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7698|回复: 25

[转载] 合肥老城:三山不出头 二水向东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6 19: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q408519570 于 2018-8-17 05:47 编辑

明末清初的庐州城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三山不出头,二水向东流。东边城门楼,西边马屁股头。”
时过境迁,民谣中提到的合肥老城中的山水和地名早已渺不可寻,而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连稍一回头的机会都没有。于是,那些山水便成了过往,成了地理书上注解,成了老合肥人心头的牵挂和追忆。

民谣中提到的三山,是指曾经坐落在合肥老城范围内三座小山,分别是蔡大山、卫山和笔架山。
蔡大山:遗址在今天四牌楼合家福超市与原市商业局办公楼一带,由于长期水土流失,地理变迁,这个地方到解放初期已基本上成为高地,只比尚节楼(今安庆路与徽州大道交会处)东街、南街高出约一米。
当年老合肥人称其为蔡大园,为南来北往说大鼓的、卖艺的聚集场所。不久开辟为合肥市文化馆篮球场,后在此兴建合肥市图书馆大楼。
卫山:遗址为今安徽省博物馆大门内台阶位置,《嘉庆·合肥县志》标注此为“卫山”。由于长期风吹日晒雨打,四周民居挖掘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小山到1955年时,仅存高五米左右的土高岗。
当年卫山南侧临街为王姓民居,北侧为彭姓、陈姓住宅,东、西两侧就是大、小卫山巷。1955年因修建安徽省博物馆铲平,大小卫山也同时拆建。在博物馆大门外东侧的人行道上,曾有一眼水井,水井是当年褚姓兄弟经营的卫生园澡堂的水源井,1987年3月开拓蒙城路时被填埋。
笔架山:实际上,当年合肥有两座笔架山,一座在城内的学宫附近,一座在城外,即今天的新省博物院附近。这里说的是城内的笔架山。
这座笔架山的遗址在今合肥六中北区(原合肥四中、庐州府学宫)后院西北角,为风化岩小土山。由蒙城路东沿人行道直线向南,霍邱路南约80米的地方。由于建操场、道路、房舍等,笔架山日渐缩小,最后只剩下直径约20米、高约5米上下的小土包。《嘉庆·合肥县志》标注为“笔架山”。
1986年2月建设蒙城路时彻底拓平,后由合肥四中在此建教师宿舍楼。
《嘉庆·合肥县志》载:“潜山,在城内。”祝穆《方舆胜览》:“潜山,州治所。据言:舒之潜山,其二支至此而伏。”余忠宣公《修城隍庙碑铭》云:“‘天作潜阜’,即此。”按现存地形地貌分析判断,当年的潜山应西起今省公安厅宿舍大门东侧,东至城隍庙东边小街西侧,北起淮河路南侧,南至安庆路北侧范围内。这座小山自公元585年建立金斗城以来,历经千年的环境变迁和人为改造(取土、盖房、修路等),逐渐形成了卫山、笔架山两个孤立的小山头。
三座山普遍不高,自然高不过平均高度有八米的城墙头,所以正合民谣所言。


民谣中二水,则是指当年横贯合肥城中的金斗河以及弯曲九绕的九曲水。
金斗河,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金斗河,唐杜刺史作斗门,引淝水入金沙滩,故名。由西水关东注,汇诸池圩水,迤南为筝笛浦,过谢家坝为藏舟浦,又东过蜀源桥、惠政桥、镇淮楼桥、九狮桥出东水关。明正德时知府徐钰塞西水关,河渐淤浅。”
历史上金斗河为南淝河的一段,公元585年金斗城建立后,此河流经北城一段为北濠,故名金斗河。公元1169年郭振开拓斗梁城后,淝水由现蜀山区南岗镇境内的将军岭分水田东下至水西门外,进入西水关,沿街穿城出东水关汇入淝河。
淝水则由西水关与水西门之间入城偏向东北东流约1000米,斜向东南经谢坝桥,至今淮河路上的城隍庙入口处再折向东流,即沿淮河路南侧,至六安路过花园街,向东穿过宿州路,由中菜市过九狮桥街,沿九狮河巷向东至环城东路。
金斗河水源在明代中期被闭塞,河道逐渐淤塞变窄,一到雨季,必然成涝,周边居民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时,已发展成为合肥版“龙须沟”。1952年秋“爱国卫生运动”兴起后,合肥市开始集中整治金斗河。至1956年,洗马桥、县桥、九狮桥等桥梁先后拆除填平河成路面。到上世纪80年代,原谢坝桥一带,原有河沟相继被填埋,拓建杏花菜市、寿春路、蒙城路。谢坝桥向西北一段100多米河沟,亦于1990年后因阜南路向西延伸,蒙城路北通濉溪路而被填实。
金斗河唯一遗迹原只剩水西门内排灌站(省财政厅西北角)的半亩多水塘,现也已填埋。
九曲水,《嘉庆·合肥县志》上说:“九曲水无源。在德胜门内。汇城西诸水,东过廻龙桥、永乐桥、会仙桥、聚仙桥,折北过升仙桥、洛水桥、河(和)平桥、指挥桥至藏舟浦,入金斗河”。
历史上,合肥老城区内西南,雨天的积水与龚大塘的溢水,以及居民的生活用水等汇聚水道向东流过廻龙桥(大约在今金寨路与廻龙路交会处),东折向北穿过一条石板桥河沟水向东北进入刘家大院,沿张家西山墙边的宽水沟流入巷内,由西北角暗涵流入刘氏宗祠前的一口小水塘(东距今人民巷与益民街交会处),再由石块小桥,东流经永乐桥(益民街与人民巷交会处),过会仙桥(桐城路与益民街交会处)、聚仙桥(益民街与新华巷交会处南侧)、折向北过升仙桥(新华巷与益民街交会处东侧)、洛水桥(长江路与六安路交会处)、河平桥(六安路与安庆路交会处)、指挥桥(六安路与霍邱路交会处)至藏舟浦,汇入金斗河。
可以说,金斗河和九曲水曾经成就了合肥水城的过往,河道蜿蜒转曲,流水奔流不复,水流带走的是这座城的点滴,更带走了古老的传说和历史。而给后人留下的,却是这城池坚毅永恒的魂和诸众桑梓们的真挚热情。
合肥还有一句民谣:“东边城门楼,西边马屁股头。”实际是说合肥城市地形西高东低,东边城墙上城楼的高度正好和西门路上行走的马匹屁股持平。虽然俚语不雅,但仍不失为形象比喻,这大约也是合肥人性格中喜欢“逗猴”诙谐的一面吧。http://ah.ifeng.com/a/20160408/4439045_0.shtml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9: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合肥老城区有好几个小山包,甚至更久以前肥西大潜山余脉延伸到城中,后来因为人类活动就变成了两个小山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6 22: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巢湖湾 发表于 2018-8-16 22:23
山水铲平堵住,然后又堆山挖水

有道理;自然的全变成人工形成的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6 23: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巢湖湾 发表于 2018-8-16 22:23
山水铲平堵住,然后又堆山挖水

当时的人哪有现在的这种观念,没有远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6 23: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很有营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6 23: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的河现在看起来就是沟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11: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巢湖湾 发表于 2018-8-16 22:23
山水铲平堵住,然后又堆山挖水

所以合肥原本地形一点也不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7 11: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字都很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7 18:57: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大蜀山原来应该有300多米,后来水土流失,变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20:2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轨道ssj 发表于 2018-8-17 18:57
那大蜀山原来应该有300多米,后来水土流失,变矮了。

大蜀山树多 流失不严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8 07:25: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巢湖路茶叶市场地下有条暗河,穿马鞍山路,宽度足有十来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8 10: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8 10: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anchung 于 2018-8-18 10:07 编辑
zok 发表于 2018-8-18 07:25
巢湖路茶叶市场地下有条暗河,穿马鞍山路,宽度足有十来米


二里河,80年代开始箱涵化改造,变成了暗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8 14: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seanchung 发表于 2018-8-18 10:03
二里河,80年代开始箱涵化改造,变成了暗河。

原来合肥学院校园内,物资学校底下那条暗河是不是二里河,我读书的时候还是明的,后来修建教育厅宿舍的时候变成了暗河,现在连影子都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8 14:33: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eanchung 发表于 2018-8-18 10:03
二里河,80年代开始箱涵化改造,变成了暗河。

是不是原香港步行街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9 06:33 , Processed in 0.07952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