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938|回复: 5

[聚焦CBD] 济南时报:济南“CBD”史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 15: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如今是一个时尚的词语,指的是一座城市中主要商务活动进行的地区,概念产生之初最早的含义是“商业聚会之处”。如今的城市CBD,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如今济南的中央商务区定址在奥体文博片区,北至工业南路,南至经十路,西至华阳路、东至奥体西路,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在历史上,虽然没有“CBD”这个概念,每个历史时期城市也会有一个类似“中央商务区”的区域,商贾云集,贸易往来,代表着那个时代商业发展的最前沿。这个区域在城市和居民生活中的功能可以说就等同于今天的CBD。
  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古代济南地区的CBD位置分布也不尽相同。秦汉时期,章丘地区东平陵城的冶铁技术堪称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又是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通都大邑,是那个时期济南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到了隋唐,济南的CBD西迁至水资源更为丰富的历城县,也就是今天的大明湖附近,宋时还出现了夜市;明清时期,中央商务区和各级林立的府衙各居其半分布在大致今天老城区的位置;济南开埠后,西市场附近的商埠区则成为济南贸易最发达的区域。
  凡是繁华的都市必然少不了商业交易的区域,古代的城市也不例外。人们在这样的商业区域买卖物品、市场交易、招揽广告,堪称古代的“CBD”。在济南历史上,CBD区域经历了从章丘的东平陵城迁往泉水资源更丰富的历城的过程,并且渐渐出现了店铺广告和夜市。
  秦汉时,济南地区的CBD在今章丘东平陵城
  秦汉时期,东平陵城是当时济南地区的政权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的治所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通都大邑。
  东平陵城遗址位于现在的济南城东章丘市龙山镇东北,坐落泰山北麓广袤的山前冲积平原的中心,地当东西南北交通之孔道,武原水、关卢水、巨合水依次交汇于城西,河流向北注入济水。这一代土壤肥沃,取水方便,从上古时代开始,一直存在着一个规模较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春秋时期平陵城的面积只有二十万平方米,到了战国时代,已经不能适应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齐国才在平陵城东侧建筑新平陵城,也就是东平陵城。
  东平陵城遗址边长约一千九百米,略呈方形,总面积三百六十余万平方米。虽然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历史洗涤,至今城址四周仍然可见残存的夯土城墙,宽十米至三十米,高一至四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四十米,还有四座城门的遗迹。城内中部偏北有大面积夯土台基,俗称“殿基地”,据考证是两汉济南国的宫殿区或济南郡郡衙所在地;城内西侧偏南处俗称“铁十里铺”的地方,有大面积冶铁遗址;城内西北部可能是制陶遗址。
  现在,一些尖端的电子、证券、信息科技是CBD区域发展的龙头。而在秦汉时期,冶铁业技术的高低基本就是评判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标准,这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尖端科技”。东平陵城不仅是济南,也是全国的一处冶铁中心。这里出土的近四百件铁器中,既有农具、工具、兵器,也有日常用品以及车马器具、烙马印诸类遗物。出土铁器不仅数量多,器类全,而且铸造精良,大部分保存完好,说明东平陵城在西汉时期,已经不是生产某种铁器产品的一般冶铁业作坊,而是一处综合性的冶铁铸造业生产工具。
  《后汉书·韩棱传》载,汉章帝赐给陈宠一把宝剑,曰“济南椎成”,就是东平陵城铸造的剑。可见,这里的铸铁技术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并且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认可。
  《汉书·地理志》记载:“济南郡,户十四万零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万二千八百八十四。”也就是说,东平陵是六十四万多人口的首府。这里良好的区域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一些富商大贾从事冶铁、渔盐、商贷、行贾之利提供了方便与可能。城市规模很大,各种手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商品也比较繁荣,虽然比不上“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齐国都城临淄,也算是那个时代济南地区的CBD核心区域了。
  隋唐时期的齐州CBD:大明湖畔的“母子城”
  自古以来,城市选址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临水而居”。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嘉年间前后,天气干旱水源匮乏,河水断流,湖泊干涸,济南郡治所迁出了东平陵城。天旱不雨,用水缺乏,人们不得不放弃了这里而迁往泉水资源丰富的历城(今济南历下)。到了隋唐时代,济南地区的CBD转移到了大明湖湖畔东南处的齐州州城。
  一条历水穿越历城县城而过。唐代天宝年间,诗圣杜甫来济南游历,曾写过《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一诗,其中历下古城就是历下县城,诗人和朋友登城北望,“隐见清湖阴”,这个湖指的是当时的鹊山湖。诗人游历济南时,从县城往北直到大明湖一带还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这时候的济南城还是历水两岸双城并立。唐代元和十五年间,济南城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扩建,那就是并全节县(今龙山镇)入历城县,拆毁了全节城改筑了济南城,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关于这次城建工程的传说,沿济南城与全节城之间的大道上人们并肩而立,传递着全节城拆下的砖石木材,使齐州州城很快建成。改筑的齐州城,城内保留了旧的历城县城,称为“子城”,城市形态也由原来的“双子城”演变成为“母子城”。
  齐州市区的“母子城”,就是唐代时期济南地区的CBD。泉水往市区西北的低洼处流去,形成了今天的大明湖,那时候大明湖又称“西湖”,可见大明湖是在“CBD”的西邻。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齐州市区非常繁华,城内出现商业市场,货物充溢,商贾云集。李师古任淄青节度使时,“贪诸土货,下令恤商。郓与淮海竞,出入天下珍宝,日月不绝。”除了常见的生活用品进行交易之外,连马匹都有了专门的市场,“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
  百姓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货物的交易在当时尤为发达。《太平广记》中有记载,“齐州有一家富翁,郡人呼为刘十郎,以鬻醋、油为业。”反映了当时齐州的榨油业、制酱业、酿醋业的商品性经济的发展。据说刘十郎生意越做越大,还获得了全州醋的专卖权,不过数年,家财就已经积攒到十万缗——相当于当时帝国一年的铸币量。虽然史料没有记载刘十郎的店铺具体在哪条街上,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现有资料判断,刘十郎的店铺肯定处于商业中心区,才能方便生意往来并吸引更多的顾客。刘十郎也算是齐州CBD地区最成功的商人典范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15: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趵突泉码头的“CBD”有了夜市
  从宋代起,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齐州成为各地富商大贾齐集之地,这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环境宜人、大小市镇人来车往,一派繁荣景象。宋代,济南形成了繁华的市场,店铺依街布设,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夜市也很兴盛。曾经在济南任职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有诗云:“行到市桥人语密,马头依约对朝霞。”可见那时候的济南城清晨市场上已经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市井萧条烟火微,两衙散后雪深时”等诗句中也可以间接看出济南夜市的情况。这时候在趵突泉水运码头开始形成商业区,曾巩在此修建了泺源、历山二堂以接待来往客商。
  想象一下,宋代的夜市灯火通明,人们在熙攘的夜市上购买布匹、丝绸,商贩们前门摆摊儿,内院加工,忙得不亦乐乎。
  那时,济南的手工业作坊林街布设,繁华的商业街道应该就在今天老城区的曲水亭街附近。一些家庭手工业名气非常大,现存北宋铸造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印刷铜板,左右两侧写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下部有文字“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店铺门前的白兔标志,不就相当于今天我们CBD区域的大幅广告招牌吗?可见宋代的手工业者已经懂得做广告招揽生意,更说明宋代的济南已经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了。
  现在的按察司街也在宋代济南“CBD”的范围之内。齐州是当时山东地区主要的产铁地之一,特别是齐州龙山冶十分有名。在按察司街南首,考古人员发掘出宋代冶铁作坊一处,距离地表2.5米深处,相继挖出了数块铁矿石以及冶炼后形成的铁渣。考古人员推测,该地区是宋代的手工业区,并表明北宋济南冶业中已经广泛使用煤炭为燃料。
  差不多同时,济南地区出现了专业的商贩,这些商贩中既有当地人,也有从各地涌入济南的外地商贩。除了粮食之外,商人们在CBD区域纷纷贩卖起农副产品,比如莲藕、菱角、柳木、榆木等等。
  挣钱最多的生意当属丝织业了,济南地区的绢、绸等丝织品因价格低廉和质量精美而行销四方,仅官府每年从山东购买的布帛就达到七十万匹,后来又增至200万匹。济南的丝织品就由CBD区域中转,卖到全国各地。□本报记者 徐敏
  到了明清时期,济南的“CBD”又呈现出和以往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特点:官衙占据了老城区的半壁江山,中央商务区就和官衙混杂分布在这一片区。到了民国时期,津浦铁路打通了西市场片区和外界的通道,商埠区成为这一时期的CBD,独领风骚几十年。
  明清时代:官衙居其半的“CBD”区域
  明清时期的历城县城都是府衙所在地。县城里面环山抱水,景色优美,“函历者诸山导其前,鹊华群峰抱其后。明湖荡漾,济水荣环,”为“二东之冠冕”、“四塞之奥区”,是明清时期济南府首屈一指的繁华之所。全城有四门:东曰齐州,西曰泺源、南曰舜田、北曰汇波。其中,北门为水门,每年春季开启,孟冬关闭,用以调整城内水量。因地势及防御需要,济南城四门并不对称:东门偏北,西门偏南,北门偏东,南门居正中,此即古谚语所说“四门不对”。
  那时候,历城县城大致与今天的老城区相当,面积并不大的区域内分布着各级政府衙门。明代王象春在《济南百咏》中提到,“齐城水居其半,官衙居其半。”这是对历城城市布局非常形象的描述。山东省省衙及府衙就在这一片区,城内设有大量朝廷的派出机构。其中最高者为抚院,是山东巡抚的公署。据明代刘敕《历乘》记载,在济南城里的官衙、公署有:万寿宫,原为盐运司旧署;巡抚部院署,旧址在府城西南隅;贡院,位于布政使司东;巡视盐政行署,在钟楼寺街南;承宣布政使司署;都转运使司署;济南府署;历城县署;德王府,皇子朱见潾的王府。
  繁华热闹的CBD区域就分布在这府衙林立的老城区。大明湖附近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商业区,经营书籍、碑帖文具和古玩的店铺比比皆是。而在居民集中的西关附近,则形成了各色商行,俗称“五大行”,即中药行、杂货行、绸布行、鞋帽行、钱行。其中中药行不仅有本地的商号,还有河南、陕西等地的商号,更有历经明清两代而不衰的百年老字号。杂货行的商品种类繁多,无所不包,土产、海味、食糖、纸张、烟叶、茶叶、南酒、糯米、爆竹等等用品都在经营范围之内。当时钱行多与典当行同时经营,钱当行,也就是今天的银行,它的发展是衡量商业水平的标志之一。绸布行和鞋帽行不仅有济南本土的商号,也有转运自南方的精美货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直到民国时期还长盛不衰的孟家“祥”字号。
  酒肆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酿酒业非常普遍,不仅通都大邑酒店林立,乡村集市上也有酒肆。济南附近的酿酒都是以粮食制酒,高粱烧酒最为普遍。“樵夫、海父入市必痛饮。”
  百年前的“CBD”:西市场
  从经二纬十二路路口,沿经二路自西向东行,只见小商品、书籍、服装、小饰品、小食品等商铺林立。其实,这里百年前就堪称是济南的CBD。
  1904年济南开埠后,西市场片区逐渐得到开发,津浦铁路从北大槐树庄北部穿过,打通了商埠区与外界联系的通道。1928年,历城仲宫商人刘晋卿与其结拜兄弟李九龄看中这一带铁路货运发达、人流旺盛的商机,两人商定由刘晋卿在经二纬十一路租地9亩,李九龄出资盖起3排东西走向的平房180间租给商贩。同年9月,二人与商贩集资,择日请来木偶戏班,庆祝济南市西部第一处综合市场隆重开业,因此得名“西市场”。
  西市场开业后,鲁西各县、郊区客商以及全国各地经商者纷纷来此开店经商、落脚营生。当时,独开门头的店面有百余家,经营范围无所不有。一时间,“阜成信”棉花行、“泰丰园”饭店、“一间楼”百货、“瑞蚨祥”绸布店等字号聚集在西市场片区,名噪省内外。周边的居民来济南,都要在西市场吃上一顿饭,才算是进了一趟济南城。
  “津浦胶济铁路参错,汽动鸣雷,挥汗成雨,灯辉不夜,道洒无尘,是以五方杂处,万货云集。经营伊始,发达如此,将来状况如何其恢扩更当如何耶?”开埠仅十年后,就有人如此称赞济南商埠区的盛况。
  这个并不大的商埠区却汇集着鳞次栉比的商铺,满足着各个社会阶层的居民的生活。其中,最最热闹的要数看戏了。经一路和经二路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东口是纬三路,西口则与纬四路相连,这条街不长,名曰通惠街。早年,在方圆数百米的范围内,聚集着“北洋”、“中华”、“庆商”的等数家戏园子。每到夜晚,这一带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商贩往来穿梭,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其中规模最大、名声最响且保留至今的就是北洋大戏院。
  说起西市场旺盛的人气、繁荣的商脉一直经久不衰的原因时,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传说。据《槐荫区志》记载,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故名盘龙庄。1573年(明万历元年)前,因庄内多古槐改称大槐树庄。传说由于西市场恰好建在龙头处,而西市场地下又埋有龙珠宝藏,盘龙吐珠化为福瑞的地气滋养这片土地,所以此处成为古槐丰茂,商气繁荣,人流旺盛的风水宝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15: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2:}{: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16:03: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前一段时间有想整理史上济南中心迁移的资料,奈何身不由己。兄弟一文弥补我心中遗憾,引经据典,行云流水,读之心旷神怡。哈哈,没有万世不易的中心,世殊时异,顺应潮流,不做井底之蛙,努力参与到家乡的复兴中,才是我辈应有之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16: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济南应该建设一座泉水喷涌状的摩天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17: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veiveid 发表于 2016-6-2 16:14
我觉得济南应该建设一座泉水喷涌状的摩天楼

泉根不就是吗....只不过设计语言出现了奇怪的歧义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9 07:07 , Processed in 0.07009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