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常州跑在科技“高速路”上
全球首款石墨烯触屏手机亮相,全国首条年产3万平方米透明导电膜生产线投产,全国首条超级电容器生产线建成——位于江苏常州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每出一条新闻,与石墨烯有关的股票都会拉出阳线,下游公司都会慕名前来,其中不乏“三星”“苹果”等电子巨头。
其实,石墨烯产业发展之初,很多企业家虽然动心,但顾虑颇多,不敢投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吕卫明回忆,当时常州市、武进区两级政府各出资2500万元,成立全国首家公益性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聘请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创始院长冯冠平担任项目经理人。目前,研究院已引进并培育第六元素、二维碳素、碳元科技等7家领军型企业,总市值约20亿元。
对连续14年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2013年名列全国地级市创新能力第7位的常州而言,石墨烯产业只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州有6万余家民营企业,制造业占了半壁江山,以苏南模式闻名天下。但传统制造业优势逐步减弱、地域空间小、资源承载低、科教资源匮乏,给常州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压力下,必须向科技创新要质量和效益。”常州市委书记阎立表示,“依靠创新驱动,向创新要先进生产力、内生驱动力、核心竞争力。”
为了让创新资源在全市充分涌流,常州以常州科技城为“创新之核”,重塑“一核两区三园多基地”区域创新“一盘棋”,战略布局“创新试验田”。目前,常州创业孵化、加速器面积已达600万平方米,并与德、英等国开展科技合作,共建1家国际创新园、4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为了让创新人才集聚常州,常州通过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金凤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近年来引进了1851个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64名,创办科技型企业1000多家,直接带动、引进3000多项专利成果产业化。设计大师克拉尼在常州创建江南克拉尼现代设计院,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伊·鲍曼等10家外籍院士工作站也落户于此。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常州市副市长王成斌认为,要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要做的是建一条科技创新的“高速公路”,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机制。
在当前的科技创新中,“孤岛现象”尤为突出。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协同难度较大,导致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不能有效衔接。有鉴于此,常州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围绕轨道交通、碳材料等“十大特色产业链”的应用开发与技术集成,以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所共赢”产学研协同创新“常州模式”。
融资难,是困扰科技型企业的老问题。为此,常州推出一揽子创新举措,如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设立首期5亿元的创投母基金,设立总规模35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力促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博士瞄准了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模式,这家欧洲最大应用科学研究机构的总收入三分之一来自政府拨款,三分之一来自竞争性项目,三分之一来自企业合同收入。“我们在常州也做到了,国家课题、地方项目、服务企业收入各占三分之一。”骆敏舟说,他们还采用类似于“委托持股”的方式孵化了7家高科技公司。
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20家,民营科技企业6800家,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1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3%——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持续释放巨大能量,推动着常州转型发展。(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李 锦)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