中心”的统计分析,这些“微中心”距离大城市中心城的平均距离为45.4公里。其中,与中心城的距离在30-70公里范围内的有16座,占总数的64%。这些“微中心”,不仅便于与中心城建立便捷的交通联系,对承接中心城的人口和城市功能疏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也相对独立,各类城市功能较为完善。

  “在北京周边规划建设‘微中心’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赵弘表示,“微中心”与北京中心城的距离可以适度扩展,建议在40-100公里的空间范围内,这样既能建立起高效便捷的交通联系,又能为城市发展留下空间。同时,未来在北京周边规划建设的“微中心”必须有市郊铁路做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与赵弘的意见相同,“‘微中心’应该先建轨道交通,在轨道交通的各个节点上一个一个建设。可以参考美国专家提出的‘邻里单元’的概念来建设一些‘微中心’,即从大城市中心区延伸出一些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围绕着轨道交通的车站,设计一些居住和工作的单元”。

  除了交通,在“微中心”产业的构建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陈耀直言,“微中心”要有一定特色,但又不能太强调单一的特色,“微中心”跟“特色小镇”还是不一样,其基本的城市功能应该比较健全,要强调产城融合。

  “是新建,还是依托原有的城镇去改造,这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新建的时间比较长,周期比较长,但对房地产发展有利。因而要考虑新建是不是合适?会不会又掀起新一轮的地产开发潮?”陈耀的建议是依托原有的中心镇,在区位条件符合、交通便捷的地方,尽可能依托原有的城镇去改造,来形成新的“微中心”。

  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柳钦对于陈耀所说的“特色”非常赞同:“路径有了,要在哪个点突破?在哪个点发光?就要聚焦,不能泛泛而谈。一些卫星城、特色小镇为什么不够名副其实?因为失去了个性和特色,功能模糊。”他列举了一个广东省佛山市的例子:佛山的千年古镇杏坛镇,景点、住宅和生活设施都融为一体,旅游业发展得很不错。“而它非要像其他乡镇一样引入产业,就会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微中心’建设要聚焦,突出特色,不能铺开。”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则认为,从性质上说“微中心”的物理空间不一定大,“微中心”可以微,但影响力并不小,甚至可以穿越地理、行政的界限。比如,美国的格林威治小镇,聚集了非常多基金和相关各类机构,在基金领域有超强的影响力。

  冯奎对“微中心”的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新建‘微中心’需要特别慎重,避免借着‘微中心’建设又掀起房地产热、开发热。‘微中心’建设要特别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从规划前期,到建设运营,都应该有社会资本的参与,以保证‘微中心’的内在活力。”
发表于 2017-3-8 07:10:56 |
支持{:5_122:}
发表于 2017-3-16 10:40:46 |
合作共赢。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27 09:58 , Processed in 0.07262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