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184|回复: 3

[文物保护] “三胞胎”胡同——前中后“平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 21: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巷有几条,名称只一个,它是“孪生”胡同
历经岁月变迁,至今旧址可寻,流露出老街情怀

“三胞胎”胡同——前中后“平嘉”
在各具特色的保定老街巷名称中,我们很容易找出一类“孪生胡同”,比如大小金线胡同、大小纪家胡同、大小安市胡同等等。这一次,我们要认识一个更特别的“三胞胎”胡同——平嘉胡同。

  “后平嘉”犹在 “前平嘉”更名

  现在的北大街北段路东,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后平嘉胡同,胡同东端连通中华路。它正是我们所说的“三胞胎”胡同中的一条。这条地处北大街与中华路之间的街道,并没有在此前久远的岁月变迁中消失,而是一路风霜走到今天。当我们从中华路北段路西进入后平嘉胡同东口,只是向西一望,立刻就喜欢上了它。

  这条后平嘉胡同路面平坦整洁,两侧虽和其他街巷类似,分布着城建改造后建起的居民楼,还有部分底商,但并不显得十分嘈杂,北侧便道上植物繁茂,绿意浓浓,在这盛夏时节的午后,给人满心的安宁与清凉,再加上那充满怀旧意味的老街名,自然流露出深沉的气质,让人置身其中就会放慢脚步,内心升腾出一种珍惜的情怀。

  四周转转看看,早年的前中后平嘉胡同似乎只留下了这条后平嘉胡同,那么,前平嘉胡同和中平嘉胡同现在在哪里呢?一番查阅资料和打听后记者了解到,后平嘉胡同向南不远就是与之平行的琅瑚街,东西向的琅瑚街与北大街十字相交,交叉路口以北至中华路一段就是原来的前平嘉胡同。据附近居民说,过去琅瑚街与前平嘉胡同西口斜对着,后来这一带都进行了改造。大约在2005年,前平嘉胡同归入琅瑚街。

  记者走访时也发现,这一段街上的门牌写的都是“琅瑚街”,已经找不到“前平嘉胡同”的字样了。沿街两侧是一栋栋商住两用的居民楼,街面比后平嘉胡同要热闹些,西口路南有一处老房子的外墙,为这里增添了浓浓的旧意。

  琅瑚街北段(原前平嘉胡同)和后平嘉胡同之间为居民区,中平嘉胡同曾经就位于这两街之间,如今也已在城建改造中融入居民区,街址不存。

  三巷“工”字形 原名是“平家”

  过去的平嘉胡同地处旧城东北城区,两条为东西向,一条为南北向,形成了“工”字形连通的三段短街,其中位于南部的东西向街道为前平嘉胡同,位于北部的东西向街道为后平嘉胡同,中间的南北向街道为中平嘉胡同。前后平嘉胡同均是东连中华路,西通北大街。

  平嘉胡同当年处在一个老街巷非常密集的区域。在一张民国年间绘制的街市图的复制件中可以看到,那时平嘉胡同周围还分布着大小纪家胡同、杜家胡同、辅誉街、文武胡同、王家楼、琅瑚街等等许多街巷。

  关于平嘉胡同名称的由来,《保定地名资料汇编》等资料给出了答案。明代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时,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布彦不花、布呼尔兄弟二人,立下汗马功劳。燕王即位后,对他们进行封赏,并赐姓平,兄名平毅良,弟名平毅清,两人分别在前后街置房产以居,故名平家胡同,并以南北区分前后,相连段为中,后改“家”为“嘉”,称平嘉胡同。

  这平家兄弟与著名的保定快跤有很深的渊源。据说,平家二兄弟不仅善于马上征战,而且精通跤术。当时,保定的回族人很少,势单力薄。为了防身自卫,不少回族兄弟向平家兄弟学习摔跤技艺。由此,摔跤运动在回族聚集区悄然兴起,成为当时练就强身防身技艺的一种时尚。后又经回族兄弟们代代锤炼,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保定快跤。

  红十字会曾设于此

  我市退休教师陈伯涛对记者说:“平嘉胡同因紧邻北大街繁华路段,早年成为商门大户建基首选之地。这些大门大户有商宅、店铺、会馆、救济所、医所等等,年深日久,各自都有着难忘的故事。”他首先提到了曾位于中平嘉胡同南段路东的世界红十字会保定分会(清宣统三年曾在大慈阁前设过红十字会临时事务所)。

  从下面一组数据中人们就可以看出,在早年动荡的岁月里,这个分会曾一次次在战乱中救助灾民。“民国16年(1927)晋奉保南之战,该会设临时收容所40余处,救济各县难民数万人。民国17年(1928)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与奉军‘方顺桥之战’,该会设难民收容所40余处,救济保南各县难民20余万,其中妇孺近半。民国22年(1933)7月,石友三率部反政府之战,该会设收容所37处,收容难民3万余人。”

  据说,这个红十字会保定分会是民国15年(1926)由保定道尹许东藩联合地方士绅正式创办,有会员千余人。下辖安新、徐水两县支会。该会每年冬季举办一至三个月粥场,夏季舍暑药、茶水,年关舍米等,还设有门诊部,医生、练习生均系会员半义务施诊,对贫民免费诊治,经费除由总会拨给外,还由社会和会员捐助。同时,该会在多次战乱中积极救助灾民。

  此外,民国16年(1927),分会又在街对面创立万慈小学,招收贫民儿童入学,免费施教。民国27年(1938),通过总会、官方和商户捐助在北大街购买了会址和义地,扩大了组织,设立会长和总务、储计、防灾、慈业、交际股等,分会迁往新址。民国31年(1942)8月,购址民德街(今中华路)北段路东建小学新址,万慈小学迁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接收小学,更名为后平嘉胡同小学,再改中华路小学。1954年接收分会及门诊等。

  红十字会址为租赁院,临街大门楼,内为南北二院,北院二门旁设有门房1间,内为10间房四合院,其南房面宽3大间,进深2间,前廊后厦,高大宽阔。南院是一长形花园。

  云贵会馆建筑精巧

  会馆是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之人在京城、省城及大商埠所设立的机构。过去保定大的会馆有安徽、浙绍、湖广、四川、云贵、山西、山东、河南八大会馆。其中的云贵会馆就位于中平嘉胡同内。如今会馆旧址已连同中平嘉胡同一起融入中华小区。

  八大会馆中,论历史久远,云贵会馆排不上前位,保定会馆历史最久的是位于菊胡同的中州会馆(亦称河南会馆),建于清康熙年间,有房110间;论建筑精美豪华,最讲究的是地处市府前街的浙绍会馆(亦称浙江会馆),有房136间;地处东大街的湖广会馆有房165间,有座很出名的仿京式戏馆建造的戏楼。和这几个会馆中的“大户”相比,有房33间的云贵会馆似乎要“寒酸”得多,但它虽小却精致,据说云贵会馆的建筑风格比较独特,在保定城宅中很有代表性。

  据《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介绍,云贵会馆地处中平嘉胡同中部路东,建于清光绪十四年。会馆西向开门,门额由刘树堂题匾,4套院落。第一进院仅有3间院,院中连廊相环,画栋雕梁。从一院客厅南侧折而南行,有一极为幽静的小院,北房2间,通体玻璃窗,透过东侧游廊可窥见三院侧景。

  胡同中大宅门林立

  书中还特别提到:“平嘉胡同中多建有阔宅大院,尤其是前平嘉胡同,可谓大院毗连,大门林立。中平嘉胡同和后平嘉胡同街面上的大门也均占去街段门户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这其中就包括与中药大户乐仁堂有关的三所宅院。保定乐仁堂于民国21年(1932)开业,聘有经理和大伙计,店员近50人,并有7、8人的小作坊,负责处理从天津乐仁堂发来的丸药、包装、摊小膏、药面制丸等业务。该店货真价实,尤其是丸散膏丹在保定享有很高声誉。开办乐仁堂的乐佑申依照规矩,先为大伙计置买宅院,再发展店铺。宅院在后平嘉胡同有大伙计王子成和苏氏两所,分别在巷东段和西段路北。中平嘉胡同有大伙计高道一的一所宅院,在北段西向胡同内。

  另外,中平嘉胡同北段路西有槐昌永赵氏作坊(酱园)。前平嘉胡同有三进院的华成大药房权宅,有二进四合院的中医于氏宅和煤店刘氏宅等。这些院落随同平嘉胡同于1999年城建改造中被拆除,重新规划建起中华小区。

  相关链接

  后平嘉胡同中部路北曾有一条杜家胡同。杜家胡同南北走向,南起后平嘉胡同,北至环城北路,胡同南端东侧有两条短叉巷,北段西侧有一条,路长约170米。相传胡同中曾建有杜君庙而得名杜君胡同,后简化为杜家胡同。

  巷中的杜君庙早已无存,估计应为行业神庙,所祀是否为造酒业祖师杜康,已无从考证。巷中的住户多为小门户,最大是街东杨宅,临街门楼内以小巷分出南北两院。杜家胡同于1999年拆迁,建起中华一小区。

  ——据《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21: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 13: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123!!


    我发现最近保定晚报上很多关于老街古建这方面的报道,而且很多都配有那个模型图,值得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8 22: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定古物这么多。。。
保护起来多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 05:08 , Processed in 0.07570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