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义阳府邸 于 2016-1-25 08:59 编辑
用地图看看现代淮南建城轨迹
淮南三镇是现代城市发轫之地
“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淮南”这个地名。大概夏商时期,淮南现
在的市境属“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游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时得名“淮南”。之后淮南的名称历经反复,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田家庵、九龙岗、大通)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
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
淮南市:安徽省重要城市。淮南市跻身中国“十三个较大城市”。“十三个较大城市”是指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十三个重要的人口过100万非省会城市,它们在带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田家庵编辑
《田家庵区志》上写道:“20世纪20年代,田家庵起集,商业渐兴。30年代后期,田家庵成为周围数十里唯一的商业农贸市镇。”上世纪20年代,随着大通煤矿的兴办,田家庵成为淮南煤炭输出码头,30年代又成为淮南铁路的起点,这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田家庵在周边沿淮的码头商埠中较快胜出。至抗日战争前夕,田家庵已发展为占地1.5平方公里的港口商贸城镇。
在田家庵码头边上的那片旧城,笔者悄悄地走过港口一路、港口二路、太平街、东升街。港口一路紧靠淮河边的一段,是青石块铺就的路面,两侧开了不少铁匠铺子。港口二路北部路边,有一幢不完整的老式楼房,据说是抗战前就有的浴池。太平街中段东侧有一处木结构为主的二层小楼,损毁严重,经探问附近居民,称是日军占领时期修建的粮行,前些年曾有日本人专门来看呢。总之,早年田家庵的老建筑已难以寻觅。
码头记忆
码头记忆 (4张)
大通编辑
大通是淮南矿业和淮南城市的发祥地。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廷派员戴锦章率洋枪队到大通办矿,是为现今淮南矿业的启始。因井下水大无法排除,戴于1905年被迫回朝。1909年(清宣统元年),林文瑞、段书云等人在大通集资筹建淮南大通煤矿,至1912年建立淮南第一座近代矿井,是为现今淮南城市的发端。
1978年底,大通煤矿在服务了67年之后宣告报废。1979年9月,大通煤矿工业广场改建为大通机电修配厂。如今,当年的大通煤矿遗迹已荡然无存。
令人庆幸的是,日军侵华时期在大通所留下的罪行遗址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从1938年日军第三师团一部侵占淮南煤矿,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日本侵略者血腥统治淮南达7年之久。这是淮南城市一段痛苦的记忆。大通保存下来的日军侵华罪行遗址,永恒地记录和昭示这段痛苦的经历。
大通旧事
大通旧事 (3张)
九龙岗编辑
1930年3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成立淮南煤矿局,局址设在九龙岗。次年,淮南煤矿局九龙岗东矿、西矿陆续投产。1936年6月,田家庵至裕溪口的淮南铁路建成通车,随之成立的淮南铁路局局址也设在九龙岗。建国初期,九龙岗是淮南市的经济政治中心。直到1956年,中共淮南市委和淮南矿务局机关才从九龙岗迁址洞山。
古迹旧事编辑
九龙岗旧事
九龙岗旧事 (2张)
大通万人坑
日军占领大通矿区之后,为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极力推行“以人换煤”的罪恶政策,疯狂掠夺煤炭资源,残酷迫害中国矿工。为掩盖罪行,1943年春,日军用刺刀逼着矿工挖了3条长30米、宽5米、深3米的大坑,把1.3万死亡矿工尸骨抛入坑内,形成了“万人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通“万人坑”是阶级教育馆,市内外约1000万人次到此参观、吃忆苦饭、接受教育。如今,大通“万人坑”已被辟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淮南炭矿株式会社
早年淮南煤矿局办公大楼还在,并且保存较为完整。这座二层砖混水泥结构的楼房,位于九龙岗淮新路东侧,颇具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内有木质楼梯,中间设计为走廊,走廊两侧是办公用房。该楼院内长有两棵巨大的雪松,树径近1米,不知是否为当年建楼时所植。据说,九龙岗沦陷日军时期,这座楼还是日本侵略者设立的“淮南炭矿株式会社”的社址。
工业遗存
1908年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制造的井架仍在使用。在探寻早年九龙岗矿址的过程中,笔者见到这付井架,尽管经历了100余年的风霜雪雨,依然是那样坚硬挺拔。该井架,是淮南城市不可多得的工业遗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