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飞行的坚果 于 2017-2-16 15:36 编辑
芝加哥壮丽的城市天际线,总是给每一位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舒展有序的整体轮廓,纵横相宜的空间形态,夜晚灯火璀璨,充满生机和活力,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城市的能量正以一种令人惊奇的方式向天空释放;
芝加哥是高层建筑发源的故乡,中心区40层以上的摩天楼约有50座,全美高度排名前十位的高层建筑,芝加哥就拥有5幢,包括目前美国最高建筑物西尔斯大厦(Sears Tower)在内;高度在15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芝加哥目前共有92幢。然而,芝加哥的城市天际线并非仅以总体高度见长(据美国权威杂志“Almanac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2004年度评选,单以高度指数衡量,芝加哥的天际线目前仅名列世界第五),而是自成特色,介于纽约的大都会气质和华盛顿的纪念性格局之间:
既有纽约垂直高耸的摩天楼群,又有类似华盛顿水平向发展的博物馆建筑群,可谓张驰有度,兼具这两个城市的优点。总体来看,芝加哥的天际线具有一种舒展的空间尺度和变化有序的剖面梯度:市区目前高度排名前三位的西尔斯大厦、AON大厦、汉考克大厦在中心区北、中、南部均匀分布,成为天际线的制高点,而建筑群高度则大体以格兰特公园和浩瀚的密歇根湖为前景,由东向西渐次升高,至南芝加哥河岸区域达到高潮。当然这种高度的分布并非是线性的,比如北密歇根大街沿线也有一定的超高层建筑,但总体上还是形成了一种层层递进的天际线景观,使得芝加哥的天际线具有丰富的层次,不仅是一层表皮,还有血有肉,具有深度和立体感。准确地说,是一个具有多向维度、多要素复合的城市“天际面”;
在城市东部的密歇根湖,是一个有着海的气魄的大型淡水湖,或者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平静的海。在一平如镜的湖面上,倒映出一个极其优美的芝加哥,由于倒影的存在,整个芝加哥的天际线都被赋予了一种超凡的灵气,充分体现了芝加哥滨水城市的特征;
北起伦道夫大道(Randolph Street),南至罗斯福大道(Roosevelt Street),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格兰特公园,也包括新建的千禧年公园,是芝加哥天际线直接面对密歇根湖开放的“前花园”。巨大的开敞空间是芝加哥城市设计的大手笔,是密歇根湖区与中心区建筑群中间的缓冲区,使得人们可直接在市中心从容欣赏芝加哥的天际线,而感受不到高层建筑群的空间压迫感。在这里,大型公共开放空间和城市低密度区消解了中心区局部的高强度建设,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达到了容积率的整体平衡。
高速公路、轻轨线路、滨湖绿带、景观大道及密歇根湖的水上游线,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动态观察的线性途径,使得芝加哥的天际线呈现一种速度感。繁重运输功能的芝加哥河,已改造成为线性的水上景观走廊。如此出现了两个层面的芝加哥城市天际线——在密歇根湖对岸的,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构图完整,气魄恢宏,是一幅油画;而坐落于芝加哥河两岸的,则是作为近距离体验的都市天际线,如横幅卷轴的国画,散点透视,渐次展开,余味无穷。
海军码头、博物馆区是芝加哥重要的景观节点空间,一南一北向湖面纵深延展,是观察芝加哥天际线的经典视角。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