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lixianjun0751

客观看珠三长三(城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9 20: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P会员 于 2011-11-19 20:55 编辑
跨市公交?无锡苏州之间就有  可以告诉你:望亭7路。。   交通?沪宁城际+沪杭城际+宁杭城际,金三角城际, ...
ViVi海归 发表于 2011-11-19 19:52



    呵,你这分明是狡辩,广州坐飞机去南宁,南昌,长沙,基本也是一个小时啊,够方便吧,难道都是珠三角的,你都没来过珠三角,你要知道,广州南沙区到东莞虎门 等于上海的浦东去浦西的距离;佛山南海去广州荔湾 等于上海的黄埔区去上海的浦东的距离,中途跟上海市内跨区一样,中途路上都有人住这种。珠三角其他的市也一样,东莞连着深圳惠州,深圳连着香港,中山连着珠海,珠海连着澳门,广州连着佛山东莞。。。。。。互相连着,语言一样,文化一样,血统同宗。跟东京都市圈一样几个县都是连在一起的,懂我意思了吗,这才叫都市圈,长三角是大多是国家为了向世界宣传,搞个名号而已,没实际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5# ViVi海归


    高铁这种就别拿出来了,要不,高铁3小时左右能到大半个中国了!难不成大半个中国都是长三角?!跨市公交难道长三就只有无锡苏州才有?珠三可全有了啊!长三,连成片的2个或以上城市群有木有?珠三可就有广莞深、广佛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21: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得  各说各的好反正 不跟你墨迹这些乱七八糟的了  好与坏 让更多的人去评判。最后一句:长三角的实力,不需要我“狡辩”  但需要人维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21: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P会员 于 2011-11-19 21:43 编辑
得  各说各的好反正 不跟你墨迹这些乱七八糟的了  好与坏 让更多的人去评判。最后一句:长三角的实力,不需 ...
ViVi海归 发表于 2011-11-19 21:23



    还说长三角不久的将来什么什么的。。。。。。。   最现成的武广高铁,广州到韶关站20分钟,到长沙站1个小时,难道韶关,长沙都属于珠三角?再举个例子,广州天河区去广州花都区的路程,等于广州天河区去佛山南海区的路程的2倍多,等于广州荔湾区去佛山南海区路程的5倍都有了,聪明人都可以看出点东西了。珠三角这种例子几乎在各各市之间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5: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工业的技术体系完备性和装备制造业方面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是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上电气 ...
scxh 发表于 2011-10-29 12:35



    你上海比纽约还牛,分工都不懂!又工业又金融,是四不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5: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0# scxh


    还当年,当年你上海还不是渔村?没中央吐血扶持,上海算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5: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0# zhuxlong

没办法,中国是计划经济,长三受国家照顾太多,给政策又给钱,长三这几年的GDP就是靠基建,房价这些东西拉起来的,水分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5: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cxh
    还当年,当年你上海还不是渔村?没中央吐血扶持,上海算毛
pppllgjl 发表于 2011-11-20 15:08

上海在元代建县,在明代,松江府已经是“衣被天下”,税赋全国最高。上世纪20年的上海已经是高楼林立,是哪个中央支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5: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代前呢??我意思说谈历史没意思,要说就说现在!!谈历史,美国被中国完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5: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3# quyanglu

明显上海中央照顾最多,还谁谁!!广东有政策,自己杀出血路!!上海呢?政策资金全到位,面子工程一大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6: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49年后,上海是中国工业最发达,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城市,对全国的支援也是最有力的!

输送技术人才建设大小三线
                    
            上海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支援内地经济建设是上海工人阶级的重要责任。40多年来,上海工人、技术人员多次兴起“支内”热潮,从解放初失业技工去东北建设,50年代技术工人支援重点工程,60年代建设大小三线,到改革开放后支援外地乡镇工业,先后有140多万人支内,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多万,技术工人40多万,遍及全国29个省市。

            一、支援国家重点建设
            解放初,上海总工会和劳动局从工人中挑选有机械加工、建筑施工、财会等专业的职工,分赴东北、华北参加工矿建设。以后,又派出了绘图、测量、安装、车工、钳工等技术工人支援北方,至1952年,先后共输送9.9万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上海在机电、电业、建筑安装等行业中动员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参加国家重点建设。在五金工会的动员大会上,职工踊跃报名。上海电机厂有88名技术干部参加重点建设,全厂14名工程师去了10名;上钢一厂9名工程师去了8名,34名技术员去了23名,并且做到“去强不去弱”,把技术水平高的送出去;大隆机器厂、新安电机厂等私营工厂都有5~10%的技术工人参加重点建设;上海电业系统调往东北、西北电业局的技术人员66人,参加重点建设的有355人。从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重点建设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达21万多人,其中有2.38万名工程技术人员,8.21万名4级以上熟练技工。还有2万多名上海建筑工人,分赴乌鲁木齐、长春、洛阳等地,参加建设新疆八一钢铁厂、长春第一汽车厂和洛阳拖拉机厂。此外,从1950~1957年,上海在新增劳动力中,安排去外地建设的职工达19.3万人,其中有为外地培训的技术工人3.6万名。
            1958~1966年,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有23.86万职工和家属支援全国各地建设,主要去陕西、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和江西、福建、安徽等华东地区,也有去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后有4万多名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支援首都十大建筑和淮南煤矿建设。他们满怀“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留在当地工作。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还按照国家的安排,有272家轻纺工厂迁往内地,随迁职工1.7万人。迁到西藏的毛纺厂,填补了西藏没有毛纺的空白;迁至云南玉溪的卷烟厂,已发展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经济效益名列前茅的著名企业。

            二、支援大小三线建设
           1964年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大规模建设后方基地用以备战,要求上海搬迁军工、基础工业和短线产品342个项目,涉及458个工厂。这些工厂一分为二,内迁部分设备和人员,在后方组建新厂,老厂任务仍要完成。上海职工以大局为重,奔赴内地山区。从1964年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先后共迁出工厂411个、设备2.6万多台,输送干部、工人9.2万名。负有搬迁任务的工厂都配了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骨干,保证新建厂能顺利生产。上海大中华轮胎厂抽调领导干部和各工种工人800多人,配套去贵阳包建贵州轮胎厂;上海电器工业公司组织华通开关厂、人民电器厂职工1000多人,去遵义帮助建设遵义电器开关厂。1970年,国务院在计划工作会议上要求狠抓战备,抓紧大三线建设。从1970~1979年,上海又先后动员了14.24万名职工,去西南地区和云贵高原,支援三线工厂。
            在建设大三线的同时,上海还在苏、皖、鲁等地建立生产后方和原料基地,称为“小三线”。从1966~1979年,上海先后有8万多名职工去梅山、大屯、铜陵、张家洼,建设原料燃料基地;有4万多名职工去安徽,在山沟里建设冶金、机电等工厂。他们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大屯煤矿第一口矿井——姚桥矿的建设。梅山的65孔大焦炉、1033立方米的大高炉,也仅用一年时间就先后出焦、出铁;第二座高炉及机修等厂区不到两年全部建成。在安徽的三线工厂,安装工人钱龙宝、陈阿小首创高炉整体吊装新技术,两人在安装起重机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建设三线工厂中,较大的有池州八五钢厂、前进机械厂、徽州新光金属厂、联合机械厂、跃进机械厂、协同机械厂、旌德井冈山机械厂、绩溪东方红材料厂、光明材料厂、光辉器材厂、万里锻压厂、燎原模具厂、胡乐协作机械厂、贵池胜利机械厂等大型企业14家,中小型企业30多家。在安徽的这些工厂,1984年后陆续移交当地工业部门管辖,成为内地的骨干企业,上海职工大部分留在当地继续工作。
            为与三线建设配套,上海职工中还有一批医务卫生人员、商业供销人员去山区和后方基地建设职工医院、矿山医院和供销商店,也有整个医院迁去内地,为当地和三线职工服务。

            三、支援外地乡镇工业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各地乡镇工业蓬勃发展,需要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而上海有大批老工人为子女顶替工作提前退休,其中因子女是外地户口而将自己户口迁出市区的有6万人(迁往外省的5万)。这些老工人中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大多被江苏、浙江、安徽等邻近省的乡镇企业聘去,当技术指导或经营管理,帮助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据1986年底统计,上海的退休职工被外地乡镇企业聘用的有3.5万人,连同退休后回乡为本地村办企业工作的,总共约10万人左右。这些有技术专长的上海退休职工,对中国的乡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7: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你这分明是狡辩,广州坐飞机去南宁,南昌,长沙,基本也是一个小时啊,够方便吧,难道都是珠 ...
VIP会员 发表于 2011-11-19 20:49



    名号?那么苏锡常沪及浙北地区难道说的不都是吴方言?苏锡常几十年前就同城化了 苏锡等于是上海后花园 如果只是名号沪宁高速为什么要8车道 为什么无锡到上海段经常会堵车? 如果只是名号为什么要搞沪杭高铁还要弄个磁悬浮 为什么还要建跨海大桥?长三角早就形成以上海为核心 苏南、浙北为两翼 请问珠三角的核心是?广州?深圳?还是港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7: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ViVi海归


    高铁这种就别拿出来了,要不,高铁3小时左右能到大半个中国了!难不成大半个中国 ...
lixianjun0751 发表于 2011-11-19 21:19


就算没连成片 长三角的农村全中国有哪里能比?关键民富最重要 光江阴几个村往外一摆就足够了 也别什么武进 常熟 绍兴 萧山了 自己看看 全国百强县、千强镇前十名长三角占几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7: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cxh


    还当年,当年你上海还不是渔村?没中央吐血扶持,上海算毛
pppllgjl 发表于 2011-11-20 15:08


上海靠中央扶持?那民国时的十里洋场、东方巴黎怎么来的?自封吗?民国时纽约、伦敦都要让上海三分 不然为什么外国媒体评论上海的崛起只是王者归来 强势回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7: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在元代建县,在明代,松江府已经是“衣被天下”,税赋全国最高。上世纪20年的上海已经是高楼林立,是 ...
quyanglu 发表于 2011-11-20 15:17



    对!这个说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3 08:54 , Processed in 0.072608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