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栋建筑位于湖南师范大学现在的历史学院南面,新建的学生公寓北面,西南角就是外语学院,东面隔墙就是麓山路,没拆的时候在麓山路上能看到高耸的樟树和围墙,隔着围墙能看到颇有气势的红砖楼和上面的排气烟囱,以前没进去过,但,是和师大文学院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统一,材质统一,可,不幸,现在也被拆了。
在图片中,能看到老牌楼和要拆的牌楼对比,也能看到以前化工院的红砖楼院的幽静,但本人没有原来化工楼的正面照,以前走的多,因为他和师大其他老楼风格一样,所以没太注意,而且也没想过这栋会拆掉,所以---
后面有几张照是现在的历史学院楼,就在这个拆了的空地的正北面,同样是楼和厚重的文化历史,命运却如此的不同啊。
城市的历史,最直观地反映在它的建筑上,建筑是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载体,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反应了不同的建筑文化,也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遗存。苏式建筑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年代和风格的“红色建筑”的代表。典型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一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二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指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 解放初期,中国建筑设计队伍还未真正成长起来,百废待兴之际,模仿苏联模式的做法在建筑界表现得比较明显,这段时期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苏式建筑。这些建筑有苏联专家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如苏联援建的工厂,也有中国建筑师仿造苏联风格设计建设的,包括当时很多大学教研楼,筒子楼式的宿舍和许多机关大楼。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哥特式尖顶的苏联建筑“中国化”。北京是苏式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中国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统一的苏式建筑风格是因为八大院校建校时正值1950年代院系调整,所以这些高校都是按照苏联大学的校园格局建立的。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在今天,那些庄重典雅甚至是时尚的苏式建筑逐渐减少,拆除是它们最常见的命运。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苏式建筑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关于校舍倒塌问题的一些讨论上,质疑方提出的一个例证,就是建于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安然无事,建于90年代的建筑却轰然倒塌。北大和清华两校的苏式建筑风格也比较突出,两校对苏式建筑的保护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行走其中,不会发现半点粉刷的痕迹,任由红砖墙保持它的本色。岁月积淀下的砖墙,显出历史的厚重。更令人叹服的是,墙外没有挂一个空调器,建筑的完整和原真性得到了充分尊重与保护,附近新盖的建筑也都与主体建筑保持一致的风格。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