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圣婴泣 于 2015-12-24 08:11 编辑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觉的很好。
多年来,河北省行政区划设置与县域经济发展、与加速推进县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而延缓了城镇化进程。行政区划不合理已经是制约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河北要崛起,调整区划设置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改革伟业。当前,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唯需拿出强大的决心与气魄,彻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问题。
一、充分认识区划调整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由于受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因素和封建传统的影响,河北在“官本位”思想上表现突出,大家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官”,所以一说合并县乡就怕自己官位保不住,一说撤县改区就怕自己权力缩小。受这些历史原因和惯性思维定式影响,县(市)级和乡镇级区划单位总是向多的方向调整。近些年在经济发达省份都在并县并市并区,我省还是只要有一块好用的地块,就划出一个相当于行政区的区划单位,形成新的衙门。如保定白沟、邢台大曹庄、张家口的塞北和察北两个管理区等等。河北省的县(市)、乡镇办事处比周边省及发达省多许多,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每个县城都像个大村镇,正如外地人描述河北的“景像”,“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集镇”。中国地图出版社负责同志形容河北县多县小时表示,“凡是编辑河北地图册时,看到编制密密麻麻的县城点就很难排版而头痛”。二是设县乡镇办事处过多必然带来衙门机构多,形成了不少一人所、一人科和一人局的奇怪局面,干部冗员多,官多扯皮多、内耗多,投资环境差、人民负担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设县及乡镇过多,力量分散,使我省中小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产业升级难、承受京津产业转移难,使得河北省长期以来的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难以推进。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行政区划设置缺陷密不可分,与河北城市功能不完善密不可分,与河北承接京津的能力不足密不可分。河北由于城市的发育不良、环境不佳,无法与京津两地形成合理“金字塔”状的城市等级格局,很难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向河北辐射和聚集,使优势变成了遗憾。说明我省的行政区划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县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导致了河北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年平均水平还低5.7%。因此,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是一个刻不容缓、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的重大问题。
二、河北省设区市、各县(市)相互之间距离、人口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行政区划分是国家根据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综合考虑地理、人口、历史等因素确定的。从设区巿、县(巿)地理分布和人口聚集情况及与全国其他省份比较分析看,河北省行政区划设置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除唐山外,河北省11个设区市面积都小,平均只有500平方公里,不能承载完善的中心城巿功能。像超百万人的石家庄、邯郸、保定三市面积都在500平方公里以下,属于小面积之列,发展空间较小,不能承担辐射周边县〈市〉的功能。
第二,11个设区市有11个县巿距离不超过15公里,甚至有四个县无城。石家庄巿的鹿泉巿、保定巿的清苑县、张家口的万全县,基本上都建成了和同城相似。根据我国现在的管理体制,一方面,设区巿不能把所辖的县巿纳入统一发展规划;另一方面, 由于受中心城巿的倒虹吸作用,距中心城巿较近的县市也不可能把县城做大。如鹿泉市属经济较强的市,但鹿泉市的县城经济还不如其他三个乡镇大,城区仅聚集了不足10万人。而远离中心城市的大名县虽然县域经济不发达但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又有90多万人口做支撑,县城却聚集了18.6万人。
第三,两个县级行政单位城池距离太近,不超过10公里的有10对,不超过20公里的有51对,由于这么近的距离存在两个县城城池,就导致了互相争夺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要素,形成1+1<2的发展局面。古代设县是以“骑马坐轿,一天能到”的标准而划界,当代社会交通、通信已经十分发达,河北省还达不到古代设县的标准,不能适应发展县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
第四,面积不超过5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超过20万的县有4个,不超过30万的县有10个,不超过40万的县有19个,面积虽超过500平方公里,但人口不超过40万的县(市)达42个。在现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下,这些县的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都不能集约发展,很难做强做大。
第五,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河北省设区市、县(市)市辖区及乡镇办事处行政区划单位调整没有跟上全国区划调整的步伐,比周边省和沿海发达省份差距更大。我省的行政区划单位调整存在质量不高、进程不快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设区市及市辖区少,县(市)及乡镇办事处区划单位设置太多。
三、关于河北省区划调整中的建议和措施
河北省有135个县(市),居全国第二位,县及县级市、乡镇办事处数量比沿海省份多。全省县(市)人口占80%,城区人口平均只有10.9万人,有60%的县城不足10万人,全部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50%,70%的县(市)地方一般性收入不足5亿元,远跟不上沿海省份,且普遍存在城区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运营成本高等现象。河北省中心城市市区行政区域狭小,不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同发达省份和邻省比较,行政区划设置不适应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县城建设、推进城镇化和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为了使河北建成经济强省与东部沿海省份的地位相适应,必须实施增加市辖区,大量减少县及县级市和乡镇数,爬上这个坡,迈过这个坎。
建议在行政区划调整方面采取以下改革方案、步骤和措施:第一,通过立法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为适应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扩大设区中心城市区域,合并县(市)、乡镇的区划调整是河北省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根据有关法律“人大具有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规定,可由省人大组织省人大代表、专家、教授和学者组成专题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规划纲要和具体的调整方案及实施步骤和措施,也可由省政府委托重点大学、科学院所等第三方为主,省人大代表或省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参加,对河北省的区划调整方案和实施措施提出规划方案,交省人大或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而后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使区划调整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创新区域管理,成立承载京津产业功能区。学习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的先进区划调整方法,把现有的能够承载京津功能相近,区域又在一起或相连的几个县市成立一个功能区,纳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根据产业功能统一管理分别发展,逐步把产业做强,把城区建优,解决恶性争夺生产生活发展要素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如渤海新区把黄骅市、海兴县、青县(118万人),冀南新区把磁县、成安、临漳(182万人),白沟新区把高碑店市、定兴县、容城县、雄县(184万人)等纳入区域统一管理。统一管理后可把距其他县市城池较近的乡镇划出。
第三,撤县市改区,给中心城市留下发展空间。首先把无县城的邯郸县、邢台县、沧县并入中心城市市区。再把距设区市城边不超过15公里的石家庄市的鹿泉市、正定县,已基本建成同城同域的张家口市万全县、宣化县、保定市清苑县、满城县,衡水市武邑县,邢台市任县并入改区。
第四,同城同域合并。把同城同域的宣化县和宣化区、兴隆县与鹰手营子矿区、井陉县与井陉矿区、下花园区与涿鹿县合并,变成一个区划单位,合并后除宣化有63万人外其他两个区划单位都不超过50万人,合并后的几个区划单位都改成所在中心城市的市辖区,而兴隆与鹰手营子合并后可探索成立一个省辖市。
第五,两个城池直线距离不超过10公里的10对县市强力合并,成立新的县(市)。如景县—吴桥、定兴—高碑店、沙河—永年等等。两个城池规划都向一体发展,形成一个城池,如两个行政单位人口过多或面积过大,再把少部分距离其他县城较近的乡镇划给周边县(市)。
第六,人口不超过30万的县(市)同周边县(市)合并。凡两个城池直线距离不超过20公里,有一方县人口不超过30万,面积不超过500平方公里的县,都与相邻县市逐步实施合并。省市出政策为两县城之间建一条快速通道,经过不长时间逐步使两个县城建设联为一城。
第七,把几个较小的县、县城相邻的实施合并。直线距离不远、合并后不超过150万人的县实施联合并县,如赞皇、高邑、柏乡、临城四县合并后只有86万人。在中间建一个行政中心,原来的四个县城都作为城区建设,用环线逐渐相连接,建成省辖县(市)下辖四个区,或者建成地级市下辖四个区。
第八,县域名称设计。学习北京、江苏等地先进作法,两县(市)合并、并且县城直线距离在10公里以上的,县城驻地名称改为另一个县的域名。外省市都有大量的多字域的县市区,我省也有鹰手营子矿区等,如两县(市)合并、并且县城距离在10公里以内的,可把合并的县市设置多字域名,如定兴和高碑店合并后可命名为新城定兴市,吴桥和景县合并后可命名为吴桥景县(市),永年沙河如合并可改为永年沙河市等等。总之合并后的命名要根据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认真加以研究,尽量达到使双方都能接受的心理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