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9-11 22: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7-9-11 23:06 编辑
从“来看海”到“来看云”
水优势明显,水特色鲜明,是武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武汉市内有湖泊166个,水库277座,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域总面积2117.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
武汉兴于水,也困于水。逢雨必看海、违法填湖、水质污染 一直是武汉城市治理难解的纠结。
打造滨水生态绿城,已成为武汉全市的战略共识。怎么干?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166个湖泊的“大湖+”试点,正在不断提升这座城市的滨水品质;将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和水环境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变水患为水利,武汉改写了忧水—治水的历史逻辑。
武汉市水务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武汉实施治水项目325个,138项灾后水毁修复工程全部完工,江南泵站等16个重点排涝项目通水运行,中心城区抽排能力比去年提高50%。
今年汛期,“到武汉来看海”的尴尬场景不复重现。
为治理湖泊,武汉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成立全国第一家湖泊保护专门机构,在全国率先落实河(湖)长制……
尤其对违法填湖“零容忍”,问责自市长问起,重大违法填湖足以构成绩效考核一票否决的理由,违法填湖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东湖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实验站高级工程师张霄林说:
“目前东湖的水质达到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湖水由不适宜鱼类生存的劣V类转变为可供游泳的III类、部分子湖达到可直接饮用的II类标准。”
“绿色是万象之元,生态是万业之基。”武汉市长万勇如是说。为了让“高颜值”的碧水蓝天长驻武汉三镇,武汉人的投入不止于治湖。
地处武汉北三环的金口垃圾场,是城区最大的生活垃圾堆放场,相当于60个足球场大小,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周边有近10个住宅小区,近20万居民苦不堪言。
2015年,借着举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契机,武汉自我加压,将金山垃圾填埋场选为会场。
经过一番整治,垃圾场华丽转身,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景观带,绿化面积达到176公顷,形成令人心醉的江城“绿肺”,更在2015年12月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获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
不仅是园博会,岱家山公园、沙湖公园等多个城市公园,前身都是垃圾场。
近年来,垃圾场改造的生态公园成了武汉的新风景线,将人们从都市的拥堵、污染、噪音中解放出来,享受快节奏生活难得的宁静与愉悦。
抬头可见的“武汉蓝”更是武汉生态改善的最直接证明。
来自武汉市环保局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今年7月份全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0%。 武汉市民纷纷在朋友圈邀请外地游客来江城看云。
昔年七月,家家愁看海;今又七月,人人喜看云。生态文明,正悄然点染武汉市民的幸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