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678|回复: 17

[上谷档案] 风送莲香忆旧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21: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送莲香忆旧时  
    小时候,我家住的地方离保定市有名的古莲花池不远,从胡同出来就是税务角,从税务角向南走三四百米就是南大街口,再向西一拐,就是古莲花池的大门了。
  五十年代古莲花池的大门可没有后来这么气派,矮小破旧,印象中也没有售票处,因为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去那儿玩儿,从来都没有买过票。
  门口虽然没有把门的,但里边有管理员。有个胖子就爱管小孩儿,看到我们淘气他就喝斥追赶,我们都叫他“老宋”。现在想起他并不老,也就三四十岁。
  古莲花池中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池塘,分为东、西、南三个池,呈“品”字状。三池间有水渠相通,连为一体。池塘大体处于园子的中部,其亭廊楼阁多数沿水而建。
  此园既然名为莲花池,池塘里自然种植的是莲花,莲花也就成了特色。田田荷叶,菡萏芙蕖,临风映水,宛若仙境。前人有诗赞道:“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
  可我们孩子没有那么高的审美情趣,面对美景,我们是塘里芙蓉浑不见,池边桑树入眼来,总盯着南池东边的那几棵桑树上的桑葚。
  那几棵桑树高大茂盛,一到春天就桑果满树,我们是长期跟踪,不断观察,没等它紫透,口水就已经下来了。
  桑葚高高地挂在树上,我们是够不着的。不过我们也有办法,就是用砖块儿投。一次又一次地往树上投砖块儿,总有一些桑葚被砸下来,我们是不管脏净,抢到手就往嘴里塞。
  搞这种采摘活动时,我们都倍加小心,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为让管理员逮住,就得受到惩罚。当时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惩罚,反正感觉会很严厉。我们只要有一个人发现管理员的影子,就会大喝一声:“老宋来了!”于是大伙便作鸟兽散。
  被我们长期跟踪的还有桑树南边的枣树。在园子东南角有一座假山,假山南边的土坡上长满了枣树,人们就叫它红枣坡。
  红枣坡上的枣树虽然也有一房多高,但却只结小酸枣。那个年代小酸枣对我们孩子来说也是美食,当秋风吹红酸枣的时候,我们总要到那里摘个够。
  不过这种采摘,也很危险,虽不会招来“老宋”,但树上有比“老宋”更厉害的角色,那就是虫子。
  它是一种绿色的浑身长满毛刺的虫子,脊背上有蓝色的条纹,现在觉得它可能是绿刺蛾的幼虫,当时我们管它叫“扫虫”。它会蜇人,不小心让它蜇了,会疼得难以忍受,哭也没有用。树上这种虫子很多,稍不小心就会被蜇到,所以我们摘枣也不能尽兴。
  这座假山上有一座挺小的亭子,叫六幢亭。据说是因为亭子里有辽金元时期的六座经幢,才叫了这个名字。不过我们看到的时候经幢已没有那么多,但名字并没有改。
  在假山西侧还有一座小亭,叫不如亭。我一直以为是哪个失意文人建了这么个亭子,后来才知是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中的意思。
  不如亭的西南边有一个露天影院。虽说是露天影院,可在我的印象中它也曾有过棚子。我们班的大王子杨同学,能混入影院看电影,不用买票的。他也曾带我混过两三次,可由于我心虚胆怯,始终不敢果敢坚定地趁乱往里挤,一次都没有成功过,而他每次都能进入。
  不过我还是在里面看过不少电影,都是父母带我进去的。多数是外国片,有《逃亡者》,有《警察与小偷》。其中,苏联拍的一部电影《熊哥哥熊弟弟》最有意思,是真狗熊演的。熊哥哥是马戏团的明星,要住星级宾馆,要坐高档汽车,要泡漂亮熊妞,还耍大牌,就是不好好练功。而熊弟弟虽是无名之辈,却默默地苦练。后来有重要演出,熊哥哥上不了场了,熊弟弟救场,大获成功。电影中的真狗熊都穿着衣服,站着走路,可逗啦。
  在这座假山的东北边还有一条水渠,是连接东池与南池的水渠,叫东渠。这条渠由青砖砌成,有一丈多宽,渠边上有砖砌的护栏。渠里水不深,布满浮萍,浮萍下有小鱼。在南池与东渠的交接处,有一座汉白玉的石桥,三拱,据说是元代修建的。
  元代石桥的北边还有一座更大的假山,不知其名,只知山上的小亭叫观澜亭,大概是因为能看到四周的波澜才这么叫的吧。
  亭下有一座汉白玉雕成的老寿星雕像,有一米多高,额头又大又突出,一手拄杖,一手托桃,笑眯眯地看着来往的游人。我们每次去了都要好好摩挲一阵儿他那夸张的门楼头。大概是孩子们摸得次数太多,那地方光滑得像玻璃一样。有时候我们还会在老寿星头上吐些口水,然后使劲地拍几下。为什么?不知道,大概为了听响吧。
  这座假山的北边,还有一座假山,就位于古莲花池正门刚进门的地方。古莲花池的正门位于整个园子的东北部,这座假山算是它的山石照壁吧。据说过去山坡上曾广植花草,名为“春午坡”,不过我们去玩儿的时候是一棵都不种了,除了石头,就是光秃秃的黄土。
  1966年的时候,我的初中汪同学玩照相机,曾带着我们一帮人到古莲花池照相。那时不少单位都在门口建毛主席雕像,古莲花池也在春午坡建了一座。雕像是挥手的姿势,立意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所以我们先在这里照了张合影,以表达紧跟毛主席前进的决心。这张合影是自拍还是让别人帮忙拍的,已记不清,反正照片中也有汪同学。我们在园里应该是照了好多张相,可现在我手里只有这一张。
  春午坡的东边是碑廊,西边是走廊,走廊的墙上好像也镶嵌着碑刻。
  东边的碑廊是半开放式的,没有围墙但有一人多高的竖直的木栏。透过木栏,人们可以看到里边十多通石碑的正面和侧面,但看不到背面。我们这帮小孩儿就想钻进去,侦察一下石碑背面是什么。其实这也是个借口,我们的真正目的就是想进去摸摸,来个零距离接触。
  可那木栏的空隙太窄,似乎钻不过去。于是我们就一个一个地试,终于有人找到了侧着头可以钻入的地方,于是大伙就都跟着钻了进来。进去后,我们绕着石碑来回看,发现石碑背面跟正面没有多大差别,都是字,也都看不懂。有些字不认识不说,还竟然没有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老师看了一定给零分。而且所有的碑文都不是白话,尽是之乎者也,我们没有一人看得懂。
  其实我们钻进去也不是为了看懂它,亲手摸了,目的也就达到了,于是我们又想出来。可大事不好了,我们钻进去的那个地方怎么也找不到了。大伙争相朝记忆中的空隙钻,可就是钻不出去。于是我们只好又一个一个地试。终于有个小个子的孩子钻了出去,大伙也松了口气。可问题又出现了,个子大点儿的孩子从这儿钻不出去,其中就包括我,我急得汗都下来了。于是,里边的孩子又像没头苍蝇似的在空隙中乱撞起来。谢天谢地,最后我们还是找到了那个宽的地方,所有人都钻了出来。这之后我是再也不敢钻进去了。
  过了春午坡,在东池的东北角上可以看到一个四角小亭,叫濯锦亭,听着像洗衣裳的地儿,可里面买冷饮和小食品。
  由此向东是很长的长廊,长廊的墙上镶嵌着许多碑刻,听说上面的字都是很有名的人写的,不过那时我一个也不认识。
  其中有一块我知道是清朝皇帝写的,老大个儿的繁体字,我看着是“飞龙”,别人非说是“龙飞”,还说古人写字是倒着写。后来才知道字是康熙爷写的。他铲除权臣鳌拜之后,觉得自己终于可以自由腾飞了,一时兴起,就写下这两个字。据说那时他才16岁,可碑上的字雄浑遒劲,非常大气,不像是孩子写的。
  濯锦亭的东边则是一座图书馆,叫直隶图书馆,是清代建的两层西式砖楼。学校曾组织我们在里边看过书,但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里边看过一次纪念建党40周年的展览。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从展览上知道了建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后来竟然成了坏人。
  直隶图书馆的西南边是水东楼。水东楼与直隶图书馆挨得很近,是一座古式的二层楼,我从来没有进去过。
  由水东楼向南跨过一座东渠上的小桥,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上有观澜亭的假山。这座假山下有石头砌的洞,我曾想进洞探险,可发现洞口都是人们拉的臭臭,而里面又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就没敢往里边钻。
  可我们班的大王子杨同学却告诉我,洞里有搞对象的,还干坏事。我不相信,里边臭烘烘,谁会有心情在那儿搞对象呢?
  从有观澜亭的那座假山往东走,有一座古式建筑,听说以前叫“藻咏厅”,应该是吟诗作赋的地方,但当时已辟为舞厅,改称康乐厅,我们小孩就叫它跳舞厅。每天晚上那里都会传出乐队热烈喧嚣的伴奏声。印象中跳舞厅是购票才能进入的,但小孩购票也不让进。
  一到晚上整个园子就那儿热闹,自然也吸引我们过去看。有些大孩子跟我说,跳舞的男女会抱在一起,看着可过瘾啦。在他们的蛊惑下,我也到竹杆围成的墙圈外面偷看。隔着门窗上的玻璃,我隐约能看到晃动的身影,并没有感到多么有趣。
  跳舞厅的北面是太湖石假山,过太湖石假山向西北有一座高出地面不少的小桥(后改建为石拱桥),过小桥是一个夹于东池与西池间的小岛,岛上有一亭,名为临漪亭,它是整个园子的中心。小岛向北有曲折的小石桥与对岸相连。
  由太湖石假山向西,是连接西池与南池的水渠,水渠上也有一座小桥。过了小桥,路北有一座灰楼,它就是河北省博物馆。它的门口有几门锈迹斑斑的土炮,我们到这儿玩的时候,一般都跨上去把它当马骑。
  印象中我上初中之后曾到里边看过两次展览,一个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一个是有关抗美援越的。抗美援越展览上有一个照片特别让人震撼,那就是一个美国兵将匕首插入一个越南男子的腹部,要活取人肝吃。我看后非常气愤。
  省展览馆的西北依次是小方壶、君子长生馆、小蓬莱、响琴榭、洒然亭等景点。
  古莲花池的池子中除了种植莲花,还养鱼。先前好像都是小鱼,到三年困难时期里面有了大鱼,我觉得应该是特意撤的鱼苗,因为那些鱼多数是红鲤鱼。
  这种红鲤鱼我以前只在年画上见过,以为是画家图吉利把黑色的鱼故意画成了红色,没想到现实中还真有红色的鲤鱼。它们引起我注意的时候,个头已经很大,你向水里扔点儿吃的,就会有一大群过来争抢,有的会翻出水面,看了煞是喜人。
  那时候人们看到活物,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吃,何况它就是好吃的鲤鱼,于是就有人偷钓。他们不用钓鱼杆,而是用“暗线”。即把钓线绑在藏于手中的小木柄上,将钩沉入水中,他坐在池边的石头上假装赏荷。一旦有鱼咬钩,便迅速拽出,将钓上的鱼藏入包中。由于池中鱼很多,还是比较好钓的。
  我看了很眼馋,决定也偷钓一把。便将缝衣针烧红弯钩,在针眼处拴上结实线,在钩尖处挂上蚯蚓,之后也像偷鱼贼那样将线沉入水中,等鱼上钩。由于我自造的鱼钩太不专业,没有倒刺,多数情况是鱼饵白白犒赏了鱼群。
  但有一次我的鱼钩真的钩住一条鱼,它拼命向下拉我手中的线,不但发出了响动,还溅起了水花。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钓到鱼,立即慌了神,怕被管理员看到捉住,不由自主地松了手,眼看着鱼带着线逃走了。
  垂涎池中鱼的不光有我,还有水鸟。我经常看到一种翠蓝闪亮的长嘴水鸟能从水里叼出鱼来。这种水鸟非常好看,尤其是它落在莲花茎苞上的时候,叶绿花红,加之它的翠蓝,天然就是一幅绝美的国画。
  到了冬天,古莲花池好玩儿就少了,但可以滑冰。它的东池建成了冰场,时尚青年都到那儿显示时尚。可我们这些孩子连买双球鞋都难,谁能有冰鞋呢?而且入场还要买票,我们手里都没有钱,于是就只有看的份。
  看得时尚青年们在冰上一圈一圈地飞,我们也心里痒痒,就想进去试一试。于是我们几个人就从东池的边上悄悄进入了冰场。东池夜里有人洒水,冰面冻得很厚,也很平,我们在上面一跑感觉还真滑,于是就在上面打“跐溜滑”。我们还没玩儿一会儿,就被冰场管理人员发现了,他们一边吆喝,一边向我们追过来。
  我们吓得立马向桥下跑。“跐”地一下,我摔了个后仰,虽然头上戴着棉帽子,但我还是磕得头昏目眩。我顾不得这些,爬起来又跑。直到穿过小桥,来到桥西,才松了口气。不过我还是想赶紧上岸。西池的冰面没有养护,布满了融化的小坑,不那么滑,我大步跑向岸边。就在我跑到离岸只有两步的时候,我一脚踩碎了岸边的薄冰,掉入冰冷的水里。由于落水的地方离岸很近,我一把抓住了岸边的石头,爬了上来。由于极度紧张,我根本没有注意到我是否踩到了池底。不管池水深浅,反正我是上来了。我的鞋湿了,棉裤也湿了,冷得很,匆匆忙忙跑回了家。
  成年以后,我就很少去古莲花池了。听说现在已全部恢复了清代的十二美景,有机会的话,一定故地重游,对照实景做一番新的回忆。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5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算恢复的莲池十二景,也肯定不如以前那样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5 21: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662 于 2014-4-15 21:44 编辑

楼主的年龄应该和我父亲相仿,字里行间流露出岁月的痕迹,娓娓道来,回味悠长。感谢前辈对论坛的信任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5 22: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几篇作者写的文章,都是写的老保定的事,非常好,对于我们这些从外地来的保定人来说,更了解了保定的历史。希望能继续看到作者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5 22: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很好,记忆的沉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5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00: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多年没到过莲池里面了。
印象深的,是很小的时候的记忆。大概从中学起再没进去过。
那时候都是过年举家去莲池玩的,都是冬天的印象。
最早的一次已经模糊了。那时我奶奶行动还比较便利,一家人带着一群孩子,还保存着在池塘冰面上的老照片。
忘记是哪几年,保定连着办了几年元宵灯会,有一年就是在莲池里,晚上去的,各种冰灯和冰雕,印象中是很不错的;另外的记忆就是很多人了。在南关公园也办过,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想想这个灯会保留下来应该会更有点年味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10: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不错{: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10: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一个!然后仔细品读一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13: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文章,娓娓道来,感觉很自然
要是奉上那张仅存的照片,再手工画个平面示意图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13: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不要露富。东风公园喜雨桥的两只清代石狮子在评估后被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14: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btpp


    现在已经恢复了,虽说被商业化包围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21: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6cm

真是可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21: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basher
柴汝新还介绍说,1900年秋,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入保定,古莲池内的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十二景”也成残垣断壁。2005年10月,花南研北草堂、高芬阁、含沧亭、篇留洞等9景基本恢复修缮完毕。2008年7月,启动剩余三景鹤柴、绎堂、蕊幢精舍的修复工程,2009年5月完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22: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乌拉盖河 于 2014-4-16 22:33 编辑

我网友希望看到照片,我就试着发一下。

1966年同学合影。左数第3位是汪同学。

1967年留影。当时通往湖中心小岛的桥还是木桥。这张不是汪同学照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 05:43 , Processed in 0.07396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