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老火车站复建有何不可?
□惠铭生
早在多年前,济南老火车站是否复建,社会争论不已。这个争论不仅局限于济南,而且波及全国。
济南老火车站是否复建,出现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好事。正所谓“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只有广泛争论,才能凝聚社会共识,找准民意“最大公约数”。
济南老火车站到底该不该复建?我想讲讲曾经游历过的三个景点的“故事”——
一个是杭州西湖的雷峰塔。该塔从公元977年建造,从两宋至明清、至民国,建了倒、倒了建,千百年来不知复建了几回,至今仍是世人皆知的西湖十景之一。
另一个是武汉的黄鹤楼。黄鹤楼初建于三国时期,历史上命运多舛、屡建屡毁,仅清代就遭到3次严重火灾,重要修葺和重建达8次之多。即便如此,今天我们看到的黄鹤楼,也不是清代的那个黄鹤楼。原来的黄鹤楼是3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变为5层建筑,而且还发生了“位移”——原址在武汉大桥桥墩处,复建在距离旧址约千米的蛇山上。
再一个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唐代杜甫曾在成都搭建一所茅草屋,生活穷困潦倒,4年后离开。当初的“草屋”到底建在哪个地方?不断复建后又“毁掉”多少次?恐怕早已成谜。反正现在“坚挺”呈现给游客的,是整饬一新的草房,每天还是游人如织,其“朝圣”的虔诚丝毫未减。
雷峰塔复建了N回,至今依然是西湖胜景;易地复建的黄鹤楼,至今仍然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多少人会因为杜甫草堂是复建的,而亵渎甚至否认它的历史价值?
雷峰塔、黄鹤楼、杜甫草堂这些建筑仍然是所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或符号,仍然延续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血脉、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谁会把这些多次复建的建筑当作“假古董”?
环顾历史,因为战乱、天灾,或者年久失修,不知有多少古城墙、古塔、古寺、古楼等,都是通过不断修葺或复建而延续到今天的。更何况,中国古建筑多是木制的,比石制的建筑更容易损毁,能够原汁原味保留至今的恐怕寥寥无几。历史上其他建筑能够复建,且意义非同寻常,济南老火车站复建又有何不可?
因为复建就将其定义为“假古董”、“赝品”,难以“重现历史与文化”云云,这些反对的声音也是一家之言。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不知在地下和哪个帝王的尸骨伴眠,抑或湮没于历史风尘之中,我们只能从传世摹本品读王羲之书法的神韵。谁又能因为临摹而否认它的文化价值与历史认同?
1912年建成的济南老火车站,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世界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登上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筑类教科书。对于济南而言,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历史变迁,融合中西文化;它又是济南的“老坐标”,传承文化记忆,其百年情怀至让人难以忘却。济南老火车站于1992年被拆除,到如今时间并不遥远,记忆在、情感在、图纸在,甚至一些老物件也在,复建让其重新矗立于济南,回归济南“地标”,不但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非凡。
是否复建济南老火车站的争论,不需要那些认为复建就是“假古董”的冷漠腔调,也不需要长叹“复建”不如“怀念”的矫情呻吟,而是需要踏踏实实的论证和实施,让其尽快在济南重现“身影”,再次像杭州的雷峰塔、武汉的黄鹤楼一般,成为城市最为靓丽的一景,衔接历史,拥抱未来!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