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17-4-24 22:59 编辑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开建 将建设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
新华网武汉4月24日电(余凌云 谭青海 陈新勇)4月24日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当日正式开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箭公司)成为首家入驻该基地的航天企业,将投资约17亿元,建设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计划2018年建成投产,预计投产运营后两年内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
据了解,火箭公司成立于2016年2月,是航天科工四院为顺应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成立的国内首家专业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公司,填补了中国固体运载火箭商业化的空白。该公司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总体规划建设项目1500亩,其中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项目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引领项目,计划用地450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一期总投资17亿元,主要建设固体火箭部装厂房、洁净装配厂房、总装厂房等,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的规模。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项目规划范围约68.8平方公里,核心区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基地,占地面积11800亩。该基地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能力以及年产140颗商用卫星的能力。武汉有望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航天产业第三极”。
————————————
4月24日,作为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商业航天产业多项新进展在武汉揭晓: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在新洲区正式开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率先进驻;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一次性收获4发发射服务合同,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一周内连续发射4颗卫星,实践遥感星座的快速构建。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宋欣,湖北省副省长周先旺,武汉市市长万勇等领导赴产业基地现场调研,并出席了项目合作签约仪式。航天科工二院、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湖南航天分别与武汉市新洲区政府就相关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
二院将在产业基地注册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正式启动虹云工程等商业航天项目。航天科工火箭公司以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项目作为该基地核心引领项目,一期总投资17亿元,将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湖南航天将在此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军民融合电磁防护材料、特种软磁的科研生产基地,到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
新洲区政府将研究并落实配套优惠政策,启动配套设施建设。为保障合作顺利,双方将建立领导互访交流机制和项目协商沟通机制,研究产业基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去年8月15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方案规划范围约103200亩(68.8平方公里),核心区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基地,占地11800亩。通过产业基地建设,航天科工将协同各方力争将武汉打造成国家商业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基地和国际商业航天发展交流中心,成为支撑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悉,航天科工行云、虹云、快云、飞云、空间站货物返回舱、空间新材料实验舱、新材料以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项目将陆续在产业基地动工开建。产业基地将依次布局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无人机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四大园区,打造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预计到“十三五”末,将有100~150家相关企业入驻,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根据相关合作协议,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按照“产业新城联合建设”的模式实施,由武汉市政府委托第三方出资负责基地的基础建设,为拟入驻企业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全过程一站式服务,确保企业实现“拎包入住”。
去年“中国航天日”,航天科工四院研制的快舟一号甲火箭收获发射订单,并创造了8个半月完成履约的“快舟速度”。此次,快舟一号甲一次性收获4发火箭订单,标志着快舟系列运载火箭进入批量生产、批量发射阶段,将进一步降低生产和发射成本。
据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向全球范围内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客户提供更快、更好、更廉价的“一站式”服务,四院开创了互联网时代下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快舟”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参与火箭从研发到发射服务的全流程,精简流通环节,使火箭可靠性和性价比获得了综合提升。
在产业基地建设和商业航天型号产品研制的同时,航天科工按照“社会性总体院、社会性总体部、社会性总装厂”发展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探索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新途径,开创了航天项目商业化新模式。四院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该基金主要以商业航天、军民融合、双创、混改、并购等为投资方向,重点围绕产业基地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展项目投资。
据介绍,运载能力5倍于快舟一号甲的快舟十一号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将于今年年底首飞。具备更大运载能力的快舟二十一号火箭已经启动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快舟二十一号正在丰富航天科工商业发射运载火箭型谱。(文/倪伟 陈新勇 摄/裴士伟)
——————————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当天,航天科工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简称航天金租)正式实现业务投放:与11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现场意向授信总额380亿元,总的意向授信额度达530亿元;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的9家企业及外部4家法人单位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业务规模34亿元。
航天金租由航天科工、航天科工四院、航天科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汉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机械总公司、湖北省宏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央企、地方国企、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首期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武汉市,航天科工系统三家单位持股占比46.5%。
航天金租于2016年12月8日由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今年4月17日获得湖北银监局开业批复,次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正式开业。航天金租是湖北省第三家金融租赁公司,也是首家航天央企控股的产业系金融租赁公司。
航天金租突出军民融合核心业务定位,依托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智能制造、智慧企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发挥“高技术、国际化、体系化全流程、多渠道、大数据”独特优势,坚持“风控第一、稳健经营、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将为涉及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资源共享和扩大军工开放等各类军民融合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租赁服务,为航天科工重点核心客户提供上游供应链融资及下游贸易链融资,同时为其他股东及地方经济建设、实体经济服务,并谋求战略伙伴合作。
据航天金租相关负责人介绍,航天金租兼具产业系租赁公司的客户资源优势、银行系租赁公司的资金资源优势和地方系租赁公司的政策资源优势,将成为具有高度多元化和互补性的产融结合平台,实现资本、技术、产业的有效融合。
航天金租计划在经营初期为企业客户提供五大特色方案:通过直接租赁购建企业固定资产,通过售后回租盘活企业存量资产,通过直接租赁促进企业产品销售,通过“融资租赁+传统租赁”实现企业产品销售,开展供应链融资。同时,航天金租将大力开展产品创新,灵活运用直租、回租、经营性租赁、联合租赁、杠杆租赁等N种业务模式,结合企业的不同行业、不同属性、不同类别和不同发展阶段,创新开发“过桥式租赁、成长型租赁、共享型租赁、投资型租赁”四类产品,为商业航天和军民融合中的各类企业提供全周期的融资租赁服务。
航天金租将与各类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运用多种金融产品及组合,从境内外获取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其融资模式与资金渠道包括股东投资、银行信贷、信托贷款、发行债券、保险资金、资产证券化、各类理财资金投资及公开发行上市等。
据介绍,航天金租将以“建设国内最具特色的金融租赁公司、打造金融租赁行业百年老店”为发展愿景,积极服务于航天科工商业航天的飞云、快云、行云、虹云和腾云等五大工程,全力支持我国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时,航天金租也将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湖北自贸区、长江新城建设。(文/倪伟 魏勤)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