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11 22: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把握新常态下
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
新内涵、新要求
新形势下,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去的发展成绩和基础,要有更高的目标、更宽的视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打造新常态下全省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升级版、中部崛起新高地、全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准确把握一体化的内涵要求。一是一体化不是一样化。一体化与差异化相辅相成,“差异”得越好,一体化就越好。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有个性才有共性,共性又可以指导个性。表现在城市发展定位上,就是要有主有次、有机结合。比如CBD,可能长沙就是“主”,株洲、湘潭就是“副”。但在航空城、机车城方面,株洲就是“主”;在红色旅游方面,湘潭就是“主”。二是一体化就是特色化。从城市规划来讲,一体化就是大家都朝一个方向发展。从产业来讲,一体化的真正涵义是特色化,没有特色化,就没有一体化。比如株洲的电力机车和以硬质合金为重点的新材料谁也代替不了,做强做大这些产业,就是长株潭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再如,航空航天产业,株洲一直有航空发动机制造基础,人才较为集中,应作为全省发展的重点。还有陶瓷,长沙铜官窑很有名,但年代已经久远,现在醴陵的陶瓷技术在全省是最好的。三是坚持融合与错位并重。比如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新型材料等产业,三市都有,这是历史形成的,无法避免,必须逐步融合。同时,在融合过程中注意错位发展,把特色产业与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特、你特我强。
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一是自然规律。要守住两条底线,即:保护好湘江、保护好绿心。一方面,不管如何规划,如何发展产业,都要保护好湘江;另一方面,先划定绿心(昭山)的规划红线和禁止开发区域,红线之外的规划建设再行研究。二是经济规律。一个地方的发展,除了领导人强不强、思路对不对,还有内在的经济规律起作用。比如,当前时空距离所带来的差别和效应,正在因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的发展而递减。此外,国家政策已趋同或者说基本趋同,政策效应也在递减。除了国家的东、中、西部等几大板块间还有一些政策差别外,国家对相同板块的省区政策基本一致。又如,建设湘粤、湘赣经济合作区,不能简单地在两个省区的边界找一块地方,各自划一半土地,重新建设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必须以更开阔的思路谋划湘粤、湘赣合作,在较大的范围实现市与市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在两地边界上建设一个我享受你的政策、你享受我的政策的园区。三是社会发展规律。长株潭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三市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无论是政策制定、改革推进,还是项目建设,都要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广泛听取群众和企业意见、接受全社会监督,调动群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办顺民意、得民心的事情。尤其是要着眼建成更高水平、更加均衡的小康,统筹抓好三市的交通、养老、医疗、教育、文化、低保、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突出一体化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对照系,汲取国际国内城市群发展的经验教训,从顶层设计抓起、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做起,将发展战略和规划,落实到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互补发展、公共服务融合等方面。目前,长株潭城市群有了总体的指导性规划,主要是“一轴”、“一心”、“一带”和“五区十八片”。“一轴”,即以湘江为长株潭城市群的主轴;“一心”,即“绿心”,是城市的心脏,是生态中心;“一带”,即沿江风光带;“五区十八片”,即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示范片。要坚持三规融合,长株潭三市的规划要与长株潭城市群规划相衔接,三市之间的规划也要融合。尤其在片区建设上,要学习香港经验,把每个片区用快捷的交通设施连接起来,完善公共设施、住宅、商业、交通等配套设施。二是交通。长株潭三市交通一体化具有很好的基础,目前想得清楚、看得明白、干得有效的工作首先还是交通。主要是两大方面、五个层次。一方面,也是第一个层次,即域外交通,主要是高速、高铁、机场、水运等,这方面的基础已经非常坚实。另一方面,是域内交通,分为城际铁路、城市干道、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交等四个层次,按规划力争到2018年基本建成。三是产业。发挥基础最好、资源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优势,整合三市的技术、人才、创新平台等资源,在全省率先实现转型创新发展。要围绕第二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多点支撑的局面。发挥大专院校多、科研力量强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真正把科研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充分利用都市周边地区,加快都市农业发展。按照特色园区都有一批特色企业、特色企业中必有核心企业的思路,在长株潭布局一批“园中园”,优先支持一批核心企业,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四是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的完善拉近了三市的距离,很多公共设施,包括大学、医院、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大型体育场馆等,不仅可以为本市服务,也可以为另外两市服务、为一体化服务。要本着从行政形态上是三个城市、从物理形态上是一个城市群或者说一个大城市的思路,认真研究政策措施,促进三市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出尽可能高的效益。如,长沙建了音乐厅、大剧院,株洲和湘潭就可以共用。又如,在长沙建大型足球场,其他市可以建高水平的大型游泳馆等设施。再如医院,很多疑难杂症都会到长沙的大医院来,但湘潭、株洲可以发挥中医或其他专科的作用,而不是都要建全科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