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14 13: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楼倾城 于 2017-4-15 00:27 编辑
老武昌筷子街和筷子湖
明朝洪武初,武昌成为包括南京、北京、太原在内的全国4个重要军事要塞之一,被大规模扩建,并首次将整个蛇山包入城内,辟有9个城门,从东到北,依次为大东门、新南门、保安门、望泽门、竹欵门、平湖门、汉阳门、草埠门、小东门。其中汉阳门是一座临江的水门,这里一直是个通往汉阳的码头,出城门与汉阳古城隔江相望,故取名汉阳门。明末,武昌工商业运输业发达,在临近汉阳门旁的江边,今武昌临江大道南起中华路北至中山路一带,制筷业商贾看中这里地理优势并引入制筷业工匠抱团开始前店后作坊的竹筷产销,他们将江西、湖北优质原竹放入江堤旁小湖中浸泡,把制成的筷子置于堤上晾晒,在经过近七十道制筷工序精工细作后,才将成品筷子放在门店出售。此武昌造筷子质优价廉,品种齐全,款式新颖。逐产销两旺,行销各地,名声日隆。久之,武昌居民把堤称为筷子堤,把江堤旁小湖称做筷子湖,把这条街称做筷子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筷子街人气依然颇足,传统筷子继续受到大众喜爱。1954年武汉大洪水退去后,政府在筷子街加固江堤进行拆迁,筷子作坊店面纷纷搬离或转行,筷子街逐渐消失在时空的变幻之中。兴盛三百年多后,筷子街虽然消失了,但老武昌人依旧将此地称为筷子街。
城市地名的演变,就是一部城市的发展史。正因为这些地名的存在,才使城市显得内涵厚重,气质独特。然而,随着武汉城市的改造变迁,许许多多老地标地名像一幕幕影视剧,在历史的显示屏上一闪而过,令人感叹遐思和甜蜜追忆,值得我们为武汉和生活在武汉土地上的后人去传承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