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bl89468864 于 2025-3-8 17:06 编辑
每每站在东海大道仰望两侧的城建,都会骄傲道在同级别的城市当中,城建几乎无出其右,但回过头来,我却会黯然神伤,二十多年间在城建扩张的同时,蚌埠文化的根今天还安在?
有人说双墩遗址,也有人说大禹治水,还有人说是垓下古战场。但我认为都不对。蚌埠的根我认为是淮河老码头、是津浦旧铁轨、是上个世纪商贸的辉煌。每当行走在其他同级别城市的街道中,享受着这座城市所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我总是在想蚌埠的精彩在哪里?如果外地游客来蚌埠,哪里值得推介,我真的不知道,是粗犷无细节的涂山?是开发不健全的湖上?还是所有城市都有的千篇一律的城中公园?
我查阅了蚌埠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结果,近三十年蚌埠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多达47处,相当于每半年就有一处历史记忆永远消逝。当我们在博物馆凭吊蚌埠的历史时,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老街巷、老建筑、老沟塘则早已湮没在各种商业综合体的地基之下,难道不是一种城市悲哀吗?
今天的淮河路商圈,百年前的老字号渺无踪影;东海大道几乎取代了蚌埠人记忆中的天桥、二马路;龙子湖公园、靓淮河高大上现代化,但千篇一律,犹如机器生产复制一般,蚌埠历史的温度何在?很残酷的说蚌埠文化贫血正在侵蚀这座城市的精神生态。
试想,博物馆中的二马路在现实中就存在于淮河路附近,那就是湖州的衣裳街、扬州的东关街,还能与东海大道形成错位,怎会像今天一样破败不堪无药可救;如果早已消失的蚌埠老码头与拆除的废弃铁路组合搭配,显然就犹如广东顺德的渔人码头,可谓说在安徽独树一帜。而今天仿佛只有那些地名述说着的它们曾经的存在。如果当我们的城市记忆失去传承载体,那下一代、又或许再一代的蚌埠人就会成为漂泊的蒲公英,难以在精神层面找到家的归属。
现在全国兴起逆向旅游潮,可供蚌埠参考的经验非常之多。我只希望当我站在淮河闸上远眺,夕阳为城市镀上金色轮廓的时候,那些正在建设中的高层建筑,不会成为割裂蚌埠历史与未来的屏障。毕竟,能让千万人魂牵梦萦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混凝土森林,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