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汉区成节约集约用地全国标杆
向土地空间要效益 为保障民生挖潜力
6月27日,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表彰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江汉区被授予“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荣誉称号,并受到国土资源部通报表扬。
寸土寸金的江汉区,又一次因合理布局、长远谋划、高效配置资源而成为全国典范。
面对国家课题
统筹规划城市发展理念
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湖北省大力实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武汉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江汉区审时度势,登高望远、整体谋划,树立精准理念,坚持工匠精神,创新建设“全域中央商务区(CBD)”,规划“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空间布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均衡有机发展。
江汉作为武汉经济腾飞的领跑者,肩负着大武汉金融、商贸、总部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更为重要。
江汉区立志做全市节约集约用地的领跑者和探路者。江汉区始终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五个统筹”: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以此助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优化用地结构
产城融合让城市更“有机”
江汉区是全市面积最小的城区,一直以来却承载着最密集的人口,贡献最大经济总量,集约利用水平位居武汉市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区中名列前茅。
尽管如此,江汉区仍面临发展空间受限、用地结构不合理,产业用地严重不足,难以承载经济发展的强大需求,也满足不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棚户区、城中村仍然密集,大范围的“旧城”仍有待改造升级。
土地结构的调整是个长期的过程,江汉区上下一心,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为突破制约瓶颈,江汉区率先谋划,群策群力,反复论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集约用地之路——
寻求存量发展空间,挖掘土地潜力。早在2011年,江汉区就在全国率先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相结合,摸清全区2005宗土地权属、容积率、投入产出等状况,通过技术评价找出约1088公顷潜力空间,策划开发建设方案,建成决策信息系统。
产城融合,成片改造,整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江汉区摒弃分散、零星的改造方式,注重整体改造与保护整治相结合,实现土地集中成片开发,置换城区功能,让改造后的区域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兼备。
上天入地,立体化提升土地功能。江汉区向上建设,打造高端楼宇,在有限土地上画出城市天际线;开发地下空间,挖掘城市深度。通过推动立体化交通、多功能混合的节地模式,地上地下交通布局与商业空间有机结合,功能叠加,增强土地利用效益。
谋划空间布局
打造“一核两纵三区四带”
放眼武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步伐加快。江汉区响应大武汉的召唤,将28.29平方公里国土整体布局,在城市之心打造面积更大、引领能力更强的全域CBD。
建设全域CBD,首先要从空间布局上入手。江汉区大胆谋划“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的空间格局。
“一核”:即武汉CBD。加快构筑以总部和金融业为核心,商务商贸、信息中介、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两纵”:即长江大道江汉段、武汉中轴线。展示辉煌7公里,再造城市中轴线,用两条生态绿轴串起城市“骨架”。
“三区”:即省金融集聚发展示范园区、江汉经济开发区、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提升三大功能区能级,推进产业升级。
“四带”:即解放大道高端商业集聚带、中山大道历史文化风貌带、沿江大道旅游休闲带、京汉大道动感时尚商业带,增强四大产业带功能,以此再造中心之城、重塑复兴之路。
在建设全域CBD的布局中,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发展的终极目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产;借“三旧”改造改善群众生活,完善城市功能;借生态绿轴建设,还百姓绿水青山。
2015年,江汉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5.85亿元,每平方公里完成各项指标均在全市独占鳌头:每平方公里GDP产出高达32.73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产出为29.95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公共财政总收入6.31亿元;产出地方财政收入2.43亿元;每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5亿元;每平方公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52亿元。
“十三五”期间,江汉区将力争把全区产业用地占比由“十二五”时期的8.84%提高至“十三五”末期的10%左右。
江汉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于今年率先突破千亿大关,“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00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200亿元和100亿元。
上天入地 功能复合 整体运作
武汉CBD建设
立体“城市综合体”
武汉CBD,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城市单中心CBD项目,它从“出生”就肩负着率先突破、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
金融新中心、总部新基地等核心品牌的打造,促进了武汉CBD土地利用效益和价值的综合提升。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该项目展现超强的前瞻眼光。
土地有机高效利用
武汉CBD是武汉市首个“城市综合体”,始终秉承“功能混合、城市有机、循环节能”的规划理念,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进行组合,并使各部分空间之间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形成一个功能混合、有机高效的综合体。
为实现高密度区域内交通便捷,商务区规划了地下交通环廊,形成“地上无车、环廊入地、无缝对接”的智能交通组织体系。在泛海城市广场,顾客可在楼上购物、餐饮,在楼下直接换乘汽车、地铁、公交。在建设中,武汉CBD为了倡导重复利用、循环再生,将机场跑道废弃混凝土粉碎后再作为路基回填,变废为宝,促进了城市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整体规划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武汉CBD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商务区,公司负责对中央商务区内的土地实施收购、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投资、招商、策划、开发和运营等工作。
通过“成片储备、整体规划、统一运作”的开发模式,武汉CBD极好地掌握了土地储备进度,按照规划目标合理安排土地开发和供应时序,强化区域土地产业特色,吸引企业投资,促进主导产业聚集。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民生保险、华泰产险等区域金融机构落户,金融新中心已初具雏形;中石化华中公司、中国铁塔湖北分公司等800余家企业区域总部先后落户,形成总部新基地;喜来登、君悦、费尔蒙等7家知名酒店签约入驻,给武汉CBD注入商务活力。
立体空间复合式开发
武汉CBD规划平均容积率仅为2.58,为了在有限的建设指标内集约土地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武汉CBD“向上”精心打造“百米高楼密集区”,规划100米以上高楼145栋,武汉中心和武汉世贸中心,成为中国在建的最高双子塔。“向下”采取整体开发的节地模式,挖潜262.1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功能设置与地面使用功能、布局呼应协调。
整个核心区地下空间总体分为四层,各层分别布置商业设施、地铁中心站站厅、地下环路、地下街、地铁3号线站台、地铁7号线站台和停车场等,大大地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扩大了城市空间容量。
同时综合利用地下设施,将地下各类功能空间纳入人防工程体系,通过平战功能转换,发挥战时防护效能和平时经济效益,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
腾笼换鸟 智慧转型
江汉经济开发区
产业土地双升级
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北大门”的江汉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3年,发展先后经历了“区街工业基地”、“民营工业园”、“民营科技园”、“高新产业园区”的艰苦蜕变过程。
江汉经济开发区通过谋求产业转型升级,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使用调整相结合,实现了土地增量空间的拓展。
存量资源的“再发现”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是武汉市信息创意产业集聚区、江汉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都市工业园转型升级的先行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区域性总部经济。
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开发区管委会将辖区分成21个区片,按照通信信息、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四个板块,对区内企业分类实施改造。
改造的主要思路,是规范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秩序,清理不规范的中小服装企业;对光电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信技术产业,引导工业企业总部化;对信息创意产业、总部型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定向招商,提升园区存量资源的经济价值;对创业中心等孵化器中入驻满五年,仍无税收不符合孵化条件的企业,劝离创业中心,2013年共清退四家企业;对部分条件不符的企业,采取调租的方式,用经济手段调整创业中心的资源。
通过一系列的改造,江汉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和土地使用同时“提档升级”。
鼓励优势企业“私人定制”
为了提升建设强度、更新建筑功能,江汉开发区实施了一项全新尝试:鼓励区内优势企业自行或由管委会实施地块改造,在满足原企业发展的同时,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这一招很快收到实效。目前,区内已完成改造项目有王牌楼、乔万尼工业园、京山轻机工业园、兰芯科技园等项目,容积率基本在2.0以上,极大地拓展了区域用地空间。
此外,管委会与武汉亨威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火凤凰云计算基地”,由武汉火凤凰云计算基地管理有限公司以独立整体运营的方式承租云计算基地的整栋大楼,以云计算应用与服务为发展重点,建设起数据服务、网络服务、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云计算产业展示平台,引导云计算技术关联企业向园区聚集。
一带串“四珠” 绿色中轴线
两条轴线
“缝合”全域CBD雏形
江汉区这片活力热土上,长江大道、中央大道建设提速。两条“骨架”垂江而建,穿城而过,“缝合”出全域CBD雏形,也将着力营造“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格局。
长江大道——
7公里“骨架”串起核心区
长江大道江汉段,是指常青路立交至航空路立交全长7公里的距离,承担汉口地区重要的门户和核心商务功能。
在全域CBD建设中,长江大道将发挥联通武汉CBD、省金融业聚集发展示范区、武商商圈、江汉经济开发区“一带串四珠”的枢纽轴功能,打造武汉商务商贸和时尚的门户。
未来,长江大道将由南向北分别形成以“升级、对接、外延、创新”为主体的四大产业板块,与沿线重点产业集聚区紧密协作,形成特色。
三段式交通,南段满足核心商业街区交通综合功能,道路设计突出人行尺度和趣味性;中段打造区域综合性换乘枢纽,地上地下、车行慢行相衔接;北段打造交通商务复合功能,服务部分对外交通。
中央大道——
绿色中轴线释放城市“氧吧”
中央大道,以集家嘴—友谊路—新华路为主线。江汉区对这条大道的整体延伸谋划,北至北湖西路,南至沿江大道;东至新华路、江汉北路、前进一路、三民路及民权路,西至青年路、武胜路。总面积约671公顷。
该道路对接历史上的城市中轴线,强化以中山公园为核心的绿化网络,增绿增景,打造贯穿城市中心的生态十字轴;继续强化商业商务文化娱乐等功能,降低居住比例,在中心之城打造低密度城市地标;缝合多种交通方式实现无缝衔接,提高步行环境品质;聚焦和重塑城市中轴线。
未来的中央大道沿线,将整治现有老城区地块和绿化空间,形成连续性的绿化广场,联通从西北湖到汉江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通过旧城改造,大面积形成九大绿化空间,新增绿化面积共11公顷。
区域沿线,将打造“T字形”步行主轴,建设地下商业步行街及高架步行道系统,结合轨道站点通道及人行立体过街通道,营造“全天候”、舒适的步行环境。 |
评分
-
6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