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7851|回复: 81

[泉城风貌] 济南七十二名泉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7 20: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hanning 于 2010-12-19 19:32 编辑

泉水形成的原因:

泉水形成原因古时,人们对济南泉水成因的说法很多。有的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明代胡缵宗诗云:“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前人也有关于济南泉水来源的正确说法,如宋代曾巩、金代元好问等人认为,济南的泉水并非济水之出露,而是来自济南城南的山区。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为摸清泉水来路,曾进山调查,认为南部山区的水下渗潜流至市区而出露成泉。他在《齐州二堂记》中说:“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即锦阳川水),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疑在柏崖山处),而至于渴马之崖(在今党家庄镇东、西渴马崖村一带)。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断块,其中千佛山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以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了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说。其实,历代诸家所记不尽相同。济南泉水亦不止72处,仅市区就有大小泉池百余处。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是济南72泉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则“隐居”于济南辖区内的其他地方。七十二泉之说,源于《齐乘》一书所载的金代《名泉碑》,所谓金线、皇华、柳絮、卧牛、东高、漱玉、无忧、石湾、酒泉、湛露、满井、北煮糠、散水、溪亭、濯缨、灰泉、知鱼、朱砂、刘氏、云栖、登州、望水、洗钵、浅井、马跑、舜井、珍珠、香泉、鉴泉、杜康、金虎、黑虎、东蜜脂、西密脂、孝感、玉环、罗姑、混沙、灰池、南珍珠、芙蓉、滴水、灰湾、悬清、双桃、温泉、汝泉、龙门、染池、悬泉、都泉、柳泉、车前、煮糠、炉泉、白虎、甘露、林汲、白泉、金沙、白龙、花泉、独孤、醴泉、浆水、南煮糠、苦苣、熨斗、鹿泉、龙居,合章丘百脉,总七十二。
  
  明代,山东按察司企事、诗人晏壁为济南七十二泉各咏诗一首,其中有13个不同于《名泉碑》中所列泉名,并将《名泉碑》中灵岩寺独孤泉、黉堂岭醴泉,移到了历城县天麻岭和康王山。清代文人郝植恭作《济南七十二泉记》,文中又有27个泉名别于《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所增13泉仅录3泉,而又新增了24个名泉,改名称1处。

  新近评出的“七十二名泉”既包括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历史上已有的名泉,又有琵琶泉、玛瑙泉、九女泉等新增的名泉,酒泉、香泉、金虎泉等历史上的名泉因消失而除名。“十大泉群”分别是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白泉、涌泉、玉河泉、百脉泉、袈裟泉和洪范池泉群。“七十二名泉”好似珍珠般洒落在这“十大泉群”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nning 于 2010-12-17 20:19 编辑



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的泺源堂前。居“七十二名泉”之首,更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誉。北魏《水经注》称“泺水”;“趵突泉”名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宋代熙宁六年(1072 年)曾巩撰《齐州二堂记》。趵突泉泉水喷涌达26.49米,最大涌水量16.2万立方米/日。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周围建有观澜亭、泺源堂、来鹤桥、蓬山旧迹坊及历代名人题咏趵突泉诗文碑刻等名胜古迹。1956年,依泉建园称趵突泉公园。

  趵突泉的由来
    传说,很早以前,历山东边住着一位姓封的解元,他多么想升官呀,可就是当不上。
    这一年清明节,他坐着轿子,带着祭品,回原籍祭祖。半路上在一个旅馆里打间。他觉得很累,坐在椅子上闭着眼休息。
    在朦胧中他走进一个大花园,园内亭台楼阁相连,青松翠柏遍地。走到一座四合院前,只见从里边走出两位年轻的官员,他一个也不认识。俩官员把他让进大客厅。他抬头一看,客厅上悬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天游一阁"四个大金字,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他站起来看看,客厅东间里摆着许多乌纱帽和蟒袍,都是文官穿戴的衣物。西间里放的尽是头盔和铠甲,都是武官戴的衣物。他很奇怪,就问:"这些衣帽都是给什么人预备的?"一个官员用手一指对面的粉壁墙:"你看那个地方……"这时墙上出现了一片池水和几棵垂柳。他看着眼熟,又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地方了。这时那个官员说:"这片水将来会出很多文武大官……"。
    店小送饭来,他惊醒了,才知道是一个梦。
    以后回到家里,他每次想起这个梦来,心里都是酸溜溜的,那些蟒袍、盔甲要是能让我穿上一件该多好啊!
    一天他出来游玩,到了历山的西北脚下,忽然看见一片池水、几棵垂柳,和他梦中见到的景物一模一样。他惊呆了,心里想:这里要出许多文武大官,离我家又不算远,我这个解元和他们比就显得太小了,有了他们谁还看得起我?不行,我得把它破了。他知道这个地方所以能出文武大官,关键就在这片水上,他雇了许多人,推来沙石、黄土把池子填平了。
    池子被填平了,池底却嗡嗡的响。三天以后沙石被冲开,从地下冲出三股水,"扑嘟扑嘟"的向外直冒,再堵也堵不住。因为水向外冒的时候,扑嘟的响,人们就叫它扑嘟泉。
    后来有个文官,他嫌"扑嘟"两个字太粗俗了,就把"扑嘟"两字改成了"趵突",这就是今天的"趵突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石泉

  白石泉位于黑虎泉东侧河中。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白石泉,乾隆甲寅江方伯因旱浚泉雨后涌出,曲阜桂馥有记。”因泉周有许多白石出没于水面而得名。池以自然石驳岸。长6米,宽5米。水由池岸石隙流出,汇入护城河。

此泉出现较晚。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春夏之交,天旱,山东布政使江兰主持疏浚河道,从地中涌出一泉,泉周有很多山石,故名为“白石泉”。水甘美如风醴,即可灌溉又可饮用,居民为之欢欣。为记此事,清代书法家桂馥于嘉庆二年(1797年)秋,撰文并收白石泉碑(今碑已没)。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白石泉景观
清代济南人乔岳《松石诗抄》中有《白石泉上》诗赞美说:“风满园林月满楼,一泉围绕半城秋。溪西烟树知多少?添个鱼船胜虎丘。”盛水时节,串串水泡争相浮出,漾溢着涟漪,与水中青藻白石相乱,编织出一副水纹图案,其景不减当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脉泉

  百脉泉位于济南章丘市明水镇百脉泉公园内,为明水诸泉之冠。百脉泉水从许多看不见的脉孔中涌出,似百条大脉,泛出参差错落的颗颗“珍珠”。百脉泉池长26米,宽14.5米,深2米,池岸由青石砌垒,东西向架一虹桥,池岸和桥上装饰雕刻石栏。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象滚动的珍珠,所以当地人也称为“珍珠泉”。泉壁和梵王宫大殿墙上镶嵌着多方诗词、楹联、花卉石刻。其中有明代进士著名戏曲家李开先《游百脉泉》诗。

百脉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与趵突泉齐名并列,曾巩云:“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百脉寒泉珍珠滚”,居章丘八景之首,是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泉景公园。百脉泉公园因地缘势,沿水之滨,建有儿童乐园区、名泉水景区、花园景树区、幽静学习区、密林散步区、龙泉寺、清照园。

  公园坐落在明水汇泉路中段北侧,1986年5月动工兴建,1989年9月建成开放,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水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公园布局由著名园林专家孙筱祥先生设计,园名由已故著名书法大师舒同题写。园内喷泉5处,石拱桥3座,石土假山2座,石、木板平桥、各一架。并建有汇泉阁、湖心亭、船坞码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避暑泉

  避暑泉位于济南南部山区柳埠镇袁洪峪度假村,泉因气候凉爽,宜于盛夏避暑而得名。泉池为半露崖处的封闭式圆池,水由池壁涌出,经塘湾状石池,婉蜒流入亓城峪茶臼河。

简介

避暑泉位于柳埠镇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间,因丛林茂密,空气清凉,宜于避暑而得名。泉依山崖涌流,石砌方池。今为半露于地上的封闭式石砌圆池,水由池壁圆孔外泄,顺势回如以自然水湾。水盛时漫溢,沿山谷注入齐城峪的茶臼河。曾列为清代七十二名泉。
寻泉攻略
  在柳埠镇驻地向东南方向有一条岔路,拐往西南,沿路一直走,过九顶塔民俗园不远,即可以看到袁洪峪度假村的大门。避暑泉位于袁洪峪度假村内 南侧,正在整修。
小提示
  这个泉,泉池不算很干净,池中好像没有泉眼,光靠依山的石砌方池往池里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濋泉

  濋泉位于珍珠泉宾馆大院内,珍珠泉东30米处。泉池呈方形,长宽各1.45米,深2.5米,由块石砌垒。山东巡抚刘芳躅(字增美)人工挖掘而成,著名学者朱彝尊据《尔雅释水》中“济为濋”之意,起名为濋泉。1951年以石砌岸,周饰石栏,北壁和高石上嵌王讷(字墨仙)题写的“濋泉”石刻。

濋泉相关史料
  故事发生在337年前,也就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河北宛平人刘芳躅(字增美)任山东巡抚的第二年。一天,刘芳躅命令工役在巡抚大堂西北侧掘土。当土掘到深至二尺余时,忽有一股泉水汩汩涌出,于是又继续下凿二尺,其水涌量增大了数倍,久淘不干。刘芳躅见到此情景,非常高兴。一面让工役用石块砌垒池岸,池内蓄养锦鱼百尾之多;一面又与其幕僚朱彝尊商议为泉池取名的事儿。
  提起朱彝尊,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一定会十分熟悉他。他可称得上是清朝初年的诗文大家。文学史上评价他:“文与汪琬并驱,诗与王士禛齐名,与王并称为南北两大诗人。以他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在当时词坛并峙称雄。”他所辑成的《词综》选取了唐、五代、宋、金、元词660家,2250首,曾經是五十年前一代古典文学爱好者爱不释手的启蒙读物,至今仍不失为中国词学方面的一种重要选本。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春,四十岁的朱彝尊应刘芳躅之邀,自北京来到山东济南,充任刘芳躅的幕僚。当刘芳躅为新泉取名之事咨询于他时,他应声脱口而出:“《尔雅》:水自济出为濋,其濋泉乎?”,其意即为济水溢出之泉。朱彝尊还就新泉取名为 “濋”,阐发了一通自己的议论:
  天下之水,源澄者,流必清;源浊者,流亦浊。然河出昆仑墟,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则众水混之也。航于下流者,见其浊,以为河之性。然彼徒窥其末而未穷其本,则为之浊也,固宜。为政之道亦若是而已。吏之廉也,为之宾客者苟萌营利之心,惑于视听,则混之者日至。源之清浊,流亦异焉。今公既能洁己于上,宾客咸以公之心为心,若泉之在甃,纤尘有所不纳,虽极而至于大小清河,而入于海,无非清者矣。(见朱彝尊:《濋泉记》)
  借古以鉴今。三百年前朱彝尊的这番十分精辟的见解,今天读来,不是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吗?濋泉最早为清道光《济南府志》所著录,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将其列为“七十二泉”之一。2004年4月它又被评定为新“七十二泉”第18泉。今日的濋泉位于济南珍珠泉大院内珍珠泉东约30米处。它曾于1951年秋重加修葺,泉池呈方形,四周饰以石栏,池长、宽各1.5米,深2.5米。泉池北壁嵌篆体泉名刻石由山东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著名书法家王讷(墨仙)书写,水自池底岩隙涌出,清澈见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泉

  大泉,位于济南南部山区锦锈川乡大泉村。清道光《济南府志》载:“马帝泉,一名大泉,泉流入锦绣川”,拟指此。因水流量大而得名。每小时涌水量达54立方米,汇于面积 4000平方米的池塘中,受水位深浅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池水呈五彩状,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锈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州泉

  登州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西侧。传说因水脉通登州而得名。池长3米,宽2米,深4米。周围有深度、结构与之相同的环池。

 济南众多的泉水中,喷涌的形态各不相同,但看起来最与众不同的应是登州泉了。
  游走于趵突泉公园和万竹园之间,翠竹瑟瑟,忽见平地凸起一池,且泉池造型独特,长方形的泉池中池中有池,外池内壁刻有“登州泉”三个苍翠的大字,泉水从内池溢出后,沿内池四边跌落于外池之中,状如满溢的一盘琼浆,水面如镜,光洁如缎,落水如珠,丽影扬辉。
  “登州泉”一名的来源,是因为传说此泉的水脉来自东海边的登州。古人曾有诗曰:“文登一脉透谭城,澄彻全无蜃气腥。安得雪堂苏学士,朗吟万竹濯清冷。”其实,登州泉与趵突泉应为同—水脉,均来源于济南市的南部山区。
  登州泉为金代《名泉碑》和明晏璧《七十二泉诗》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高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万竹园东南侧,泉池方形,自然石砌成,长、宽4米,深1.5米,池东岸立清末已酉年(1909)石碑,上题楷书“东高泉”。
曾列为金、明两代七十二名泉。

东高泉位于万竹园(现趵突泉公园)门里右侧。泉池用砖石砌成,呈正方形。长宽各约2米,深1.5米。石砌池壁,东池壁上刻有“东高泉”三个大字。其名引起泉水留出地面较高而得。因此泉高“悬百尺”,故名“东高泉”。正如古诗所云:“孤泉悬百尺,一碧泻清秋;岂忘居高险,由来恶下流。”
  东高泉旺盛的泉水常年溢出池沿,形成溪流,潺潺湲湲,绕屋穿廊,为风光秀丽的万竹园不断补充着新鲜血液。随着万竹园的进一步修复和开放,东高泉必将以新的姿态迎接游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麻湾

  东麻湾位于济南章丘市明水镇百脉泉公园内。清《济南府志》载:“东麻湾在百脉泉左百余步,泉源涌沸上出,西流汇于百脉泉”。因位于城东,湾内遍布密密麻麻的泉眼而得名。原为自然式塘湾洼地。1958年清挖扩建,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称明水湖。1986年建百脉泉公园时,周砌石岸,净化水面,建岛架桥,增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公园独具特色的游览景区。

东麻湾 在百脉泉的东侧,两者相距仅10余米,为章丘第一大丰水河--绣江河的源头。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湾内处处泉涌,如漱玑泄玉。每年涌水量高达1.5亿立方米之多,浇灌着附近2万余公顷稻田荷塘。1958年,经人工开凿,扩大成湖,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命名为“明水湖”。1986年辟为百脉泉公园的主要景区。湖中有岛,由长堤拱桥贯通湖岸。岛上山石秀出,“汇泉阁”高高矗立。湖畔植以杨柳,四周荷塘片片,小溪纵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斗母泉


  斗母泉,曾名窦姑泉,位于济南市中区南部,青铜山顶部斗母泉村西首。《历城县志》多有记载:“窦姑泉在大佛寺北顶”。泉水自岩壁岩孔流出,汇入石砌方池,清冽甘美,供村民饮用,蓄入封闭式水池,备播种浇地。

斗母泉发展旅游。斗母泉村有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斗母泉,其位于斗母泉村一处山崖畔,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最高泉。始建于清代,康熙十五年重修。旺季三股泉水汩汩而出,因水流量大,又称“大泉”。泉水自岩壁岩孔流出,汇落方池,晶莹碧透,清冽甘美,村民们争相饮用。传说饮此泉水“治病保健”,泉周围“百米之内无虫”。在观泉饮水同时,游客还可以在此吃到地道的农家饭。青绿的山,甘冽的泉,可口的饭,纯朴的人,会让每个游客不虚此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杜康泉

  杜康泉(原名北煮糠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的西北侧。传说因酒仙杜康曾于此地置锅煮酒而得名。水势旺盛,清冽甘美。泉池为块石砌垒,呈长方形,长2.4米,宽2米,四周饰以栏杆,池上建石亭,额悬“杜康泉”木匾。

一说到酒,无人不晓杜康。当年三国时代的曹孟德手持酒杯长声叹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济南七十二名泉中以酒命名的也仅有杜康泉。

  泉以杜康为名,自然与古代酿酒名家杜康有联系。

  相传,杜康为了酿造美酒,遍访天下名泉。一日,他来到了济南,见城里城外遍布泉水,清冽甘霖,喜不自胜,可是,众多泉水,哪处最好呢?杜康心里犯了难。朦胧间来到泉边,忽见天上飘飘袅袅下来几位仙女,手捧金质水盂,来到舜庙西南方的一井泉旁,取毕泉水飘然而去......杜康醒来,却是做了一场梦。他按梦中所见来到舜庙旁边,果然发现一井泉,取水品尝,甘美无比。于是,他便用此泉水酿酒,果然酿出了世间最佳美酒。由此,人们便称这处泉水为杜康泉。

  杜康泉在济南有两处,列入新七十二泉的杜康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的西北侧,为石砌井泉,并建有一露顶石亭,四周树木葱郁,被列为金、明两代七十二名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芙蓉泉

  芙蓉泉位于泉城路芙蓉小吃街中段居民院内。因原池内多植荷花(芙蓉,亦为古时荷花的别称。)而得名。池长10米,宽5米,深3米,块石砌岸,中架石桥,东南西3面连接房屋外壁,北面装雕石栏杆,墙壁和栏板上嵌魏启后、任远等名家书写的泉名、芙蓉泉诗、修复记及居民制定的《爱泉公约》石刻。

芙蓉泉位于济南芙蓉街69号居民院内,块石砌长方池,长10米,宽5米,深3米,池中间横跨一石桥,池北
  
  

  
侧立花岗石栏杆,池南壁镌着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书《芙蓉泉》碑及手书明晏璧《芙蓉泉》诗句。芙蓉,亦为古时荷花的别称。清朝曾于泉边建芙蓉馆,不知泉馆是以谁起名芙蓉。清代诗人董芸曾寄居于此,并赋《芙蓉泉寓舍》。明末清初,从芙蓉泉到泮池一段泉水溪流,人称“梯云溪”。溪上架桥,建有牌坊,额题“腾蛟起凤”,寓其前程腾达。清康熙初年,景色渐衰,梯云溪改为暗沟,上铺青石,桥坊皆毁,仅存芙蓉泉池。芙蓉泉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老残游记》中描写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而现今位列七十二泉的泉水中,真正涌泉于居民院落内的泉水较有名的只有芙蓉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20: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温泉

  古温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五龙潭东南侧,北临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1925年至1927年)。因泉水恒温18度左右,冬夏如一,古时称“温泉” 而当地人又因历史久远,习惯上称“古温泉”。兴建公园时与邻近的静水、洗心二泉合并,扩大水面。池上建回廊彩亭,水沿暗渠东流汇入月牙、虬溪诸水流入护城河。

古温泉位于五龙潭东南侧,因泉水温度较高,且历史悠久而得名。隆冬季节、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而泉中却热气蒸腾。清代泉旁曾建有漪园,后荒废。泉南侧有一座二层小楼,是早期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所在地。
  古温泉,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
  

  
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属“五龙潭泉群”。因泉水冬夏恒温,古时称“温泉”;而当地人又因其年代久远,习惯称它为“古温泉”。隆冬季节,泉池四周冰天雪地,而池中却是一派热气蒸腾景象,因此赢得了诗人晏璧的赞誉:“太真偏爱浴华清,温润
古温泉景观
何如历下城。” 该泉原在东流水街105号院外右侧,今位于济南五龙潭公园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北侧
古温泉活动照
。1964年和1985年,济南市园林部门先后将该泉和与其毗邻的静水泉、洗心泉连在一起,扩建成长18米、宽8米的泉池,共称“古温泉”,并在泉上修建了水廊、双亭,使其成为五龙潭公园南部的主要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8 07:42 , Processed in 0.05119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