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文旅体“大趴”聚焦演唱会、体育赛事,苏州冲刺万亿消费城市
丝竹不绝绕姑苏——坐拥“评弹、昆曲、苏剧”等传统曲艺三宝的江南名城,开始发力流行演艺项目——近日,苏州发布十条文旅扶持政策,聚焦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消费热点。 为了吸引更多知名艺人和歌手,在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方面,苏州支持力度可谓空前。全国各地“文旅搭台、消费唱戏”浪潮之下,最强地级市终于出手,“万亿消费之城”有望纳新。 [color=rgba(0, 0, 0, 0.9)]  苏州掏钱招引大咖开唱 通过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带火文旅市场,最强地级市强势入局。苏州近日发文“促进文旅体联动丰富产品供给”——以支持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为例,每站次售票超5万人次的,按每人次15元奖励主办单位;每站次售票超10万人次的,对超出部分按每人次20元予以奖励。 演唱会、音乐节被称作“行走的GDP”,作为粉丝经济和文旅重要载体,演唱会自带“流量”,可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产业发展。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刮起演艺旋风,市场规模、行业热度井喷式爆发,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739.9亿元(票房502.3亿元,其他237.6亿元)。 今年上半年,市场火热依旧。中演协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25万场,票房收入190亿元,观众人数7910万人次。行业报告显示,上半年演唱会共演出1182场,总观演人数达1192万人次,总收入达101.4亿元。 由此可见,演唱会成为营业性演出票房贡献主力军:0.5%场次占比和15%观众占比,贡献53%票房收入。演唱会“泼天流量”四处游走——但在这场“流动的盛宴”中,经济体量(全国第六)、消费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五)处于重点城市第一档的苏州,并未抢到太多流量。 [color=rgba(0, 0, 0, 0.9)] 以演唱会场次论,京沪处于第一梯队,广深成渝杭等处于第二梯队,苏州甚至进不了第三梯队。道略音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苏州演唱会31场,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在第11位,长三角区域,上海、杭州、南京分别有147场、56场、38场,均高过苏州。 苏州演唱会场次相对较少,也许跟城市级别有关,也许是太靠近沪宁,还有可能是没有机场,概括来说即“高端消费供给不足、消费被一线城市虹吸、公共交通不发达”。但从本质上讲,这与苏州文旅营销策略有关——如今掏出真金白银吸引明星大咖,意味着“打法出现新意”。
文旅重镇借鉴网红思路 论起文旅产业,苏州无疑是“老天爷给饭吃”的典型,这里汇聚了12个历史古镇、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家5A级景区、28家4A级景区,以及73座古典园林。“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4”显示,苏州下辖10区县中有8个入榜,常熟、昆山、姑苏、吴中排名靠前。 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苏州在营销自己这件事情上落后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网红”标签能与苏州直接联系起来,短视频平台也鲜有传递苏州生活方式的爆款视频出现,大众对于苏州的印象,仍然还是停留在园林水乡、昆曲评弹等等。 在信息过载、渠道多元的当下,城市营销展示越多,就越易出圈。在没有“网红”概念前,就已有城市因“标签”塑造犀利而被追捧,比如“洗心”的拉萨、“艳遇”的丽江,再到被各种话题带火的重庆、西安、长沙、哈尔滨、开封等……直到近两年,各地操办大型演艺活动“引流”。 [color=rgba(0, 0, 0, 0.9)]  与年轻消费者打破屏障,一直都显得“不得章法”的苏州在网络热度、城市印象、城市活力等“网红”排行榜上排名偏低,一定程度导致诸多消费场景没有被激活。而苏州近期推出“十条文旅扶持政策”正是想破局——借力大型演艺活动,助力全域旅游,补上文旅营销短板。 除了重金支持大型演唱会外,苏州鼓励引进国际知名或国内一流剧目,对于满足条件的项目,将按每人次20元的标准予以一次性奖励。在体育赛事领域,苏州同样不遗余力。观赛观众实际售票超过1万人次的,将按每人次10元予以奖励。国际级赛事,奖励额度还将上浮30%。 在打造“夜经济”品牌方面,苏州全面支持文化场馆、园林、景区等提供延时服务,鼓励市场主体推出夜游、夜娱、夜食、夜购等更多夜间休闲消费产品和活动,打造“吃喝玩乐购”一体的夜间消费场景。从这些措施来看,老城苏州在向全国各类“网红”城市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