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4411|回复: 51

[城建] 长沙城市肌理-近半世纪的长沙城建寻踪(更新世纪城、朝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8 0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23 14:10 编辑

两千多年来,长沙城市一直沿湘江橘子洲两岸狭长地带缓慢的进行着城市化的进程。虽然五一广场周边从古到今都是长沙最核心、最繁华的城市中心位置,但城建方面一直落后于国内大型城市,城市规模一直不大,但城市肌理保持非常完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长沙的城建步伐开始加速,直到九十年代末,2000年开始,长沙城建大规模的大拆大建轰轰烈烈的开始,长沙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城市面貌开始了有了新的变化。

“十六年前,长沙失去了一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会。”2000年,长沙城区核心部分高层建筑还并不是很多,但大规模的旧城拓宽改造序幕已正式拉开,旧城保护开始提到长沙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议事日程。

当时的湖南省和长沙市的一些历史名城保护专家,提出了一个构想:用五到十年时间,按照旧城城墙格局,将城墙从天心阁向南北两侧延伸到湘江边。长沙城市发展放在这个区域以外,这个区域内的东西南北干道穿城墙而过,所有大小格局统统保留。这个区域内不再建高楼,街巷两侧统一按清末和民国初年建筑风格予以改造。那些遭“文夕大火”烧毁后建得歪歪斜斜的建筑,可以按照橘子洲庙前街的格局予以恢复。所有房屋高度都不超过18米,即所有房屋都不超过五层。所有房屋允许居民居住也允许开设旅馆;允许自由经营百货、副食,开设餐饮和茶楼,也允许开设文化休闲和娱乐场所。

如果当时的构想得以实施,那么长沙将成为中国旧城保护得最好的城市之一。

2000年前,长沙老城区仍多少保留了古城原有的街巷格局和空间肌理,当时的概念是“保护古城建新城”。但经过十多年的开发,长沙老城区已面目全非,再坚持“保护古城建新城”已无现实意义。为此提出“最低底线控制”的规划理念。“最低底线控制”即在老城区内选择若干块历史风貌尚未完全消失、历史文化遗存保存较多,又最能反映长沙古城特色的连片地块,分层次地规划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街巷,严格控制保护。

这个系列就是根据一些老照片寻找今天的印迹,回头再看看城市发展的肌理,保留优点,吸取教训,为今后的城市建设吸取更多更好的经验。
大家不用急着回帖,照片和文字对比有很多组,每楼一组,当然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增加,但要有照片和文字,同时说明照片在现时今日长沙的位置,让大家更直白的理解与感受。

NO1-溁湾镇广场以东
个人一直觉得过去的广场有中心花坛其实很美观,也很有城市氛围,现在全拆了就是光光的红绿灯了。照片中麓山宾馆位置没变,旁边的车坪及建筑是麓山剧院(现在是通程商业广场),最有意思的是麓山宾馆以东直到湘江大堤竟然是个小湖,根据图片看有可能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新民路,这个区域是现在的省畜牧局等等单位,反正各位现在上湘江一桥,过了麓山宾馆的大片建筑以前竟然是湖,想想都恍若隔世,不过当真延续到现在,风景一定不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8 09: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肌理的确是很重要的,反映了太多的东西。以前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整体风貌。

中心城区现在这样也不能说就一定特别差劲,无非就是最现代的和最古老的同时紧密并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NO2-望月湖
这组照片拍摄时间大概为1973年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彩色这张是望月湖最开始的样子,湘江一桥西基本没什么建筑,当时的汽车西站就位于桥西靠北,离湘江不远,望月湖小区是没有的,但是湘江边和现在的西湖公园中间的的确确是有个湖,估计是就是叫望月湖吧,再往北走就是现在的营盘路隧道西口,基本上是现在银洲度假村的位置。
就图片的显示,这个湖现在要还在的话,那么望月湖、西湖、梅溪湖、雷锋湖,可以从湘江边一直向西南衍生到现在的西三环以外,这样的连通水域水系,可真象老天爷在长沙留下的一串华丽的珍珠。那样的景色呵呵,各位可以自己想象。
望月湖小区是真的填湖建的一个在当时来讲的大型小区,从图片上看,小区的房子虽然不高(六七层),但也是密密麻麻的矗立在湘江堤边,从望月湖小区上潇湘大道不管是车还是人都是要沿上坡或者走楼梯的,然后就直接上了大堤,当时的湘江大堤也很窄大概50米,还包括现在的潇湘大道,没有绿化带的概念,导致现在我们在湘江大桥过了橘子洲往北看的时候觉得潇湘大道高架几乎是顶在湘江大堤上,空间局促且凹凸,很不协调,象是那个年代缩小版的湘江世纪城(幸亏不高)
现在望月湖小区正在进行旧城改造,要是如果能进行得早点,靠江边的一排拆了,潇湘大道高架建在拆了的区域,现在的高架位置是绿化带,如果如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18 22:55 编辑

NO3-长沙火车站

长沙火车站1977年7月1日建成通车,2015年开始扩建,站场分为京广场和长株潭城际场,全站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共七台十六线(13到发+1机走+2正线)。其中京广线石长线普速站场(西站房)位于西广场,总面积为4.2万平方米(不含广场面积),四台八线,设有6个候车室(含一个商务候车室,一个重点旅客候车室);长株潭城际站场(东站房)位于东广场(锦泰广场),三台六线,总面积为2.6万平方米(不含广场面积)。
长沙火车站在建设中确定了一个独特的立面方案:前后错层、地道进站的田字形平面,和带有民族风格的钟楼火炬,象征着长沙是毛主席最早点燃革命烈火的地方。车站钟楼是整个立面的造型中心,不作精心推敲则将影响全局。钟楼顶部采取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但檐口不起翘,不设曲线,使其在传统之中略带新义。最后设计决定,还是用三重檐琉璃瓦顶。钟楼的整个机房都是在上海定做的,然后运到长沙安装。播放的曲子也是在上海钟厂做好了的。高耸的钟楼成为长沙新的制高点,北到捞刀河,西到湘江桥头,都可以看到这个钟楼。在当时,长沙火车站可算是长沙市最高的建筑。当时对钟楼的要求是:列车通过捞刀河车站就能看到车站的钟楼和火炬,几公里以外能听到报时的声音。音乐选定为当时最为流行的《东方红》。用《东方红》这首曲目,体现了对毛主席的热爱。
根据当时长沙城市规划的需要,长沙火车站正对着五一路这条中轴线。

这组照片中,明显可看出以前的长沙火车站过了站台后再往东是一大片水塘,水面面积大概可北至远大路,东至东二环,是现在的省邮政管理局、市场群等单位的区域,也是现在长株潭城际站场(东站房),锦泰广场一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18 15:30 编辑

NO4-湘江一桥桥东
60年代的长沙,富裕的市民进城骑自行车,穷一点拖板车,再穷一点的就步行,没有多少汽车。湘江一桥在桥梁设计的时候,满足当时最高水位船只通过的桥梁净高要求,湘江一桥的引桥至少会到现在的五一广场,所以坡度问题考虑很多,并特意把坡度设计得很小,河东的坡度是2.7%,河西是1.3%,桥面宽20米,车道宽18米,走在桥上几乎看不出桥面是拱形。此外,设计的车流量是每天5000台。当时的设计原则是:实用第一位、经济第二位,适当条件下尽可能地美观,美观是排第三的。

这个照片大概是80年代的照片,所以大家能很有意思的看出开车从桥上下到湘江大道要拐个180度的大弯,且半径非常小,当时的公交一般是两节的铰接式公交车,是不可能通过这样的弯道引桥的,就算是普通大客车也比较难通过,一般是小车和卡车通过,所以近30年,长沙的公交线路就从来没有直接从湘江一桥走引桥下到湘江大道的线路(直到现在的引桥改造完后好像有一趟是可以的)。当时的自行车其实也够呛,要连续转2个180度的大弯,且半径一个比一个小的自行车引桥上桥或者下桥通过,这个对于当时的市民来讲都是考验但好像那个时候的人无所不能,也没见什么人出过什么大事。
桥南是有名的下河街,铺面是一个接一个,人挤人。现在是地铁湘江中路站
桥北是什么单位现在不记得了,反正也是什么市场之类的,卖干货药材日杂,现在是北引桥花园,再过去就是现在的万达公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18 22:53 编辑

NO5-先锋厅北正街老照壁又一村
先锋厅
黄兴路北口与中山路相交的三角地带,名曰先锋厅,是长沙市区一处著名的历史地段。
这个路口在2000年以前是个丁字路口,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悉中山亭圆坛十字路口,因为以前黄兴路仅到先锋厅。
先锋厅正中矗立着一座高十余米的钟楼,称中山纪念亭,习称中山亭,这是长沙市区保存至今较有特色的一幢近现代著名建筑。清朝时,此处为一堵高厚的照壁,北面正对湖南巡抚衙门前的辕门大坪,照壁后即为巡抚衙门卫队先锋厅的营房,占地约数百平方米。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原巡抚衙门改为湖南军政府,后又改为湖南督军署、湖南省政府,而照壁和先锋厅房屋则废弃不治。1930年2月,中山路修筑竣工,省建设厅又决定圈用照壁前后之余坪及先锋厅地,建设一座公园,并将照壁拆除,建一钟楼。工程于1930年3月破土,7月即告竣工。建成后的公园,因北向隔中山路正对省政府大门(今青少年宫西门),故称省政府前坪公园。钟楼立于公园中央,为一高16米的西式方形建筑,共5层,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命名为中山纪念亭。附楼南向3层。在此之前,长沙旧习相沿,向以天心阁城楼午炮为标准时间,每至午时,霹雳一声,惊天动地,于人民生活殊多妨碍。钟楼建成后,装上了从德国购进的电动标准时钟。人们从此经过,举目遥望,即可获知时间。所以,中山亭的建成又是长沙城市使用公共标准时钟之始。钟楼之后掘有椭圆形水池,深2米,周围砌砖栏,间以绿釉瓷柱。池外为草地,间植花木,而以水泥矮柱贯铁链以环之。在当时来说,这座公园钟楼高矗,池水清悠,红花绿草,尚不失为一处城市景观。1932年,市立民教育馆设于该处的附楼,下层为书报阅览室和游艺室,中层为办公室与教室,上层系平台,为民众茶园。因地点适中、交通便利,每天来馆民众达400人以上。
老照壁
在今中山亭东南一隅,有老街名老照壁。它的对面,隔着中山路就是青少年宫。青少年宫是清代巡抚衙门所在地,其前身为明吉藩四将军府,此街即昔之四将军府大门前照壁所在地,故名。四将军府其实就是明吉王的庶系子孙镇国将军和辅国将军的住宅。民国时期修筑中山马路,照壁被拆除,这里成了一条不长的街道。昔时这条街以经营雨伞出名,街上开有多家伞铺,全是前店后坊小本经营,以“老宏茂”最为有名。当你路过这条街,扑面而来的便是油漆的芬香,抬头一看,楼头檐下到处晾晒着红油纸伞,让人眼睛随即一亮。老照壁又是茶馆集中的地方,这里茶馆的座上客与北京不同,北京茶馆中的常客多是些身着长衫马褂、提笼玩鸟的老少爷们,而经常光顾老照壁茶馆的却是一些工匠和下层市民之类的短褂党。这里又以徐松泉经营的茶馆尤为有名,该店自制的银丝卷和烧饼堪称佳品,与柳德芳的汤圆齐名,物美且价廉,一杯茶只须6分钱,一碟瓜子仅3分,纸烟可以拆包零卖,这些都大合穷朋友们的消费要求,因此生意长盛不衰。20世纪30年代名记者严怪愚先生曾专门撰文介绍过徐松泉茶馆,老一辈人至今还记得它。
不知什么时候起,伞铺和茶馆从老照壁淡出了,20世纪80年代,这里成了“美食一条街”,酒菜的浓香,取代了昔日伞铺油漆的芬芳,每天都引来无数美食家品尝佳肴。后来又成了美容美发用品荟集之地。四将军府的照壁早已灰飞烟灭,而今日连“老照壁”这条街也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长沙乐和城”。老街上的美容美发用品市场搬到了离这里不远的邵阳坪,仍沿用“老照壁美容美发市场”之名,意欲留住“老照壁”这块金字招牌。
北正街
长沙北正街,是古时北城门(湘春门)所正对着的街。它是长沙最古老的商业街,是过去北城门一带最繁华的一条街。这条街原南起中山路,北至湘春路,总长达3华里多。十几年前随着黄兴路越过中山路往北延伸,北正街只剩从营盘路到湘春路北边的一截了。目前,政府结合地铁1号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黄兴北路修建工程。
高升门、千佛林、学宫街乃至通泰街、民主西街、红墙巷、潮宗街……,这都是北正街能涵盖的老街巷,它的延展庞大到似乎可以包容一切,时间在这里显得神秘而遥远。
又一村
又一村现在基本还在,就是现在中山路乐和城肯德基旁的那栋四层的楼房,正面是长沙市青少年宫正门和又一村巷,又一村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最有名的是又一村快餐。

第一张图片是1992年的北正街,图片正中(偏左下一点)的那栋白色的高楼现在还在,在中山亭的西南角,叫什么国贸宾馆,图片中楼顶一直往北的细细的街就是北正街,而且的的确确是街,不是马路,顶多走一台车,可见90年代的长沙路网是多么的差,往北老城区是没什么马路的,图片中中间部分的绿荫绿地就是青少年宫,现在的中山亭往北黄兴路口就是以前的青少年宫侧门,仔细看还能看出绿荫中有个细细的小柱塔,就是现在的中山亭,然后由这里出发斜插到图片右下角的绿荫大道就是现在的黄兴北路(以前叫黄兴路),黄兴路再往图片右下边看,有条弧形的小巷直通中山路,就是老照壁,老照壁的北口到中山路,旁边就是又一村。
老照壁的北口90年代末有很多卖红薯粉,臭干子的摊子,其中有个卖红薯粉的大姐,十个手指头有八个戴了戒指,一边抓粉下粉一边招呼客人,戒指看得人眼晃晃的,生意甚是好。
图片中还有创建于1875年的“北协盛药号”,北正街特有的巷子左文襄祠,公馆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20 17:28 编辑

NO6-东塘

东塘在80,90年代是长沙的南大门,科研、文艺单位都特别多,文化气息浓厚。

照片拍摄于1984年,图片向北的大道就是韶山路,旁边的白色建筑就是长沙冶金设计院,现在保存得不错,浓浓的苏式风格,很气派的一幢建筑,是到至今东塘广场四角中唯一没什么变动的一角。远处还能看见长沙市电信局和钟楼。
那个时候还没什么韶山路高架桥,车不多,花坛也不错,绿化行道树相当好,中间还好像有个电线杆。

另外非常好看且经典是莲花灯,一根灯柱中间高起一盏周围四盏,简洁大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19 15:18 编辑

NO7-长沙老火车南站

长沙老南站原址在长沙市天心区南湖路,建于1937年。离新开铺站5公里,因配合长沙城市建设,于2007年经广铁集团同意拆除。

因为是个货运站,不办理客运业务,站门其实更像个单位大门。位置大概在现在的湘江南湖路隧道河东的人口处,2000年左右的时候,长沙市的1路公交车的线路指示还是长沙火车站——长沙南站。

南站一直沿湘江边南延,所以在江边有煤码头、燃气码头对接铁路,算是上世纪的江海陆路联运。老货运南站原址已建成一个工业遗址广场,成为铁路纪念地和市民休闲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19 15:38 编辑

NO8-袁家岭

袁家岭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的商业区域,往东连接着长沙火车站,往西到五一广场湘江一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第一张照片是1982年的袁家岭,还没有立交桥,是中心花坛的风格,那个时候的天可真蓝,路面显示的位置应该是往西也就是五一广场方向,图片左边是往东塘方向。

第二张照片是1990年后的袁家岭,立交桥已经建好,非常清晰的三层结构,看上去简洁大方,横平竖直。图片左边的大楼就是省新华书店,路面小三角方向是往火车站,蓝色货车是往八一路,图片左下角有几个人走的区域是现在的友谊商店。

第三张照片的方位大家可自己看,自己估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19 16:59 编辑

NO9-长沙轮渡

长沙临水,自古航运业发达,长沙轮渡是上世纪湘江大桥未修通之前过江的唯一交通工具,上至新河,下至猴子石遍布码头和港口。现在的万达广场西侧江边就是以前的长沙轮渡客运站,杜甫江阁一带就是长沙的西湖桥货运港。

图片中的老长沙轮渡客运站双翼造型虽然不怎么好看,但也贵在实用。随着客运航运的逐年萎缩,长沙往湘西北的航线基本不是主流,2010年轮渡客运站拆除,现在原址改为一个露天停车场。

更早前的轮渡照片是湘江一桥未修建前的实景,有大西门码头、第一码头等,就在现在的湘江一桥桥头的位置。

一、很好奇过去的人过江,中间隔着个橘子洲,难道过江要分两次?
二、客运站拆除还是蛮可惜的,现在如果新建湘江游船航线,客运站还能发挥作用,当然,如果新建了薪的也不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19 17:48 编辑

NO10-五一西路北


五一西路北是长沙老城区街巷密集的区域。

照片是1988年的五一西路靠湘江大桥东的一段。仔细看可看到五一西路两旁的十多条大街小巷。五一路北边(图片往下)从左至右显示有藩城堤巷、堤下街、西长街、吉福街、碧湾街;五一路南边(图片上方)从左至右有三泰街、太平街、卫国街、大西门墙湾巷、大西门上河街、湘江中路。照片中间那幢高楼叫日杂大楼,也就是现在的太平街口锦江经济酒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19 17:39 编辑

NO11-长沙贺龙体育场

长沙贺龙体育场位于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西北部,主体工程为框架8层(局部9层),建筑面积11.7586万平方米,5层以上外墙为圆弧剪力墙,屋面标高最底为28.8米,最高为33米,呈阶梯状分布,整个框架由484根框架拄组成,可容纳观众6万人,钢屋盖工程建筑面积为4.57万平方米,用钢量达3552吨。共有东西南北四扇门,四扇大门上端采用拉索点式玻璃幕墙,四个大门出口采用大板玻璃幕墙。贵宾通道的出入口采用框架式玻璃幕墙结构,用钢骨架与复合铝板支撑,确保各项性能达到设计使用要求。贺龙体育场的“世纪之花”设计方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主场的顶盖象征一朵绽放的芙蓉花,主场的南北立面展现出“白鹤亮翅”的造型,象征着湖南长沙的体育事业像白鹤—样展翅飞翔。

1950年长沙市政府规划这一区域为体育运动场所,1952年建成体育场的雏形,1959—1960年增建田径场、足球场及看台,名为“湖南省劳动人民体育场”; 1985年10月在“长沙市体育场”基础上进行扩建,1987年10月10日落成,更名为“贺龙体育场”,是中国大陆第一座以领袖(贺龙)名字命名的体育场。 1987年改造落成的贺龙体育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看台面积2.1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5.5万人,2003年,贺龙体育场再次扩容,也就是大家现在所熟悉的贺龙体育场。

第一张照片的贺龙体育场久远,应该是80年代的模样,
第二张照片最有气势的是它的门楼,高大威严,有北京故宫午门的感觉,还有宽阔笔直的大道相连,
第三四张是90年代的模样,规整中带着强烈的亚运会风格,
第五张是大家熟悉的现在的贺龙体育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20 16:06 编辑

NO12-湘江世纪城

这个片区还真不好说,大家熟得不能再熟,的确改善了很多长沙人甚至国内人的人居环境,生活有了质的飞越,住在这里临江一线的风景是真的不错,但是是很小的一部分。
更多的人熟悉这里,因为它是新世纪长沙城北造城运动的标杆。

还有很多人是痛恨这里的,因为它毁了长沙城北最美的江景,湘江江景从新河开始割断。2000年左右的长沙,城北过浏阳河基本一片空白,开福区政府北迁落户此地也不久,急需靠大项目来带动开发,湘江世纪城来得正是时候,且如此大体量的湘江世纪城的落户落地长沙都属首次,所以最好的地段,最好的价格都给予开发,在2000年左右的长沙城北城市规划尚未具体细化,城市路网、公共设施设置几乎空白的当时,占据湘江东岸近2公里不可再复制的天然江岸线,占据了两河口最核心的区域也不足为奇。
在开发时忽视预留宽阔的绿化空地缓冲百米高楼的视觉压力,忽视低密度公共空间公共建筑的临江设置,缺失的城市道路自然循环衔接,这么大规模的居住区域,在当时是按居住小区的规划的,所以有这个门那个门,看似很先进的人车分离理念讲白了就是靠街一层是车库,地上二层架空层是人行,是花园,占据这么狭长的城市地块却完全没有城市街区的概念,城市生活在某个层面上都不如长沙80年代的红旗区街区。

所以大多人提到这里有几个字形容:密密麻麻、密不透风、压抑的城墙。

航拍的几张能清晰的看到2000年左右长沙城北的城市肌理,开发是主旋律,后面几张建成后是否是各位最初的美好想象,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格的出格 于 2016-7-20 17:43 编辑

NO13-朝阳新村

朝阳新村是80年代长沙新城区成片开发的居民区,包括朝阳一村和朝阳二村。已经经过了2次大规模的改造开发,现在已经都是30多层的高楼了。

第一张照片火车站后面及北面都是是鱼塘,是今天的晚报大道、南湖大市场等区域。
第二张的学校应该是二十九中,眼尖的朋友可仔细看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10: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占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10 14:19 , Processed in 0.045872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