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锦程额 于 2016-12-6 17:59 编辑
2016年11月,之江山水,杭州宣言。第十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开幕。
在此次产学研界大会上传来“长清好声音”:长清区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崮云湖梦翔小镇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镇”;长清区产学研办公室被吸收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理事单位。
这个声音是长清区在对接“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目标过程中,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和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及时“回应”,也是创业精英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不断将创业梦想照进现实的“冲锋号”。
创新理念
转换发展动力 适应经济新常态
回望来路,更知所向何方。
2015年4月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首次到长清区调研。“要充分挖掘长清区产的潜能,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学的优势,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研的作用,走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创新发展。”这样的一番叮嘱,给长清产学研工作指出一条“阳关大道”。
创新,长清区按下“快进键”。短短9天内,长清区委、区政府就在对接“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目标和贯彻落实王文涛书记调研讲话上,发出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2015年4月16日,长清区产学研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成立。该小组身背重托,推进工作,从深入调研,找出长清产学研融合的关键,到透彻辨析,确定三区联动的基本框架,再到集中智慧,为长清创新发展厘清路径。
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落实行动背后,是长清区委、区政府对经济发展大形势的清醒认识:产学研融合发展是推动企业、高校、政府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依靠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适应经济新常态,才能实现长清跨越发展。
创新模式
政府当“红娘”搭产学研平台
创新,已写进长清区发展基因。加快创新步伐,走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和释放埋藏在117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创造潜能。长清区产学研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昭森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如果把创新比作长清发展的新引擎,平台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在搭建平台过程中,长清区涌现出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政府当“红娘”为高校与企业“牵线搭桥”。依托山东电子学会在梦翔小镇成立移动互联产业联盟,省内移动互联产业的业内大咖和知名总部经济的行业大鳄群贤毕至,50家企业签约入驻创新大厦,预计全年可实现税收7000万元。尝到了甜头的“红娘”越当越会当,高校与企业“联姻”喜结硕果:山东大学技术转移长清中心、大学科技园校地双创联盟、产学研融合发展校企联盟、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智能焊接联盟和未来工匠联盟相继成立。长清区委、区政府还主动与西城集团对接,借助西城集团旗下的西联动力和中国美客,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的创新发展大格局。
截至目前,长清区产学研合作成果产值达到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5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30%。全区共申请专利8543件,授权专利2341件。
创新服务
出台“黄金二十条”创业者可“拎包创业”
下好“先手棋”才能走活“整盘棋”。在产学研工作中,长清区突出服务创新,强化措施保障,给创新降“门槛”,为发展清“路障”,出台“黄金二十条”,创业者“拎着包就能来创业”。
具体而言,政策扶持,突出“实”字。以创新发展的需求定导向、定措施、定服务,千方百计招贤纳士;服务保障,突出“暖”字。趟出“4+1”工作新路子,实现“企业点菜、政府端菜”;优化环境,突出“情”字。为企业“一对一”帮扶、“心贴心”服务、“实打实”解难。长清,说到做到!
首家落户梦翔小镇的外资企业俄罗斯安克尔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从签约到入驻过程中,就享受到了全程服务,公司创始人安德烈先生和他的外籍团队对长清的创业环境赞不绝口;山师蓝合众创基地,这个集科技、文化、教育于一体的3D创新创业平台进驻创新大厦时,董事长许梅就直接拎包入住。
在这样的创新、创业环境中,来长清,放手干,放心搏,正成为越来越多创业者的心声。目前,长清区已成功对接清华、浙大、山大等23所高校,促成105家校企合作协议,督建36家科技研发中心,聚集328位科研人员与企业形成专业研发团队,68家创新创意产业企业和6家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入驻梦翔小镇,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驱动,梦想可期。长清区的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和创新服务,已写入2016年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工作报告。而长清区大发展、大繁荣的长卷上,“创新”二字也必将浓墨重彩。 (本报记者 邵明红通讯员 徐军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