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2504|回复: 16

马岩松的MAD建筑事务所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0 14: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本段]简介
  MAD建筑事务所于2002年由建筑师马岩松创立于美国,2004年转移至北京,Yosuke Hayano成为MAD合伙人。MAD是当今中国最有潜力的年轻事务所,也是近两年迅速崛起并引起国际建筑界关注的中国建筑实践。今年早些时候MAD赢得了加拿大多伦多的超高层建筑--梦露大厦的国际公开竞赛,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型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事务所。同样在今年,MAD获得了2006年度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
  MAD由马岩松创立于2002年,早野洋介,党群先后加入成为合伙人。MAD的实践立足于中国,又具有极强的国际性,着眼于现实社会和城市问题,拥有塑造未来的理想。在中国疯狂建设的背景下,MAD进行了活跃的理论实践,同时MAD的空间艺术也正在世界范围内转变为现实。
  MAD是一间建筑设计师事务所,位于北新桥板桥胡同儿的南巷,院儿门口有只老猫,非常胡同儿。这间“国际性”的事务所,空间很宽敞,员工有的在电脑前专注工作,有的在自由交流,英语成为沟通的常用语言,三个合伙人当中,有美国国籍的,也有日本人,金发碧眼的员工与中国员工共同合作。在2007年拥有了东京分部,成立几年间,出版过图书,做过圆桌会议,在各国的专业建筑会议、论坛做过主题性演讲,并为在中国学习建筑的年轻人设立了建筑旅行基金。MAD旅行基金每年会送5个学生去他们想去的城市看他们想看的建筑,申请的步骤是每个申请人交一份个人设计,由马岩松来做评审。     因为在加拿大和欧洲的设计项目,往返于中国与欧美,成为新一代“空中飞人”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在国内,他们也突然间获得了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内的不少任务。马岩松说,20世纪70年代人的创造力开始爆发了,包括建筑、音乐、绘画等等,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开始闪光。
  在MAD建筑事务所的办公空间里,看不到门,桌子与桌子中间没有隔板,没有阻碍沟通的任何事物,甚至是国界和语言。合伙人是不同国籍的,员工也来自不同国度,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那就是建筑让人的生活更自由。   在中国,关于马岩松的争议比从MAD事务所的成立还早,但是他现在是中国建筑师在中国以及世界上知名都最高的人已经是事实。常常会有人这样问到怎样看待马岩松这个人和他的设计,而最睿智的回答是,你告诉我还有谁可以值得这样被议论?的确,由于MAD在这一两年里获得了一系列耀眼的项目,在设计手法上也更为大胆,所以许多对MAD抱有成见的人开始转向。
  马岩松从很早就显示出他的超于一般人的气质,正式由于这一因素,我在他2001年入学耶鲁大学研究生时就在纽黑文采访了他,这之前我们一直保持有网络上的往来。不久,发生了911,对马来说,那个他上学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几乎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毕业设计“重建世贸”的方案,已经开始显示出非凡的独立精神。当这一方案在北京的媒体上初次曝光时,他实际上以成为年轻建筑师和学生们的偶像。
  MAD成立之后在两年里参加了几十个竞赛的疯狂磨练之后,终于在一项国际设计大赛中胜出,赢得了一个实际建造项目的设计权——加拿大安大略省米西沙加市中心的一座50层高级公寓。这座扭转的大厦被当地人命名为“玛丽莲•梦露大厦”。他们赢得这次比赛的意义非常特殊,因为这是中国事务所第一次在境外赢得比赛。和给同时代的中国青年建筑师以极大的刺激相比,实际上给MAD带来的戏剧性的转变才是最本质的。在此之前,位于北京一座普通住宅楼的三居室里的MAD事务所是默默无闻的,“梦露大厦”中标之后,让人难以相信的事情不断发生,那些令整个建筑界最害怕的最高权力资本层都和MAD往来。这让MAD觉得突然间建筑师的权力被过分放大了,因为这个权力代表着责任。但是,马岩松是清醒的,他认为,即使是决策人从以前很专制到给你很多可以创造的空间,其实他们对真正的城市和在建筑上的无知没有什么变化。     MAD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界70后青年建筑师崛起的象征,起因可以归纳为:向建筑权威的挑战,对未来的憧憬,参与城市生态的回归。新作《重庆城市森林》这座摩天楼设计,是未来高密度城市与重返绿色自然的有机结合,它是绿色立体城市的先驱性试验。马岩松和他的设计团队们正从设计和理论两个方面,来参与改变城市现状和对未来的讨论。

主要作品
2002年:“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作品被中国国家美术馆馆藏;   
2004年:鱼缸(2004年北京双年展)800M----广州双塔西塔设计;   
2005年:广州生物岛太阳系广场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作品(2008年建成);   
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设计(2009年建成);   
MAD的新作《重庆城市森林》这座摩天楼设计,高调者说,它是未来高密度城市与重返绿色自然的有机结合,它是绿色立体城市的先驱性试验。   
MAD组织的国际青年建筑师在贵阳郊区设计的CBD建筑方案。   









[ 本帖最后由 lishuo134 于 2010-5-30 14:14 编辑 ]
发表于 2010-5-30 14: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个粉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0 16: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马岩松在建筑界里也是个疯子  推行者自己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0 16: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都是非主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 23: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扎哈和库哈斯这两师徒这是厉害,把非线性的建筑风格弄得风靡全球·····
虽说很多方面都不合理,但至少是未来的一个选择方向,而且从90年代后的情况看来,无论是仿生,解构还是非线性,都在往这个方向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 23: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内行,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09: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两个相对主流的

1、中钢国际广场(天津)





2、三亚凤凰岛超五星级酒店及度假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1: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北京CBD设计的“浮游之岛”


[ 本帖最后由 lishuo134 于 2010-6-10 11:1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1: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建世贸--浮游之岛(马岩松耶鲁研究生毕业设计)

911之后,关于纽约世贸重建的话题不曾停息。其间,还见到过安藤用一座“圆坟”来作为纪念公园的一纸方案;也曾在ABBS上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从世贸的倒塌、重建,到高层建筑的未来。在这个象征性的事件之后,我们是否应重新坐下来想想,建筑是什么?城市是什么?建筑师又是为着什么而什么?

在越来越多的概念设计、概念竞赛与概念课程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个新的时代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又能给这个时代添置什么?(看样子“建筑”是无力去推动时代了)

纯粹建筑论坛:对“浮游之岛”的质疑

下面是来自e.MA的重建方案--浮游之岛



--------------------------------------------------------------------------------


浮游之岛 (FLOWING ISLAND)

超越摩天楼的大都市-重建纽约世贸中心

2002-05

导师: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

设计人:马岩松

合作者: 第一阶段/Jenny Yoo

第二阶段/王欣媛

客座评委:Frank O Gehry (富兰克.盖里) Alexander

Garvin(亚力山大.迦文)




方案简介:

是一个极端概念和纯粹的话题,几乎到了图纸都是多余的地步。但是新世贸中心的设计却完全不同,我们意识到它是一个复杂的城市项目,设计一定要基于一系列独特而科学的分析,新的设计希望建立起新的价值观。我们不认为它应该是一处博物馆或纪念碑,也不仅仅是一幢新的建筑物,我们所有的出发点都基于两个字----发展。




我的导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认为这个“空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纽约的问题,并提出一个能更好地服务大都市生活的新的组织方式。这个出发点使得新的方案有可能超越对象征性的考虑,而成为一个与911被摧毁的建筑同样有力的作品。现实是,双子塔的消失不仅动摇了美国人的信心,更对传统的人与科技的关系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传统的摩天楼时代已经结束了,根本原因并不是处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而是因为摩天楼的组织结构过于简单抑制。这些线性的特征和严格的分割是与现代商业关系以及现代都市生活相违背的,而给予空间更高层次的复杂性以及表达现代的都市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甚至不把911的恐怖事件和这个设计联系起来。原因是,我们希望超越这个事件的特殊性,而提出一个与政治无关的,却与城市本身紧密相关的,激动人心的计划。





纽约的世贸中心曾经是世界上建成的最大和最壮观的构筑物之一。这个建筑群是在六十年代中至后期由亚马萨奇(Minoru Yamasaki )设计的。这正是弗德主义(FORDISM)时代的高峰期。弗德主义一般地说是以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的。一切都是从大批量生产出来的,一切都遵照着标准化和复制的原则。网格,系列,和重复!

崇尚系列美学的密斯范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美国时期是弗德主义在建筑学中最适当的表现。亚马萨奇的双塔将这一原则发展到最象征性的状态,导致这样一个巨型的,标志性的建筑结构,一个美国伟大的摩天楼也要服从于复制的原则。我的设计正是对这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反对复制和机器美学,而建议友好的水平空间关系以及现代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新的世贸中心不再是一个办公的机器,而是一个有生命的混合体。根据对国际贸易商业模型的分析,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不再依赖实质的办公地点的位置和大小。所以我们的策略不再是依赖于大量的办公面积,而是设置有限的空间容纳与数字技术有关的内容,比如数字工作站, 多媒体商业中心, 独立飞行器停泊站,全球会议模拟室等,并同时使之与其它的城市生活,像剧场,餐厅,公园,旅馆,图书馆,观光,展览,体育健身,甚至人工湖等等相混合,以水平关系设置,并整个抬到曼哈顿城市中心之上,改变金融区的封闭,孤立状态,而将纽约的公共活动空间,沿河地区联结起来,与金融区心脏融合,引进都市生活及其活力。这个计划以其新的城市组织原则表达出我们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的质疑。





附:

方法论- 设计发展的阶段

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

翻译:马岩松

我们所拟想的有活力的复杂体是不能被一笔完成的。

我们计划从对都市分析的练习开始,集合程序性的成份,可能的空间形式,和有生产力的形式原则,从而合成一个大的都市建筑。

我们的分析不是针对资料考证的目的。它应该是有创造力的并专注于摒除,提取(抽象化),和对关键原则的公式的重建。这些可能会对我们以后的设计起关键作用。虽然这些原则可能是最根本的形式(空间)组织原则,我们的分析还需要显示出所研究的空间结构的功能表现。(形式/功能关系仍然是建筑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因为建筑师是形式创新者从而回答现存的社会任务与计划。)

1.制模曼哈顿

每个学生应该建造一个抽象/解析的曼哈顿模型。这个模型压缩了曼哈顿最主要的组织(系统)特征和空间性质(网格,质地,光/阴影,程序化的混合,等等)。在这儿有一个不可避免的解释的自由。唯一的要求是这个“模型”应该是从严密的制图/翻译转化的过程中取得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复杂合成性。

这个模型应该做成又有实体的又有数字化的模型。数码模型应该用于以动画形式演绎模型的形态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这个随着时间推移复杂合成(演变)的建立将被重现建造并用动画形式表现出来。(曼哈顿的历史发展可能会有一些提示作用,但是这儿最根本的目的是动画应该成为设计后期的阶段性的发展策略和改造的模型)。

2.详细阐述一个摘要

一个关于模型的程序设计方面的摘要必须进行详细地阐述。我们认为这个新设计的最根本的功能还是作为一个世界贸易中心,也就是说,一个国际商务的中心。这个中心可能提供全方位的组成部分、最多种多样的形状与大小。设计概念应该建立在与小的个体元素聚合成窜相关的基础上。前面提到的抽象的模型可能会对该设计概念有提示作用。这个设计还可以包括多样的设施,比如说,会议室,视听室,展览空间,甚至整个会议中心,等等。各种形式的送餐服务,旅馆以及一些特定的居住区也可以包括在设计之中。

3.重新将曼哈顿插入曼哈顿

我们最后将转向原世贸中心所在地曼哈顿市中心的哈迪逊河边的基地。我们只有在收集了足够的资源之后,以及在我们对我们的参与表示满意后,也就是说,我们的设计会有机会去表达现代都市根本的操作和抱负,就象把世贸中心建成一个有影响力的现代文明的象征那样有着同样的尖锐性和深刻性。

我们工作的基地是以原世贸中心所在地为中心,但并不受它的限制。这个拟想的大规模的干预应该被考虑为对曼哈顿市中心的规划策略的一部分。把压缩的曼哈顿模型放置在这个基地上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将“曼哈顿”重新插入曼哈顿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新的系列解释(对解释的解释)是必要的。我们打算用极端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这个实施的过程。

每一个连续阶段的决定应该建立在对两种相反极端,一系列变化范围的两端,或被明确的全部可能性的两个对立的详细阐述。(很显然,这全部的可能性已被我们从前阶段的设计概念/分析而得到的曼哈顿模型所限制)。

每一个连续的实施阶段可以沿着以下的顺序发展:

明确基地的性质,夸张策略,背景关系,设计组成部分的分布,阶段化策略,流通系统,结构,围合,永久改造的形式。针对每一个提及的方面建立一系列的可能性,并对两种极端的可能性进行详细阐述。选出一种方案向下一阶段发展。然后,针对另一个方面/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可能性,并对两种极端的可能性进行详细阐述。这样一来,这个设计在两个极端的积累的过程中演变,并在每一次路径相交时面对着根本性的决定。

这种极端性的方法提供着创造的动力,这可能会帮助我们的设计达到与在九月十一日被摧毁的作品同样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lishuo134 于 2010-6-10 11:3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1 10: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好科幻啊~特本人也好有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15: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层 zuhoude0403 的帖子

“浮游之岛”是马岩松很钟情的设计,在曼哈顿没中标,在北京CBD也不可能了,也许他可以来于家堡试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2 13: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悬浮岛作为一种概念不错,但如果要实现,先不说造价问题,单单结构就很难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3: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层 kagu 的帖子

在北京CBD“浮游之岛”里,他已经加了支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2 14: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shuo134 于 2010-6-12 13:54 发表
在北京CBD“浮游之岛”里,他已经加了支柱

结构哪里是加柱子那么简单的事,那个非线性用整体式刚网架可以出挑那么多么?很怀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3 19: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确实需要这样的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8 22:12 , Processed in 0.07952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