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回归的抽屉

[城建] 日本城市的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6 02: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辉天下08 于 2016-3-16 02:42 编辑

我说一个比较复杂的辩证观点。
中国的大城市这个世纪都只能是走城市主体集中+卫星城组团的模式,城市病会一直严重,这是中国在全球发展过程中的时间差决定的。再参考中国人口,绝不仅仅是规划的问题,规划再好,也会显得拥挤,有人可能会提深圳,深圳确实规划好,人多,略显拥挤,但交通状况一直不错,不光是因为深圳是多中心,所以交通状况好。那么分析下本质原因~

有美国人说,他们的生活水平领先中国100年,可是,100年前,美国人有电视看吗?有冰箱用吗? 有手机玩吗?反观先在,美国人用的苹果手机中国人都在用,何谈中国人生活水平差他们100年?其实关键问题在于在全世界占有的资本,虽然那个时候全世界资本不多,但是美国人却占了很大一部分。美国人足不出户,指挥资本投资便可以在全世界获得足够的收益,他们不需要窝在一个很狭隘的地方做生意赚同城邻里的钱,所以人口只是相对集中,城市分散发展便成了必然。直到现在,美国一直都还是资本和技术的输入国,轻易的赚着全球的钱。中国现在即使发展到美国7~80年代的水平,可全球整体水平也在提升,中国在全球各方面的占比依然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再过几十年也是一样情况,中国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始终是赚不到什么钱。所以中国的发展更多的倾向于内生的,随着科技 生产力的发展,自己在一个相对小的圈子内自给自足,自我发展贸易 积累资本 提升生活。中国城市建设自然形成了相对比较集中的局面。
深圳一张白纸上画画,规划占了大便宜,这个得承认。再就是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开始就是资本和技术的聚集地,发展到先在,中国城市其他城市还在工业化的时候,深圳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阶段,全城形成了以资本服务和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大家坐在各区域的办公大楼就开始赚钱了,也可以就近生活消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这种状况就更明显了,这也间接的让深圳规划的多中心的格局更加稳固。这和传统的 发展工业以及贸易形成的人口聚集城市形成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不是指生活社会消费)。
当然了,中国总体资源是有限的,深圳这样的城市难得有几个。中国虽然在发展,但在全世界资源的占比这些年始终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城市的发展动力主要还是靠内的各种贸易,大规模的远程甚至跨国操控赚钱不现实。有人说美国贸易强,但是中国也是贸易大国啊,其实美国的贸易是资本技术输出(高端产品出口),生活用品进口。中国是一般工业生活品出口,明显差了一个档次,附加值太少。

其实说白了,中国现在城市整体建设发展方式不光是因为人口多,本质上还是技术资本的问题,别人玩电脑弄股票刷期货等等...中国多数人都玩不来,也没资本玩,别人占尽优势,你现在开始玩,也玩不过人家,你赚不到钱,还是得从基本的工业生产和贸易经商作手,这就导致了人口集中,城市建设也会跟着集中。重要的是你整体发展水平还不行,这样的聚集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城市病。(附加一句:中国是人流动赚钱,发达国家更多的是资金流动技术流动赚钱,中国城市状况能不差吗?

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的逐步完善,有些城市功能会被分流。总的来说还是会破除部分城市病的(只是一部分)。但是中国人多,人均资源少,产业相对低端,占全球资本技术少。能够像美国人一样,坐在家里赚钱,能有本事在城郊安安静静住别墅的始终会是部分人。
所以中国今后的城市发展模式,会是城市主体集中,卫星城组团的模式,还会有一定规模的富人区。城市病这几十年不会可能会有根本改变,所以大家还是别奢望太多。

里面复杂的东西太多,仅说了部分。 P仅代表个人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6 09: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共设施的用地非常有限,都是私有土地。国内可不一样,路很宽,都是国家的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7 18: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GlanntanLorc 发表于 2016-3-16 00:44
这种说法真是醉了!有没有去读过日本当年的大陆政策?当年不但要入侵中国,还意图南下占领澳洲大陆,岛 ...

不是不堪,是人口压力。
日本的粮食产量低于湖南,是因为人家没有这么大的产量压力,所以不必透支地力。
我们大量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地连续种植,稻米量比质重要等等。河流、湖泊、水塘均用于养殖等。
   日本1.2亿人,一年渔业产量是近600万吨。中国13亿多人,渔业年产量是6千多万吨。看似我们人均不必日本查,但比例正好是反的,我们养殖部分占80%(其中淡水养殖占60%),海洋捕获占20%,日本基本以海洋为主(捕获60%多,养殖40%不到),淡水养殖几乎可忽略不计,一年才3万吨。
    动物蛋白的需求,对我国的环境压力是相当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7 19: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粮食自给自足的政治任务,迫使不断提高单产,再加上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迫使更大规模的使用农药化肥与产业化种子以及机械。产量而非质量,一直是生存约束外加自给自足所带来的首要诉求。这的确对于中国耕地面积有很高的要求,反过来使得城市从最大的空间尺度来看,还是相对集中的,而且还在持续集中化。

但具体到每个大城市,则由于正好处于小车成熟的技术时代,加上土地公有制与规划权集中于政府,使得过去一二十年里摊大饼愈演愈烈,交通效率则越来越低。对城市建成区面积、对宽马路大广场、对环城绿带及四处绿地的执着追求,已经深入普通人人心,而不仅仅停留在官员阶层。单就绿地率而非成片绿化用地来看,中国的大城市的确远高于日本东京,因为每个住宅小区都有至少三成以上的绿地率。中国过去二十多年走的是高楼加小车的模式,很容易拥堵,最近几年开始意识到地铁重要性,但城市建设模式却依然是高楼加大片绿地与大广场宽马路,既降低了地铁效益、增加了投资,也人为增加了大部分城市居民的通勤距离及通勤时间。

更麻烦的是,对于居住低密度、低容积率的狂热追求,使得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建模式难以配合足够高的开发规划容积率,各大城市这几年纯宅地超过3.5的容积率已经越来越罕见,而轨道交通沿线开发的最佳容积率水平却是商业服务业15-20,商住混合10-15,住宅7-10,这些数字尽管看上去吓人,但实际上却会造就紧凑多样、更多地铁和步行、大开大合大密大疏、具有足够规模与自生能力的大组团、周边是大片生态用地的城市形态。香港尽管市区非常紧凑,但任何一个地方平均来说步行一刻钟(这里是平均,有些地方远一点)就能够到大片的山或大片的水附近,正所谓大开大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8 09:46 , Processed in 0.031922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