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科技部正式批复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建设。从申报到批复,一切都很顺畅,但这注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历程。
“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这个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2015年10月30日。李 克 强 总 理与默克尔总理访问安徽合肥期间,提出两国共建创新合作园区,为中德合作开启新篇章。
在此背景下,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应运而生。合肥高新区申报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既是落实两国共建创新合作园区共识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两国科技合作、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
李 克 强 总理与默克尔总理同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座谈。
从申报到获批历时一年
作为全省中德科技合作的先行区,合肥高新区按照“边申报、边建设”的原则,申报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作为在全国创新能力最强、成长性最优的高新开发区之一,高新区的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的报批之路很顺畅。
2016年2月6日,安徽省政府致函给科技部,明确表示支持合肥高新区创建国际创新园,同时将国际创新园建设列入年度省部会商议题。
2016年6月15日,高新区编制了创新园申报书和实施方案,并经省科技厅推荐报送给科技部。
2016年10月20日,合肥高新区赴京参加了创新园申报答辩,等待科技部审批。
2016年11月29日,科技部正式批复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促使一批项目达成了合作。现已入驻大陆马牌轮胎、爱德夏、科希曼等40家德资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约15亿欧元。投资领域:轮胎制造、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制造、农业科研等。根据安排,1月10日,还会有20家企业集体签约,入驻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
科技部批复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
首批100亿中德创新发展基金到位
在批复上,科技部提出要求,要求合肥高新区通过国际创新园的建设与发展,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发展地域特色,加强区域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协同发展,搭建产业汇聚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挥国际创新园对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
“创新园区获批,势必会带来众多利好政策。”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桂新生介绍,日前,由安徽省担保集团与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州担保银行共同设立的国内首家担保银行,首期100亿元的中德创新发展基金已经到位,三年内争取实现基金规模200亿元。
与此同时,创新园还将建立国际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中德合作专家库,引进国际化设计和咨询机构、熟悉国际运营规则的知名中介机构;设立出入境服务窗口,实现异地办理护照、落地签证、72小时过境免签证;建设国际化教育设施、高水平医疗设施、异国风情休闲设施、人才公寓,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骥看好创新园未来发展。
科希曼电器有限公司执行总监华青梅已获得资金支持。
已落户企业看好未来发展
作为已落户的德资企业,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骥、科希曼电器有限公司执行总监华青梅都很看好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
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9月,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又追加2.5亿欧元开建三期项目,预计2019年完工,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1400万条乘用车胎。另外,研发测试中心已经落成。凭借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雄厚的科研能力,将充分服务于满足国内汽车制造商的轮胎测试需求。“创新园的设立,为园区内企业夯实了发展基石,指明了发展发向,也注入强有力的配套支撑和品牌宣传,更会形成人才集聚的效应。”王小骥认为,新园区的优势条件,将促进大陆马牌轮胎新一轮大发展。
华青梅就已经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创新园给予的支持,2016年年底,公司获得了安徽省担保集团担保,国家开发银行给予的3000万元贷款,“有了这笔钱,我们公司在北京煤改电项目中中标,为2017年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文/任金梅 图/廖宇翔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