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五月 于 2012-7-18 11:13 编辑
在新中国六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总评选活动在全国30多个主要城市,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红色风暴,为喜迎国庆大典带来了一次振奋人心的新闻传播。
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总票数排在前十名的地标分别为:天安门、南京长江大桥、唐山抗震纪念碑、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红旗渠、三峡工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英雄纪念碑、义乌小商品市场、鸟巢。 天安门、鸟巢、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火车站4个地标的入选,让北京成为入选数量最多的城市,河南和广东(不包含港澳台)均入选3个地标,入选数量并列全国第二。郑州北站编组站南北长6630米,东西宽800米,占地面积约5.3平方公里,共有岔道1010组,线路总延长454公里,核心地区是编组场,由两组巨大的“梭子”形股道组成,每个“梭子”有三十六七条股道,所有经过北站的货车都在这里解体、编组。
郑州北站贯通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和华南五大地区,处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动脉的交会处,被誉为中国铁路的“心脏”,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现代化编组站。
多年来,郑州北站保持每天500列接发列车水平,平均每天24000辆接发改编能力,货车有调比指标保持在75%以上。在大车流、高强度、超负荷的条件下,郑州北站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如一地守护着大枢纽的安全畅通,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郑州北站地处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会处,主要担负四个方向货物列车和郑州枢纽地区运转列车的到达、解体、编组及出发作业等任务。日均办理车数居全路之首,在我国铁路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连接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的主要铁路交通枢纽,素有“路网心脏”之称。 郑州北站成立于196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综合自动化编组站,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始终伴随着科技进步的步伐。
2005年,郑州北站突破单一的解编列车功能,成为一个复合型特等货运大站,对缓解郑州周边地区货运需求,助力郑州物流中心城市形成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初步形成一个以郑州北为中心,覆盖郑州,辐射荥阳、新乡等周边地区的货运大市场。
2006年至2009年,“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SMIS”正式服役和升级;下行驼峰TW-2自动化设备改造成功;集指挥、调度、监控为一体的郑州北站指挥中心投入使用。一批批高新技术设备经过郑州北站的试验、改进、创新、示范,并植入全路其他各编组站,使郑州北站赢得了“科技试验田”的美誉。技术设备的不断升级,也催生了郑州北站作业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生产安全的持续稳定和运输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办理量和解编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沙盘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