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8 20: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 美 龄 号 》 轶 事
今年五月,筹建中的中国铁路博物馆派员造访安徽淮南大通老火车站,观摩停放在中铁四局专用线上的一辆公务车,并提出要将该公务车收为馆藏。闻此讯,与这辆公务车有关的人和事,便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是1979年的冬天,我所在的铺架队在皖赣线铺轨施工。一天,我们宿营车旁新停放一节公务车,车上的处长见了我们班的老工人张同华,竟紧紧地握手不放。张同华感到很有面子,回到班里便很自豪的讲起这辆公务车的故事。那是1967年在云南修成昆线时,张同华他们工班在沾益车站站台养护线路,那辆公务车就停放在站台旁。一天晚上,张同华和工友们来到站台上散步,黑暗中传来一阵阵争吵声,在好几个手电筒的照射下,张同华看见公务车门口站着一个铁路上的造反派和两个地方上的红卫兵,与阻挡他们上车的公务车管理员拉拉扯扯的。工地上的两个“走资派“也想赶到车门口来,却被六、七个 红卫兵围着动弹不了。张同华等几个青年工人三步并作两步挤到公务车门口,仗着自己身强力壮,红五类出身,把几个红卫兵一搡多远的。造反派战士和红卫兵看对方来了援兵,都是年青气盛的小伙子,自知不敌,便骂骂咧咧地回县城搬救兵去了。闻讯赶来的队长一看不妙,赶紧向上级打电话汇报。没过两小时,上面调来一台火车头, 乘着黑夜把公务车拉走了。因张同华护车有功,老队长悄悄告诉他,这辆公务车最早是宋美龄乘坐的,车上的设施很好,俄式铜茶坎,银质灯座,大家都称之为“美龄号”。大概是名气太大,引起了造反派的垂涎,为防不测,原想放在小站避避风头,可是还是不得安宁。老队长一边叹气一边说。第二天一早,一大群气势汹汹的红卫兵小将来到车站采取“革命行动”,发现“美龄号”不见了,大失所望,问了半天,连铁路上的造反派也说不出个准讯,几个领头的为了泄恨,把工地上的一部电话机和几个暖瓶砸了,才悻悻地拉着队伍走了。“当年的老队长,如今已是处长了,还不忘旧,见面客气得很。”张同华最后感慨的说。
同年12月底,我调到了段部。上任第二天,随领导到铺架工地参加一个会议,会场就设在“美龄号”上。一上车,先来到会议室,会议室大约占全车的三分之一多,约有2丈长,8尺宽,中间放着一张约6尺长,4 尺宽的大会议桌,周边放着10多把高背椅。桌子好像是橡木的,一看便知有些年代了。会议结束后,我带着浓厚的兴趣仔细观摩了“美龄号”。顺着会议室往里走,是6间包厢,每个包厢里有2上2下4个沙发床,我进去坐了坐,软软的,感觉很舒服。再往前走,分别是厨房和卫生间,锅炉还在,但俄式铜茶炊却不见了,换上的是普通小茶炉。仔细瞅瞅墙上的壁灯,已经换成银灰色的铝质灯座。看来,“美龄号”在文革中也在劫难逃!走到车门口,看到铜质的车踏被踩磨得锥亮,上面刻着一些我不认识的外文字,似乎在诉说自己沧桑的历史。
后来,好几次出差到上级机关,就“美龄号”的来历请教几位老铁路。据说是从部车辆局传来的信息:这辆公务车的确是30年代从美国进口供宋美龄专用的。解放后,由铁道部车辆局接管。因原车主的特殊性,在当时的年代,铁道部没有留用。五十年代中期调拨给铁四局,跟随铁路建设者们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可惜的是,车辆文字档案已在文革中散失,无从查寻。九十年代初,因“美龄号”年久失修,且每年要上交一笔折旧费,有关部门要求将“美龄号”报废。报告打到铁道部,还是因为该车的特殊性,部车辆局不仅不许报废,还要求对美龄号进行维修。1994年,上级拨款十万多元,对美龄号又进行了一次整修。
光阴似茬,弹指七十载,“美龄号”老矣,它静静地停放在淮南大通老火车站的铁四局专用线上,车底转向架上的铸字 USA及其它英文字母,依然清晰可辨,真人般大小的宋氏三姐妹合影,悬挂在车上的会议室中,远居美国长岛的宋美龄女士,亦已仙逝。美龄号也转移到上海的铁路博物馆,仿佛向人们诉说它经历的风风雨雨。
闲来观荷的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