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anderain 于 2019-2-5 22:44 编辑
说明:
上个月在“武汉规划实验室”官微上看到一篇文章“你所在的城市,颜值能不能打?”文章以话题访谈为主线,以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建筑爱好者、建筑摄影爱好者、艺术家、旅行家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各自对城市美学的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个高楼迷,能包容不同意见就是成熟;一座城市,能包容万象而又独具特色,那么它就有独一无二的美。
全文转发如下,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武汉的美:
正文:
城市的美,有时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有时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
城市美学,在城市的发展轨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关于城市美学的思考,不同人群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一座城市,如何用美感赢得人心?
王嵩:我觉得一座美的城市首先应该是有个性的,要有辩识度。没法想象一座看上去跟其他地方很像的城市,怎么去谈美感。
小涛:我非常赞同。我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时候,对城市的个性之美感受特别强烈。而现在,包括我自己生活的城市里,我觉得城市建设得更好了,但还是得在个性上加把劲。
XXW:我一般会先以人的身体尺度来感受一座城市,有美感的城市首先要能让人觉得从容舒适。比如可以放心地步行,听上去这也不难对吧?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涉及规划合理,交通布局科学等等问题,城市建设质量也在其中,至少路面不坑坑洼洼,也没有很多障碍物。
林一:我觉得他们三个说的正好是城市美学的三个重要的角度,个性、美观和细节。我再加一个张力吧,就是一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它的丰富性。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武汉其实基础很好,两江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风格各不相同。
王嵩: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水系纵横,布局紧凑,它的城市尺度是小的,没那么多高楼,经常能看到留存下来的老建筑,给人的感觉就是随便待在哪儿,都很舒服。
XXW:如果说非常强烈的美感,我觉得是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我是高迪的粉丝,我沉迷于他在建筑上对自然的挪用。另一方面,这座城市的街区规划很美,有塞尔达八角形网络状的城市肌理,有充沛的绿地,还有友好的步道。
小涛:印度是很多人说脏乱差的一个地方,但事实上,印度的城市之美震惊了我。比如拉贾斯坦邦的几座色彩城市——蓝城焦特布尔、粉城斋普尔、白城乌代布尔、金城杰伊瑟尔梅尔……这些城市看上去又破又旧,但并没有影响它的美。而我在国内旅行的时候,很多城市有很多很新的街区和高楼,但是它们却很难让我记住。我想其中的原因,说是前面说到的城市个性。
林一:城市的美感跟华丽不华丽,高不高科技没什么关系。以前我们有误区,觉得大马路大高楼就是美好的,我觉得是因为以前信息渠道有限,我们对先进城市的第一联想就是高楼林立。比如很多年前,大家一提到现代城市就会拿出纽约的照片。但是后来等你真的去了就知道,纽约的美感还真不在高楼,而是它的丰富、活力以及强大的包容度。
王嵩:升级是为了城市越来越好,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说我们的很多城市,越来越相似。
林一:是的,好像大家都在互相复制。比如步行街热的时候,就算是个小城市也会有条步行街;比如创意产业园,很多地方修了一个又一个,而且气质相似;再比如这几年兴起文艺空间、老工业区改造,一窝蜂到处是文艺空间。我觉得中肯地讲,很多空间的设计确实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建设的速度快过文艺群体的生长,有些地方就沦为文艺气质空屋子,或者被一些不匹配的商业拉低了价值。
小涛:这可能是一种用力过猛吧。城市终归是要跟居民生活结合,如果脱离人的生活需求,架空一个东西在那里,概念再好也是很虚的。比如我小时候生活的小城,有条明清老街,街上有卖药的、打碑石的……各种原生态,但后来我再回去发现它被改造了,改的时候说是“修旧如旧”,但拆除后新修建的建筑却完全不是以前的制式。那条街是整齐了、干净了,但街道和原本生活在街上的人断开了,能给人美好感受的东西也就消失了。
有一年冬天我在伊朗的亚兹德,我就很感动,因为就算随便在街边站站,看着它的建筑和生活在里面的人,那自然流淌的市井感觉,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它从前的辉煌历史,就像有个声音一直在耳朵边召唤。
小涛:这些年我目睹过的城市改造,通常强调整齐划一,甚至连商铺的门牌都要统一。这能够快速让旧损现状得到改观,但是另一方面也对使用者造成了困扰。因为你再也不能远远就一眼发现你想去的那间店铺了,它们看上去都一样。
林一:当然凭心而论,也有改得比较好的。我个人很喜欢中山大道改造之后,那些穿插其中的小公园,或者小公共空间。
(中山大道主打慢行之后,增设了不少小的休闲空间)
王嵩:我也觉得城市拥有足够数量的公共空间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提供了人们互相交流的区域,另一方面它也能体现城市的内在。这些小尺度的公共空间,比大广场更具有亲和力,让城市变得更友好。
XXW:我住藏龙岛,这边近几年规划的湿地公园让我感觉很好,可以看到上百只白鹭栖息在树梢上,生态恢复,也能让我重新感到城市的美。
林一:这些年武汉还有一些城市公园或小绿地,采用植物混种、自然生长的方式,不像以前非要把一棵树修剪成一个造型,这种回归自然的变化,这也是城市意识上的一种好的升级。
(武汉城市中一些小的空地设置为休息区,非常有亲切感)
小涛:我觉得一座城市首先要满足居民的需要,这个应该放在首位,而不是这个地方在游客眼里看起来什么样。城市终究是给自己的居民生活用的,不是一个观赏品。如果失去了与自身市民的良好互动,它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有生命力的美感。
王嵩:我们规划师确实经常会有一些纠结,一方面城市要提高开发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和生存质量,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里,寻找这其中的平衡点不容易,做取舍的时候是很纠结的,非常烧脑。
XXW:建设的同时也应讲克制,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在某个特别的区域里,所有楼房不能超过一定高度,以此来维护从地面到空中的风景线;比如在靠近江河湖多少米的范围内不能建楼……克制也是一种智慧。
林一:我想这个问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因为总有一些人觉得美感的问题比较务虚,不是当务之急。我个人希望,改造者多参照国际先进经验,这种参照不是人家做了什么我们也照做,而是想想人家为什么那么做,把深层的原因搞清楚再做决定。
小涛:没错,不是不能拆旧,而是怎么拆,拆了改了之后怎么延续。我看过关于首尔清溪川一条朝鲜时代内河重新挖掘改造复原工程的纪录片,整条古河虽然清淤和重修,但是用电脑标记每一块石头原来所在的对应位置,也尽量尊重以前河流的弯度,最终它的美丽会真正震撼世人。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王嵩:武汉其实就有不少不错的例子。比如武汉天地,从外观到功能都挺好。还有我们正在做的一个项目,黄家湖地铁小镇,我们就参考了国外小镇,选择小尺度的布局,把舒适度放在首位。
小涛:国内我觉得苏州是最具城市美学的一个典范。我第一次到苏州时是清晨,晨雾小桥流水,有人推着自行车或拎着东西从小桥上走过,我顿时理解了“江南美景”四个字。人和城市的契合是多少装饰物、多少华丽商厦都不能替代的。
XXW:我做了一个“新世界旅行团”的艺术项目,起源于城市居民对自己所在城市的陌生感。最初成团是2016年,有45个武汉本地居民和我一起进行武汉三镇一日游。在探索城市空间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武汉本地人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一砖一瓦,大家都很珍惜。
小涛:一座城市不管是什么风格的,都该有一种和谐感。这种和谐不是整齐划一,而是能包容曾经拥有过的人文、历史、习俗,并且尊重它。
林一:相对来说上海是不错的,它足够丰富,也足够有序,同时包容度也很棒。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该尊重多样性。一座城市如果只有单一的一种美,它是没有灵魂的。
(全文完)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