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7774|回复: 41

[江城资讯] 2018年1月23日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3 08: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军运村30栋高楼春节前全部封顶
看齐北京奥运村标准 明年6月底竣工移交






    航拍军运会运动员村,目前30栋建筑17栋主体结构已封顶,计划春节前所有建筑主体结构全部封顶  记者任勇 摄

    军运会运动员村园林展示区   记者任勇 摄

    本报讯(记者韩玮 实习生游宇 吴雅婷)作为近万名世界军人运动员的“武汉之家”,位于江夏黄家湖畔的军运会运动员村建得怎么样了?21日,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军运会运动员村,从去年初的一片空地,到如今30栋楼拔地而起,目前已有17栋主体结构封顶,其余13栋将陆续在春节前全部封顶。

    今年春节不停工,明年6月底竣工

    21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黄家湖畔江夏大桥新区柏木岭村的武汉军运会运动员村建设现场,30栋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部分高层上的“马头墙”屋顶正在精雕细琢。现场机器轰鸣、10余台塔吊林立。

    建设方武汉保利金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袁海涛介绍,运动员公寓楼正以5天一层楼的速度“长高”,局部楼栋甚至4天一层楼。

    袁海涛介绍,小高层用铝合金模板取代了传统的木模板,可以很好地控制垂直度,混凝土打完后精度更高,保证质量。项目采用精确砌块,省去抹灰步骤,两块砖之间的拼缝由厘米缩小至毫米。这样一来,墙面不易开裂、空鼓、渗漏,用石膏砂浆替代水泥砂浆,也不会产生大量粉尘,强度更高。

    据悉,30栋楼房中,其中20栋洋房为8层至17层不等,10栋高层为25层至32层不等。

    春节后,室外管网、园林将开始大面积施工,2018年底室内外装修基本完成,2019年6月底竣工移交。为保证进度,今年春节也不停工。

    看齐北京奥运村标准,提供加长单人床

    30栋建筑总套数2226套,可满足11050人的居住生活。精装修的运动员村公寓样板间也已完成。记者看到,样板间建筑面积为131.67平方米,三室两厅两卫,整体风格大气简洁,木质纹理体现荆楚特色。门锁有指纹、密码解锁功能,房间配地暖、中央空调,每个双人间卧室还提供加长单人床,方便身材高大的运动员;阳台的朝向方便运动员推窗见湖。运动员村的配置看齐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标准,每套公寓内均设有两个独立卫生间、一个交流客厅、一个餐厅和厨房,可居住4至7人,并采用无障碍设计。

    据了解,除居住区,还有公共区、国际区、后勤区。紧临运动员训练中心的是可以提供大型聚会的升旗广场,并配套满足运动员游购需求的国际商业街及洗衣服务、物流配送中心。

    特设园林展示区,梅、兰、竹、菊、荷主打荆楚风

    在众多小高层中间,有一处别致的景观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袁海涛介绍,“这里是园林展示区,是荆楚风的古典园林风格,居住区分为5个组团,并配有梅、兰、竹、菊、荷等5个景观园。运动员们可穿梭于中式园林,感受中国的城市魅力。”  

    记者看到,园林展示区内的建筑灰瓦白墙,有小桥流水,乔木灌木花卉搭配,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园林小景中的低洼水系还作为海绵城市设施的雨水花园,承担雨水滞留净化功能。先进的海绵理念引入军运村,雨水可直接下渗储存,雨量较大时可通过生态植草沟、地下渗管排入城市公共雨洪系统,从而保证运动员村不淹水不内涝。

    配套道路已铺沥青,地铁8号线三期同步施工

    军运村区域的路网也在加紧建设。将整个军运村合围的强军路、兴军路已铺设沥青路面。其中,兴军路紧邻黄家湖畔,长约7公里的湖岸线将进行整治,打造成中国最美农业公园。

    通往军运村的主干道——黄家湖大道正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地面则将升级改造成双向8车道,道路两侧配建景观绿化带。

    此外,沿黄家湖大道铺设的地铁8号线三期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在军运村专门设置了军运村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8: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造运载火箭年底投产

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自去年4月开建以来,历经9个月的紧张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火箭总装总调中心一期工程将在今年底建成投产,“汉产”运载火箭即将一飞冲天。22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位于新洲区双柳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现场,探秘正在建设中的航天科技新城。

    快舟火箭放在车上就能发射

    22日上午,在航天产业基地东部产业核心区,记者在现场看到,占地380余亩的火箭产业园(一期)内,施工塔吊林立,各类施工机械紧张作业。产业园二期也已完成场地平整。

    据了解,火箭总装总调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地面基础目前已完工,全面进入主体厂房施工阶段,计划在今年4月份实现主体封顶。

    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火箭公司火箭总装总调中心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每年2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制造能力。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少君说,公司目前主要研制“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包括用于微小卫星发射和组网,运载能力达200千克(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快舟一号”,用于一吨级卫星发射和组网、运载能力达1000千克(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快舟十一号”,以及满足大吨位卫星发射和太空货运更高需求的“快舟二十一号”等运载火箭。

    去年,火箭公司签订了“四箭四星”发射服务合同,将在今年择机连续发射。由该公司研制的“快舟十一号”火箭已完成关键技术攻关,进入全箭调试测试阶段。放在车上就能发射,这是“快舟十一号”火箭的最大特点。普通火箭发射之前可能要准备至少一个月,而快舟系列运载火箭采用车载移动方式发射,可以在几天内完成发射准备。

    为快舟十一号火箭量身订制的集运输和发射于一体的火箭发射车,总长度达34.6米,运输能力超80吨,是目前世界上机动运输能力最强的火箭发射车。其具备良好的机动性能,到达指定位置之后,可在两小时内完成火箭的发射,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

    据了解,预计到2021年,火箭公司将完成全系列型谱火箭研制,具备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能力,实现不低于62次商业发射,进入上下游核心板块,完成产业布局。

    5平方公里航天新城今年初步建成

    在整个航天产业基地施工现场,到处一片繁忙,园区内,中交路、航天南路、航天四路等道路路网纵横交错,宽阔的路面已完成刷黑,道路两侧栽满了行道树,铺上了草皮,红色的人行步道沿道路延伸。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明显,产业项目建设初见雏形。航天产业港、产业港公园、航天大道拓宽改造工程等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航天产业港主体即将完工,预计在今年6月建成投用,为企业提供厂房、研发基地、展示及配套用房等。

    “我们将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来高标准打造航天产业基地。”新洲区科技和经济信息化局局长黄新平介绍,基地按东部产业核心区、西部产城融合区、中部城市中心区和北部生态创新区四大板块布局。

    预计到今年底,东部产业核心区的生活配套功能具备。届时,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一座以航天产业为龙头、宜居宜业宜产的约5平方公里现代化产城融合示范区将初步建成,让产业集群效益初显,助力武汉逐步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

    正在加紧建设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产业港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    记者刘斌 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8: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城市创新
武汉专利申请量企业为高校两倍多

    本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黄菲菲)22日,记者从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处获悉,2017年武汉专利申请累计49726件,其中企业专利申请量达29102件,是高校申请量12225件的两倍多。

    武汉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拥有众多高校资源,以往发明专利申请也主要来自于此。如今,来自企业的专利申请更加贴近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不仅体现技术创造上的“专”,还追求市场效益的“利”。

    2015年,由企业提出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首次超过50%。近两年,该占比不断加大,“这与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注重企业挖潜密不可分。”

    据悉,2014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超过百件的企业只有5家,2017年,这个数字已增长至15家。其中,以最尖端显示面板生产技术为代表的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1064件发明专利申请排名第1位,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937件发明专利申请排名第2位,两家就占排名前十位企业申请量的近五成。

    与前两年相比,湖北中烟、中国一冶等一大批传统产业企业,或淡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前十榜单,或排名下移。而新上榜就占据第4位的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跻身第8位的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等,都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企业。

    不仅一批央企国企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展现出强大活力,越来越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也善用专利谋发展,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位居第11位的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去年申请了161件发明专利,同比增长近200%。这家成立仅4年的民营企业,专注城市排水系统研发,将研发中心设在了美国,并已在研发上投入近亿元资金。

    去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保持了高达37.54%的同比增幅,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近期该区正在进行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8: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一年19个PPP项目落地
民营企业资本占出资总额四成多

    本报讯(记者张隽玮)22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2017年武汉共有19个PPP项目落地,投资额1188.4亿元,湖北省内排名第一。其中,民营企业以联合体牵头方或者单独作为社会资本方的落地项目有4个,占比21.1%;项目投资额488亿元,占比41.1%。

    根据分行业项目落地情况,2017年新落地的项目中,市政工程项目数及投资额最高,分别为11个和675.5亿元;环境保护项目数3个,投资额286.7亿元;交通运输项目数3个,投资额210.1亿元;文化和养老项目各1个,投资额分别为14.9亿元和1.2亿元。

    PPP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作为国家推广的创新开发建设模式,是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方式。现有的PPP项目,也多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016年8月1日,武汉首个PPP项目完成招标,总投资25亿元。从全市征集和正在实施的PPP项目来看,主要是以市政基础设施为主,且没有经营收入的项目。

    2017年,武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达到11%,预计今年仍将保持这一速度。业内专家认为,随着PPP的加速落地,各地的投资增速都将保持稳定,未来优质的PPP项目将是政府主要推行的方向之一。

    市发改委介绍,今年武汉将积极推广PPP模式,组织开展重点项目与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投资对接活动,引导金融资源向PPP项目倾斜,提高PPP项目的可融资性和融资便利性,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热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8: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桥梁施工“巨无霸”破纪录
相当于一次吊起2000台小汽车



    “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起吊重达3400吨的钢桁梁   吴金霞 摄

    本报讯(记者韩玮 实习生游宇 通讯员饶润东 刘佩娅)22日下午,堪称中国桥梁施工作业“巨无霸”的3600吨级“大桥海鸥”号起重船,将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重达3400吨的钢桁梁整孔成功起吊架设,相当于一次性吊起2000多台小汽车,打破世界桥梁整孔钢桁梁架设的最重纪录。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福州至平潭高速铁路的重要跨海通道,全长16公里,中铁大桥局承担的标段长11.15公里,桥址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风大、水深、浪高、涌激,据气象部门统计,每年六级以上大风天数超过316天,七级风以上达200多天。

    为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大桥施工采取钢桁梁整孔全焊接制造,在工厂整体制造总拼,然后装船从江苏如皋历经约1000公里海上运输至桥位处,现场海上浮吊整孔架设,为国内首创,填补了我国斜拉桥大节段钢桁梁整孔吊装架设的技术空白。

    同时,为降低海上施工安全风险,大桥局花巨资打造国内起重量最大(可起重3600吨)、起升高度最高(130米)的“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这一超级钢桁梁长96.25米,宽36.8米,相当于8个篮球场;高15.35米,相当于5层楼;设计重量达3150吨,相当于2100台小汽车的重量。

    此外,这艘船还很智能,可以对一公里以外的船舶发送信号以避免其他船舶误撞自己,可以对超过八级风进行自动报警停机。

    中铁大桥局负责人介绍,超级工程必用重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保证质量安全。今年平潭海峡大桥墩身等基础工程将全部完工,正在进行钢梁制造安装和架设,确保2019年6月底达到铺轨条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8: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航天产业基地又添生力军
奥英光电将在汉生产无边框曲面显示器

    22日上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又添“生力军”,总投资15亿元的奥英光电新型显示器件生产项目正式与新洲区政府、华夏幸福签约,计划落户位于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作为国内首家研发并量产曲面显示器的厂商,奥英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具备3.75毫米厚度超薄机种的研发与生产能力,拥有自主开发的无边框、高色域等最新技术。奥英光电新型显示器件及背光模组研发与生产项目占地面积约200亩,建设厂房约11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主要生产规格为6至98吋的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与液晶显示相关的各类新型光电和光学元器件显示产品。届时,窄边框或无边框的曲面显示器将实现“武汉造”。项目建成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80亿元。可吸纳约3000人就业。

    “随着智能家居发展,未来的电视制造技术会被颠覆,电视主机跟显示器可以分离。”在投资商锦富集团副总裁王文德看来,显示设备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媒介,显示产品的市场空间极其巨大,契合智能家居发展的大趋势。他表示,公司将做大做强光电显示产品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为智能家居产品提供配套的智能显示终端,将产品应用到未来家居、新零售、远程医疗、智慧社区等方方面面。

    “选择落户武汉新洲,一方面是看中航天基地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武汉的政策利好,同时基地由国内领先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来建设运营,让我们非常放心。”王文德说,借助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这个平台,相信企业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8: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新港携名企
建长江中上游最大集装箱船

    本报讯(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黎云)1月22日,两艘“汉申线江海直达1140集装箱示范船”在扬州市润杨船厂开建,这批船建成后将成长江中上游最大集装箱船。

    据了解,这两艘集装箱船由中远海运集团投资,与武汉新港管委会合作建造。

    记者了解到,2017年10月26日,武汉新港管委会与中远海运集团、长航集团、中谷海运、武汉理工船舶4家企业正式签署“汉申线江海直达1140集装箱示范船造船协议”,计划投入3亿元,共同建造6艘汉申线江海直达1140集装箱示范船。22日,两艘正式开建,剩余4艘将陆续开建。这是武汉新港委落实国家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又一新举措。

    这6艘汉申线江海直达1140集装箱示范船是针对武汉长江流域特定水文条件量身打造的专用新型船舶。船长146.8米,型宽25.6米,吃水6米,最大载重量约为16800吨,总载箱量超过6600标准箱,单船载箱量1140标准箱,总载重吨位达7.2万吨。

    据介绍,这6艘汉申线江海直达1140集装箱示范船于1月22正式开建,力争2018年投入3艘运营,2019年6月前全部投入到长江干线运输。这批船舶全部投入使用后,将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集装箱船,可使运输成本下降30%左右,日均油耗降低20%以上。届时将形成武汉至上海洋山新型江海直达集装箱运输船队,进一步发挥武汉港居长江中游的区位优势,顺畅全流域,打造快捷、便利、低耗、高效的江海联运通道。

    同时,这批船优化了首、尾部型线设计,减少了阻力,并在足够安全性前提下减轻重量,还实现了节能减排。

    “新型示范船较之市场现有船舶,单船载箱规模翻一番,总运输能力增加六成以上。而且其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节能环保水平大幅提高,单船平均日油耗降低20%以上。”武汉新港相关负责人介绍,新船一旦投入运营,武汉至洋山的集装箱运输成本可下降30%左右,将大大改变长江运输模式,形成武汉与上游的重庆及下游的上海协调呼应的良好局面,可有效缓解三峡过闸和上海洋山港拥堵现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8: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城道路拥堵排名大幅下降
为何有市民“没感觉到”



    1月18日,高德公司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武汉市道路拥堵延时指数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名列第47位。此前2014年至2016年,武汉分列第7、12、17位。有武汉市民反映,新鲜出炉的指数令人振奋,可对此感觉并不明显。高德公司技术人员表示,武汉拥堵指数排名大幅下降,系用整个城区全天平均车速来衡量,与局部区域仍较拥堵并不矛盾,部分拥堵路段在早晚高峰时段,拥堵指数变化不太明显。
    “从家到单位约8公里,早7点之前出门25分钟可达,7点之后则要一个多小时!”武昌南湖丰华苑的海先生说,他在武昌梅苑小区附近上班,驾车走书城路、文馨街和晒湖涵洞,近年来早晚高峰一直不畅,南湖进城的二环线珞狮南路段,早晚高峰仍较拥堵。
    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秩序处徐大桥副处长介绍,2017年3月起,珞狮南路上有三座地铁站施工,双向都减少了4车道至2车道,珞狮南路街道口的通行能力降至正常的30%;两个月前,武昌雅安街开始道路排水施工,早晚高峰仍会出现拥堵,所以南湖片区居民早晚出行时,仍然感觉较堵。
    大数据显示,汉口中心区、武昌南湖片区和光谷片区,早晚高峰拥堵指数分别为1.98、2.08、1.94,可见,这三大片区的市民早晚出行时,对城区拥堵指数排名大幅下降感觉不会太明显。
    部分市民还时常为堵车烦恼,这也很正常。但大部分市民应该能够感受到武汉交通的改善。高德公司交通信息服务技术经理胡路解释说,交通拥堵指数是一个比值,与整个城区全天(早6时至晚10时)平均车速成反比,与自由流车速成正比,2015年至2017年,平均实际车速为27.49公里/小时、29.95公里/小时和32.67公里/小时,拥堵指数分别为1.51、1.50、1.46。大数据表明,近年来,武汉城区平均车速持续加速,拥堵指数逐年下降,“智慧交管”功不可没。
    徐大桥解释说,2017年,武汉市占道施工340项,其中全封闭道路58处,半封闭道路12条,均比上年略有增加;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70万辆,每年仍以15%递增;三镇隔江相望,加之湖泊、山体的阻隔,城市断头路、瓶颈路较多;2017年拥堵排名大幅下降来之不易,除智慧交管助力外,武汉交管还启用潮汐车道、逆可变车道,治理100个道路堵点,对500个小区展开“盲肠清淤”等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0:04: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δ·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0: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0: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每天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0: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1月19日,我区召开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专题研究推进会。区领导张忠军、余力军、叶晓飞参加会议。
会上,在听取新世界中国地产武汉区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后,张忠军区长要求:一是相关单位要全力支持配合项目单位尽快完成前期手续办理;二是城乡统筹办、后湖街道3月底务必完成涉及连城村35户的房屋拆除工作;三是规土分局负责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总平面图方案设计、方案申报工作,新村街道做好服务对接,确保该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
周大福金融中心是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的新地标,占地面积11.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03万平方米,拟建一栋超高层塔楼(110层高,648米)、四栋高100-150米的住宅及五层地下室,总投资达10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的新引擎。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0: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植光谷基因,崛起“环武汉科技圈”
2018-01-23 06:29:0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武汉)

    1月18日,武汉东湖高新区与黄冈市签订《深化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协议书》,按“光谷模式”在黄冈打造科技产业园。

    加上此前与鄂州共建的产业园区,以及长飞、华工科技、人福医药、光谷生物城等多家领军企业和园区在省内的新兴产业布局,一个“环武汉科技圈”雏形初显。创新孕育30年的“中国之光”,正不断通过科技、人才、企业、产业、模式、品牌等创新基因的输出,点亮“1+8”城市圈。

    推动“环武汉科技圈”协同创新

    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经过10年建设,武汉与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市之间的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产业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

    2016年11月,省委书记蒋超良就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武汉东湖高新区调研时指出,光谷是湖北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试验田和桥头堡。要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湖北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强调,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是一场攻坚战,东湖高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当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的“火车头”。

    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赴咸宁、黄石、黄冈等地调研时表示,要共同促进城市圈产业发展规划“一盘棋”,释放各地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区域协调,手足联动。殷殷嘱托,任重道远。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光谷在省内共建科技产业园,是落实中央、我省和武汉市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的使命不仅是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更要把这块创新试验田培育出的“金瓜”“金豆”“金种子”,撒向荆楚大地,推动形成“环武汉科技圈”,用科技新动能反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场触碰体制机制的创新移植

    大别山南麓,走出200多位开国将军的革命老区黄冈,2017年地区GDP预计为1890亿元,增长7.2%。

    长期以来,该市支柱产业主要为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和机械制造。在全省17个市州中,黄冈版图面积仅次于恩施、人口仅次于武汉。但受制于发展不充分,人均GDP在全省相对落后。

    追梦“富裕大别山”,老区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在哪里?

    2017年12月,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邱丽新,率主要职能部门拜访武汉,以及“创新火车头”东湖高新区,希望借光谷之力,加快共建光谷黄冈科技园,承接光谷优质创新资源的“扦插”式转移。

    仅仅过了一个月,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签约落地。园区规划面积约2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光电子、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科技研发孵化和现代服务业。

    其中,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均位列光谷千亿收入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对于技术、企业、产业、招商以及规划建设上“真金白银”的支持,光谷与黄冈的牵手,更大的突破和意义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先行先试成果的嫁接。

    从行政审批改革,到投融资机制、招商机制、监管机制,再到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包括“办事不出园区”的光谷式服务,都将在一个个“小光谷”里,落地实施。

    企业、园区“溢出效应”动能惊人

    事实上,在过去10年间,光谷一批高成长科技公司受发展规模以及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需求的推动,不断将部分业务向城市圈迁移。

    这种“溢出效应”,在各地释放出惊人动能,甚至改变了一座城市的产业格局。

    2007年,上市公司华工科技将旗下二级公司华工高理,从光谷“移栽”到孝感。两年后,华工科技孝感产业园一期投产,持续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强劲增长,并连续多年蝉联孝感纳税额最大的单一企业。

    如今,每天200万只传感器从孝感基地下线,全球每10台空调中有7台传感器用的是“高理造”。华工高理已成全球最大的温度传感器供应商,更是孝感高新技术产业的“风向标”和“领头羊”。

    2016年,华工高理销售收入近7亿元,净利润8066万元,纳税8000万元。

    不远处,同属华工科技旗下、华工高理的“同胞兄弟”华工正源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基地,正在繁忙生产智能光猫产品。该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生产的智能终端设备主要为华为、中兴、烽火等国内一流企业配套,去年1月至10月主营收入1.28亿元。

    去年3月,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及预制棒供应商长飞,投资50亿元在潜江打造世界最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研发基地,并顺利投产。该项目整体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50亿元。这是武汉城市圈启动建设以来,从武汉转移到圈内城市的最大产业投资项目。

    地下富藏油气盐资源的潜江,每个工业园,或多或少都有化工企业的身影。在为当地纳税的同时,也埋下了环保之痛。长飞相关负责人介绍,氢气是生产光纤预制棒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占总成本近三成。过去,该公司从沿海购买1立方米氢气需要3元,而这些气体在潜江盐化工业园都被视为废气。在潜江建厂后,不仅每立方米氢气采购成本大幅降至0.7元,光纤预制棒生产过程中,副产物如稀盐酸、盐水等,又可回输到盐化工业园继续利用,实现循环产业的生态平衡。

    依托长飞,插上高科技翅膀的潜江,快速步入了世界级“光棒小镇”的产业转型。“溢出”的不止是企业。放眼荆楚大地,宜昌、十堰、荆门、天门、咸宁、黄石、蕲春、英山、浠水等省内多地生物园区,都在研发、生产、人才、资金或管理上,注入了光谷生物城的产业基因。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0: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0: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行的坚果 于 2018-1-23 10:32 编辑

武汉城区总部经济(设计、营销)、光谷研发产业、鄂黄黄生产、组装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广阔的梯次纵深空间!

现在是研发产业领先,生产组装落后,总部几乎空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6 15:20 , Processed in 0.077266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