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10 19: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期建设方案、内容和规模
(一)飞行区场道工程
《可研报告》提出:
1. 本期场内填方约2123万立方米,场内挖方约349万立方米,外借土方约1986万立方米(运距20公里)。
2. 在距既有跑道东侧2100米处按F类标准新建1条3600米×60米的远距平行跑道(两侧道肩各宽7.5米),新建跑道南端相对既有跑道向南错开300米。
3. 第二跑道西侧新建两条平行滑行道,跑滑间距190米,滑滑间距97.5米;设4条快速出口滑行道,滑滑之间设置相应的联络滑行道。
4. 东、西飞行区之间新建2组(4条)垂直联络道,其中南侧1组(2条)均为E类标准,北侧1条为E类标准、1条为F类标准。平行滑行道及F类联络滑行道道面宽25米,两侧道肩各宽17.5米。3条E类垂直联络滑行道道面宽23米,两侧道肩各宽10.5米。
5. 新建60个机位,所有机坪均有配套的机位滑行通道。
6. 新建道面均采用水泥混凝土道面。E类、F类道面厚40厘米;跑道道肩厚16厘米,滑行道道肩厚12厘米,防吹坪厚20厘米;机坪服务车道采用4厘米厚AC-13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及7厘米厚AC-20沥青混凝土结构。
7. 飞行区排水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为5年。新建飞行区设2个出水口,采用浆砌片石梯形明沟24140米、钢箅子沟1500米、飞机荷载钢筋混凝土盖板沟3000米、汽车荷载盖板沟4000米、飞行区外排水沟5000米。
8. 建设宽3.5米围场路,路面结构采用20厘米水泥混凝土板,总面积约4.4万平方米。围场路间隔400米设置错车道;飞行区边界设置双层钢筋网围界,总长4万米;飞行区两端设4座双向开启大门;设卡口4个、防吹篱6个。
9. 场区存在素填土、塘、沟渠和弱膨胀土等不良地质,初步确定采用强夯、换填、灰土改性及隔水等方法进行处理。新建排水盲沟1500米。
评估建议论证将T3A航站楼北侧的2条垂直联络道继续移动到T3A与T3B之间(靠近T3A部位)方案的可行性,以减少飞机地面滑行距离,提高运行效率。
(二)助航灯光、站坪照明及机务用电工程
《可研报告》提出:
1. 新建第二跑道主降方向按II类标准、次降方向按I类标准设置进近灯光系统,在两端各加设1套顺序闪光灯和PAPI灯。
2. 跑道灯光系统:设跑道入口灯、跑道入口翼排灯、跑道末端灯、跑道中线灯、跑道边灯、接地带灯(主降方向)。
3. 滑行道灯光系统:设风向灯、滑行道中线灯、滑行道边灯、停止排灯、跑道警戒灯、中间等待位置灯。在直线段设置反光标志棒替代滑行道边灯。
4. 在跑道和滑行道两侧设置滑行引导标记牌;新建1套助航灯光监控系统;迁建南灯光站。
5. 在新建第二跑道两端各建设1座灯光变电站,主降方向灯光变电站面积为800平方米,次降方向灯光变电站为600平方米;建1000平方米的灯光运行管理中心。两灯光变电站由10kV站提供两路10kV电源,站内设置电力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UPS 装置、柴油发电机组调光器柜等设备。
6. 机坪设55基升降式高杆照明灯塔、55套工频机务用电组合配电亭;设置1套机坪照明集中监控系统。
评估认为,移动式400HZ机用电源10台偏多,建议减少到5台。
(三)航站区工程
《可研报告》提出:
1. 武汉机场三期扩建设计规模拟按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为3800万人次,高峰小时客流量为 11973人次,建设T3A航站楼35.7万平方米。之后,建设单位在补充资料中提出既有2.8万平方米的T1航站楼存在流程落后、设备老化、屋面漏水、结构裂缝等问题,目前处于停运状态;T1航站楼工程改造在经济上不尽合理,且与T2航站楼和本期新航站楼在旅客服务运行和管理等方面不便等问题,据此提出,T1航站楼不再继续做航站楼使用,改为他用;本期新航站楼规模应考虑由T1航站楼承担的旅客吞吐量,依据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方案最新成果,航站楼建筑面积达46.5万平方米左右。
2. 本期目标年(2020年)需停车场地26.3万平方米,扣除已有停车场6.88万平方米,需新建停车场约19.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T3A停车楼12万平方米,停车场7.5万平方米。
3. 新建进、出场道路21.1万平方米,T3A航站楼高架桥49560平方米,桥下道路24000平方米,航站区环形道路48200平方米,T2航站楼与主进场路连接匝道46020平方米。新建滑行道桥21000平方米,服务车道桥14700平方米。
4. 在航站区中心建设商业交通中心。建设包括商业设施8000平方米,商务贸易设施12000平方米,地铁站及道路交通设施22000平方米,设备用房8000平方米。
评估认为:
1. 项目单位提出T1航站楼不再继续作航站楼的理由基本合适,建议尽快研究该楼如何使用的具体方案,做到物尽其用。根据2020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除T2承担880万人次(全部服务于国内航线旅客),T3承担其余的2620万人次,其中,国内2320万人次,国际300万人次(由3800万人次中的570万人次下调至300万人次);国内和国际典型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分别按7888人(万分率:3.4)、1200人(万分率:4.0),人均面积30和40平方米计算,需国内旅客面积23.66万平方米、国际旅客面积4.8万平方米,共需直接为旅客服务的功能面积28.46万平方米。根据国内外大型机场航站楼建设和运行经验,本项目的功能面积与建筑面积比例按1:1.3计算,新建航站楼建筑面积为37万平方米。评估对设计单位建筑面积约46.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在主楼面积和连廊宽度方面有较大优化空间,建议指廊视业务量增长情况分期建设,通过上述措施可大大减少航站楼规模。
2. 增加进出港国际、国内宠物发运提取流程,增设特殊旅客有偿服务流程。在已确定的五级安检方式行李系统基础上,细化行李自动化系统方案,并考虑设备用房使用面积和标高。T3A航站楼国内旅客安检通道14+10偏少,建议下阶段进一步调整核定。
3. 《可研报告》中缺少关于交通中心的内容。据了解,该项目由武汉市政府另行立项研究解决。考虑该项目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建议抓紧专项研究,与机场同步建成投入使用。
(四)货运区工程
《可研报告》提出:
1. 根据2020年武汉机场货邮吞吐量44万吨的预测基础,共需3.7万平方米的货运站。机场既有货运站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需新建1.4万平方米的货运站,包括1.1万平方米的货运库、2000平方米的营办公用房、1000平方米的辅助设施用房。
2. 拆除并还建4000平方米的海关办公楼,与其他联检及办公用房合建1座10000平方米的联检办公大楼;建200平方米的独立危险品库;新建300平方米的车库。
评估建议,参照其他机场建设经验,货运工程由机场和驻场基地航空公司共同承担,并考虑基地航空公司的货运需求比例,减少机场项目的工程投资。
(五)消防救援工程
机场现有消防等级为8级,本期消防等级提升为9级。
在第二跑道的南、北两端各新建1座1000平方米的消防值勤站;增配进口主力泡沫车、进口破拆车、国产泡沫车各1辆;在第二跑道和既有跑道外侧设置30公里DN400飞行区消防管网,消防泵设在北区供水站加压泵房内;新建10公里DN250的站坪和远机位停机坪消防给水管线,并设置地下式消火栓;新建30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500平方米的应急救援抢险仓库。机场急救中心按救护9级需新增3辆急救车辆。
(六)飞行区安防工程
本期建设周界防入侵系统及图像监控系,在飞行区内建设8个武警执勤岗亭和2个鸟类活动观察站,内设置空调、ASDE(跑道监控)系统等设施;在站坪区和机场公共区设置电视摄像监控系统。
(七)辅助机场生产及生活设施
《可研报告》提出,本期新建建筑面积16000 平方米的综合业务楼(含拆迁还建5771平方米)、500平方米的车库(含拆迁还建132平方米)、5000平方米的安检业务用房、3000平方米的飞管部综合楼(含拆迁还建350平方米)、8000平方米的旅客过夜用房(拆迁还建)、2000平方米的场务办公用房、1600平方米的动力能源办公用房、500平方米的空港公司办公用房、3000平方米的生活服务楼、12000平方米的员工餐厅(含拆迁还建2000 平方米)、22000平方米的员工宿舍、24000平方米的航空公司办公楼、12000平方米的边防检验检疫用房等各类生产生活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共计15.86万平方米。
评估认为,各类辅助用房建筑规模偏大,建议经营性用房由企业自行解决,相似功能的用房合并建设。根据本期工程需要,共建设各类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合计9.34万平方米,比《可研报告》减少6.52万平方米。
(八)供电工程
2020年机场需新增负荷32300kW。新建第二座110kV中心变电站,安装2×31500kVA变压器及全场变电站监控系统,并附建10/0.4kV变电站;变电站土建预留变压器增容至50000kVA机位及扩建用地;货运区、机场南区各建1座开闭站;在航站楼内设置6座10/0.4kV变电站,新增2台变压器;场内其他新建设施自建变电站或由附近变电站提供低压电源;场内10kV电缆沿管廊、电缆沟或穿管敷设,长度50公里。
评估认为,尽快取得当地供电主管部门协议文件,落实外部电源供电线路,进一步细化供电设计说明。
(九)供水工程
机场现有供水系统规模为12000立方米/日。2020年机场最大日用水量为22440立方米。新建第二供水站(北供水站),新增引自黄陂的DN400自来水管线,实现机场水源全部为市政自来水,原有地下水井作为应急水源;建1000平方米的供水泵房,加氯、维修和值班综合用房合计200平方米;建2座3000立方米的清水池;改造机场北区一期工程10公里老化的管线,新建20公里连通南北两区的环状供水管网。
评估认为,应尽快取得供水协议,落实市政供水方案。
(十)雨水、污水及污物处理工程
《可研报告》提出:
1. 场内排水采用污水、雨水分流排放制,对目前不符合分流的系统进行改造。改造20公里现有雨水管沟、15公里污水管线,设1座提升泵房;新建20公里航站区雨水管网、30公里污水管网。
2. 机场现有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能力为6000立方米。本期机场的污水排放量将达到1.7万立方米。扩建既有污水处理厂,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SBR污水处理工艺,本期扩建6000立方米/日的处理量,待污水排放量达到10000立方米/日时再扩建剩余的5000立方米/日的处理量。
3. 目前机场日生产生活垃圾量约1.4吨。本期建设1座800平方米的封闭式生活垃圾转运站,新增2辆封闭式垃圾转运车、2辆清扫车;扩建1座300平方米的垃圾分检消毒车间,增加1座500平方米、设备处理能力为10 吨/日的焚烧车间。
(十一)供冷、供热及供气工程
《可研报告》提出,本期工程新增冷负荷为83890kW,新增热负荷为48980kW。新建1座锅炉房,设置5×9.1MW 燃气热水锅炉,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冷负荷由楼内制冷站提供,冬季采暖和空调热负荷由机场现有锅炉房提供;采用地沟敷设5公里的场区冷热管网。
评估建议,下阶段根据航站楼规模进一步核实冷、热负荷,优化建设方案。
2020年机场耗气量为8990标准立方米/小时。新建场区中低压调压站以及供气管网。
(十二)信息工程
《可研报告》提出,本期建设8000平方米的南信息中心、1500平方米的北信息中心、8000平方米的公安局信息指挥中心(反恐应急中心),在机场南工作区内建设3000平方米的机场运控中心。
评估认为,信息中心和公安局信息指挥中心建设规模较大,建议南、北信息中心总规模控制在5000平方米;公安局信息指挥中心调整为4000平方米。
(十三)总图工程
《可研报告》提出,机场工作区主干道、次干道的红线宽度分别为50米和40米,路幅宽分别为28米和16米;新建道路10条,总面积43.7万平方米;各区绿化共67.4万平方米;建2000米的工作区围墙、7000米的综合管廊;航站区、工作区土方填方985.5万立方米,挖方216.4万立方米,外借土方876.7万立方米,平整场地及厚土压实约309.5万立方米。
评估建议,下阶段进一步优化总图方案。
(十四)车辆配备
《可研报告》提出,本期增配各种车辆358辆。
评估建议,根据实际业务需要,本期配置各种车辆83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