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供“高楼迷保定版”参考,请勿转载。谢谢。
一、引言
分享一个网上抄来的小故事。
有一个老太太,整天坐在路口哭,人们都叫她“哭婆婆”。
一位智者路过此地,问其缘由。
老太太告诉智者: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卖伞,一个女儿卖鞋。每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想起了卖伞的女儿,想到她的伞会卖不出去,因此伤心而哭;每当天下雨的时候,她又想起卖鞋的女儿,想到她的鞋一定不好卖,因此也伤心落泪。
所以,无论天晴下雨,她总是在哭。
智者听罢,说:我给你想个办法,下雨的时候,你就想卖伞的女儿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要想卖鞋的女儿卖得好,这样你就自然不会哭了。
听了智者的一番话,老太太顿悟。
从此,街头便有了一个总是乐呵呵的“笑婆婆”。
同样一件事,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结局大不相同,这就是正性思维和负性思维的区别。正性思维就是总能从积极的、有利的一面去看待问题,负性思维则总是从消极的、不利的一面看问题。
二、一点点愚见
充当下“笑婆婆”,谈谈自己的想法。很多想法源自于看帖的收获,算是总结一下吧,并非完全原创。
1 生态
(1)空气。
三县小厂子排污严重。这次产业升级,必然淘汰或改造这些厂,整个大保定空气会变好。
(2)水源。
为了保护白洋淀水质,上游排污必然会被强力遏制,保定地区的水会更清澈。 
2 交通
(1)铁路。
京太铁路、固保铁路等,都会使保定更上一层楼。保定东应加强与雄安的衔接,争取半小时通勤。雄安规格高,对保定铁路建设会有促进作用。
(2)公路。
雄安向西连接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相信是有必要的。连接上高速和高铁,其实就是与保定市区连接上了。雄安能加快这些公路的建设步伐。 
(3)水路。
看一些老文章,以前保定到白洋淀是通航的。如果将来能有水路连接,即便是达不到商运标准,能成为一条旅游线也是挺美好的。
3 产业
(1)雄安产业定位非常明确,很多产业不是想进新区就能进新区的。
想接近新区而又进不了新区的一些产业,布局保定东(与新区接壤)无疑是最佳选择。这就给保定吸引这类产业带来了机会。例如白沟小商品,相信会迎来大发展。
(2)产业错位发展,协调发展。
新区做的,保定就不做了(争不过);新区不做的,但也有需要,就给了保定地区发展的机会。例如深安智谷。这些产业会为新区助力,同时,自身会迅速发展壮大。协调发展能促成双赢。
三、后记
从感情上讲,保定和新区都是方圆百里的一家人,更要团结一心,形成互相帮助、共赢的发展局面。打自己的小算盘,反倒是让其他地区的人看了笑话。至于大家热议的保定行政升格或是将来与雄安合二为一。本人也十分期待会有那么一天。但在期待的同时,千万不能停下努力的脚步,“坐等政策”很可能会错失良机。类似一些“坐等拆迁”的人,天天抱怨怎么还不来拆,白白的浪费了大好青春。打铁还需自身硬,积极提高个人素质,争取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有能力把握机会,而不会因为自己没本事,眼睁睁的看着机会溜走。
简单地说,希望能有更多保定人做“笑婆婆”,抓紧时间借京津冀一体化之大势,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正做到京津保地区率先发展。
|
评分
-
5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