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9 07: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色景观助力四大工程
长江日报讯 园林绿化作为唯一有生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公益事业、民生工程,更是社会福利。近些年来,在园林工作者的努力下,武汉园林和林业着眼于修复生态、变废为绿、规划绿道、传承文化,成为武汉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
梁思成的设想在武汉变成现实
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于2012年3月开始修建,在此之前,清末修建的张公堤已基本废弃,遇风起土,形成灰带,多数地段是待开发的城乡接合部,脏乱严重。
如今,再次漫步张公堤,已完全不一样。徜徉在60公里山水文化绿廊的张公堤上,沿线景观和历史遗址,园林设计的绿色、生态、环保、节约理念竞相展示,堤边的野花竞放、坡下的意杨林绿荫、散落的雕堡遗址,以及集装箱改造的时尚驿站,在公园中均被完美运用。
“如果把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初次设计的方案与最终方案图纸铺开,连接起来,估计能绕篮球场一圈。”张公堤景观设计团队负责人称,焕然一新的张公堤成为了生态治理促进社会治理的样本。
该负责人感叹道,当年梁思成先生力阻拆除北京城墙时,反对者问:留着干什么?梁先生提出一个非常好的设想:在城墙顶改造出一个环形城市花园。如今梁先生的设想在武汉成了现实,正值112岁的张公堤有了新的价值。
传递城市文脉
让景观记住历史留住乡愁
园林不仅有花草树木,还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城市文脉的延续。昙华林街百余年的历史烟云、黄鹤楼的文化承载、紫微园的曲水流觞,总有一段尘封的记忆让人们去追寻。
以前,外地游客到黄鹤楼,往往“直奔主题”参观主楼,能感受到的武汉丰富的文化传承不够多。2011年,黄鹤楼东门修建、蛇山透绿后,蛇山南坡形成了13万平方米、绵延近2公里长的以植物造景为特色的绿化休闲公园。市民和游客沿着蛇山南坡可一路寻古探幽,从东汉三国直到今日,“可考遗址遗迹不下百余处”。一座山便囊括了城垣、航运、制造、诗词、楼宇、园林、军事、教育、宗教、民俗等文化力量。
洪山广场复建时,也充分考虑到园林承载的文化内涵。比如,对董必武雕塑、雪松林、楚亭的所有景观元素进行复建;对中心广场的外环进行扩大并设出入口,在中心广场新增大型“楚文化”文化景观。这些文化符号,让市民记住历史,留下乡愁。
近期,我市又一批重点项目工程竣工亮相,“传世之作”东湖绿道揭开面纱,百年老街中山大道华丽回归,地铁6号线、天河国际机场三期同时开通,城市功能与面貌再一次得到全面提升。
在这些宏大工程背后,承载了园林人太多的付出和希望。这四大工程中园林景观部分,均出自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之手。这一刻,园林人无比骄傲!
走出国门推广中国园林
武汉园林在多年的发展中,除了修炼内功,也不断以开放的姿态借助全球智慧,使武汉的国际化水平得到提升。
在武汉园博会筹备初期,“北掇山、南理水”设计理念让人眼前一亮,可北边的山体怎么垒,南边的水怎么流,谁也不敢下定论。
武汉园博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规划设计部负责人回忆,当时时间很紧迫,荆山的总方案不定,其他工作都不能开展。最后,工作人员带着设计图赴京,3次向园林界的权威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请教,敲定最终方案。
在各方努力下,近几年来戴家湖公园、沙湖公园、武汉园博园相继建成,这些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获得了市民的好评,也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卢耀如,法国景观设计师杰奎琳·奥斯蒂等院士、专家点赞。
东湖绿道景观设计团队
徒步七天只为椅子摆放完美
东湖绿道全长28.7公里,从设计之初到工程完工,设计团队已记不清走过多少遍了,仅仅选沿线座椅时,4组人分别各走了一个星期,以寻求做完美的方案。
项目负责人介绍,东湖绿道沿线的座椅有4类,靠背式座椅、便于观景的不带靠背座椅、石头座椅及组合式座椅,每个座椅的选点既要考虑椅子的间距,风景的观赏,还要考虑是否有树荫遮挡。“走进工地深处,常常遇到黑压压的飞蚊,密密麻麻赶都赶不走,感觉一开口说话蚊子就会飞入嘴中,即便如此,团队中每个人都坚持到现场,我们相信用脚去丈量、用眼去观察,找出东湖最美的景致。”
设计者的巧思也让东湖更好玩、好逛。比如位于磨山北坡的树屋,树屋建在绿道拐弯处林中,高约12米,一棵高约15米的松树从树屋中间穿过,在屋顶张开树冠,形如巨伞。这种设计给游客带来浪漫和惊喜。
面积近12万平方米的湖心岛,是“亮点中的亮点”。这处由东湖通道应急出口改建而成的区域,由几个半岛和两个小岛组成,半岛与小岛之间以栈桥相连,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美妙意境。东湖绿道亮相后,这里成为了游客最佳取景点。
中山大道景观设计团队
为保住大树反复修改方案
刚开街不久的中山大道,成了元旦最受欢迎的市内景点之一,人们除了感受百年老街的重生外,还在设计细节中也找回了许多老一辈的记忆。
“设计之中,园林景观方案反复修改,既要与老建筑的协调,又要兼顾市民体验。”项目负责人坦言,此次中山大道改造对绿化有更高要求,非常考验设计者的智慧。历时几个月,我们将中山大道上每棵行道树实地调查并“建档”,对每棵树编号,详细记录树高、树干胸径、冠幅、长势、虫害等情况,试图通过大树来“讲故事”。
武汉美术馆是中山大道的重要景观节点,门前绿化曾有过多轮规划设想,最早设计为中轴对称的大草坪,中间有欧式喷泉,两侧用笔直高大的银杏树阵,呼应建筑柱式结构。而法桐树并非在中轴线上,若按此设计,很有可能会被移走。
为保护原有树木,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将欧式喷泉改为地面式,扩大草坪面积。这样法桐树虽不在轴线上,也不妨碍景观效果,得以保留。可以想见,待明年秋季时,美术馆前梧桐落叶,广场的彩叶缤纷绚烂,市民漫步其间,抬头可见欧式古典建筑,景致将如同油画一般美妙。
共享绿色福利
风景园林创造美好都市生活
“武汉绿化经历了见缝插绿到规划见绿的转变。”园林景观设计师称,城市绿化对市民来说是种绿色福利,风景园林正在创建美好的生活。
64岁的沙湖周边居民、原团结村村长李大正,现在是沙湖公园特邀管理员,见证了沙湖变迁的他和朋友们创作《沙湖之歌》,他说,如今的沙湖夏可摘荷花、捕虾蟹、戏清水,冬可采湖藕、观飞鸟、尝鱼鲜,儿时记忆中的沙湖图景又重现了。
长江南岸,经武汉市园林建设规划设计院操刀设计的戴家湖公园,使得昔日脏乱差的粉煤灰堆场,成为绿树如荫的休闲公园,与青山公园、桥南公园、矶头山公园和杨春湖公园等连成一线,每晚吸引上千市民前来健身游玩。
花山严西湖湿地、汉阳动物园候鸟区、三环线绿化带……在这些临水创意的园林景观中,天地变为一块画布,花草树木,湖光山色点缀其间。设计师们的用心营造,让市民能漫步在木板或石板铺就的栈道上,将一切的俗事抛之脑后,捕捉风的声响,倾听鸟儿的鸣叫,看波光倒影、流水叮咚,感受园林赋予生活的美好。
T3航站楼景观设计团队
规划武汉首条水杉大道
水杉是武汉市树,过去因技术原因,未能作为行道树大面积种植。项目负责人称,天河机场T3航站楼周边,将大胆引入水杉,形成我市首条水杉大道。
天河机场不仅要承担交通功能,还更要让其成为充满艺术美感、浸润生命灵性的精品。天河机场内及周边将种植60多种、共计6.5万余株乔灌木。除了香樟、桂花树等四季常绿树木,还种植了大量茶梅等冬季开花的植物,让旅客在天河机场一年四季均可赏花观绿。
该项目负责人算了笔账,每1公顷绿化每天可释放0.73吨氧气,同时满足1000人的用氧需求。天河机场绿化面积达到75.9公顷,相当于每天可释放55.4吨氧气,同时满足76万人的用氧需求。此外,巨大的绿化量将减少10-20分贝噪音污染,这使得天河机场宛若置身绿岛中。
上世纪90年代末,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大大促进了园林行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是华中地区最早具有风景园林专项甲级资质的设计院。
目前,该院具有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建筑工程乙级、城市规划设计、工程咨询编制及评估等多项设计、项目管理、咨询资质,同时还具有工程建设监理甲级及园林绿化施工二级资质。
30多年来,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先后圆满完成设计作品约2000项,获奖过百项。近年来,设计院开始走出国门,曾在法国波尔多、德国杜伊斯堡、日本大芬等城市做“中国园”,推广中国园林文化。
园林之美,有的大气磅礴,有的自然淳朴,有的细腻优雅,其中的美好,都是经设计师充分研究,细细琢磨,精心设计而成的“自然”之景。在这看似不经意的景观中,承载了设计师无数的辛劳与智慧。园林景观设计有绿笔泼墨的大手笔,也有贴近生活的小场地,宜粗则粗,宜精则精,这使得园林景观更加多样性,更加有情趣和吸引力。园林人也将继续以大眼光、大视野、多角度对待每一个景观作品,从对人工巧匠的追求回归到对自然生态本质的思考,设计出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园林景观。
地铁6号线景观设计团队
一站一景 花开三镇香满城
刚刚开通的地铁6号线一期,其站内站外的美景,给很多市民留下印象。项目负责人介绍,规划设计之初,设计师们就深入研究了地铁各站点与周边交通的关系,27座地铁站点打造成绿化游园式、口袋公园式、绿化小景式三种景观类别。
比如:汉正街站通过地形配合大乔木种植,以遮挡不佳的建筑立面,再以开花和色叶亚乔木、低矮灌木、草坪等方式过渡到人行道区域,形成有趣的街头绿化小景;六渡桥站则利用站点旁的集中绿地,设计成街头游园,为行人提供驻足休息的场所。这些地铁站点的绿化景观,既增添了绿化量,也装点美化了城市街区。
值得一提的是,地铁6号线的植物设计,是以花为主题,串联起全线植物景观风貌。主要选用的开花乔木有樱花、玉兰、海棠、紫薇、梅花、山茶、紫荆、茶花等,花灌木有春鹃、黄金菊、小叶栀子、美人蕉等,花卉植物用量约占2-3成。
届时,市民乘坐地铁,春可赏樱、夏观紫薇、秋品金菊、冬来寻梅,四季繁花多彩,花开三镇香满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