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BC这才是高级黑。黑债务问题拿武汉树典型,找俩会英文的犬儒武汉人当地陪。
我就说几点自己看完的感受吧
剧中提到的大面积造鬼城,武汉根本不算典型。武汉现在发展的几个远城区房地产是多,但是都是有人住的,开发区,光谷都不存在鬼城的现象,片子的剪辑让人觉得好像武汉到处都是投资,投资全是房地产,房地产全是鬼城。
那个“环境保护人士”半吊子水,情况不了解就说东湖边开发商(all over the lake)
谁说东湖边都是开发了?武汉现在东湖边拿地有多难啊,湖边几百米以内根本不可能给你批,东湖那么大,沿湖的住宅能有几片,梨园,华侨城,除此以外就没了。
片子里出现的湖边的工地,好像我们在破坏环境,其实恰恰相反反映出我们保护风景,那个工地是为修东湖隧道临时搭建的浮桥。
那个唱摇滚的也是的,英文说不清楚,就开口闭口腐败,政商勾结哪里都有,又不是政治改革以后政客就能离得开钱,钱权不分离,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和朝代国家都无关。
片子自己也说了,对于1000W人口的大城市,地铁不应该是一件奢侈品,武汉这几年负债建设的都不是贵到没人买的商品房,而是急需的地铁路网桥梁,不知道BBC在谈投资的时候多少到底有没有弄清楚多少是基建,多少是商品房。
拿江边绿地的房子来戳贫富差距,说这些房子都空置,是富人的投资。BBC去看看天地附近江景房入住率多少好么。再说,纽约人均收入也就4W多刀,上东区的中央公园景观房子也有大几千万的刀的。武汉人均4000刀,有个50-60W刀的房子怎么就要拿出来黑一下?哪个城市都有贵的离谱的地方,也都有穷人活命的棚户区。
就算武汉钱花多了,BBC怎么不拿北京上海做个对比,对比一下奥运前的北京,世博前的上海,看看武汉的城建到底多不多。腐国人是觉得北京上海说腻了,不吸引眼球,所以要用内陆新东西才有噱头。
退一万步讲,以中国的大小,人口,出现6-7个东京伦敦这种的megacity也不是不可能,一个内陆有潜力成为未来超级城市的省会,高标准建设有什么不好?
片中也没考虑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还有4亿农民,需求这么高,作为人口大省的内陆省会,不愁造城鬼城没人来的局面。这和片子里用于类比的欧洲债务国有本质区别,他们人口都负增长了,城市化进程也停止了,不会有外来人口涌入产生的购房需求,而房价虚高,当然产生危机。
说到底,片子就是白人自我感觉良好,内心期望中国遇到颠簸,好让自己日不落的光环多闪耀几年。主持人在武汉地摊逛游时说”this is definitely my kind of china" 简直是暴露出他内心的傲慢。隐含之意就是只有这样的人头攒动乱糟糟才是中国,高档的公寓写字楼酒店购物中心太西方,不够“中国”。 这种态度就和某些去朝鲜旅游找优越感的人一样。
说起城市负债的问题,其实买单的从来不是本地人,不是纳税人,而且相信我,更不会是国家,相反受益的都是本地人。
举个例子说明:
政府借钱修好城市-->外地人涌入-->外地人出钱买房-->开发商收了钱买地-->政府收了卖地钱还债--政府借更多钱修基建。
在这个过程中,地价抬高,本地有产阶级(有房子)身价上涨;拆迁,给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市民(大部分拆迁棚户区的人都没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改善住房条件)一次中彩票的机会或者改善住房的机会。
你就看看这些年,真正的老北京老上海,在房地产开发以前就有住所的人,不知不觉,什么都没做就已经家产几百万,这就是分享了城市发展的红利。让他们自己去折腾这么几年,我看不见得人人能够挣到这么多钱。
说到底,中国大城市,都是用类似的手段,去压榨那些试图在一线城市立足的人,他们奉献一辈子的心血,为一线城市添了一片瓦,换得自己一间小屋。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线城市本地loser都过得很滋润,而外地的北漂青年们,工作要死要活,也混得不如本地收租子的大妈滋润。
如果武汉有潜力成为下一个一线,能够吸引外地人的就业,那么复制以上的过程,搭顺风车的就是我们本地人。让人家来献出毕生努力建设我们自己的城市,最后用一本户口打发掉,是何等好事啊。
一口气说了很多,观点不喜欢误喷。只是看了bbc的纪录片以后有感而发,揣测一下腐国制片人内心的看法。 |
评分
-
6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