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575|回复: 1

香港失敗的城市發展決策 — 引以為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8 13: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khuhu 于 2020-9-17 01:37 编辑

1.香港居留权

庄丰源案—确立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内地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只要在港出生就可以享受香港居民教育、医疗、房屋等福利。

1999年5月6日,行政长官董建华在立法会答问大会上说:「167万人十年之内全部来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社会显然很难承受因终审法院的裁决而带来的人口压力」,并谓「多年以来透过香港人的努力,我们已逐步将香港的生活质素提高,我们不可以让这些成果付诸流水」。

同日,ZF向立法会提交〈终审法院对居留权事宜的裁决:服务评估〉,指出香港未来10年因此需要兴建数目庞大的学校、公屋和医院等基建设施和负担福利开支,涉及额外7100亿港币财政预算(相等于ZF当时库房约4000亿储备近两倍之钜),并且每年需要330亿额外经常性开支运作。该文件仔细地描述了167万新移民为香港所带来的钜大冲击,由于他们多属低学历和低收入,所以极有可能会加重ZF负担、拖慢香港发展以知识型经济为本的转型和令香港的生活质素倒退。


2.三隧分流

早在1997年西隧通车后已开始讨论三隧分流,争议已拖拉近20年。「三隧分流」方案是透过调高部分车辆经红隧及东隧过海的隧道费,以及利用公帑补贴来降低及冻结西隧收费,希望将部分现时使用红隧及东隧的车辆分流到西隧。

ZF亦由2003年起,先后多次就此议题展开研究,不过没有任何结论,亦错失下关键决定的机会。有评论指ZF的三隧分流方案是「三流分隧」,或许更贴切的形容,这是一个三流、昏睡ZF议而不决的典型案例。


3.曾经的悲情城市—天水围

ZF因商业勺结,令距离中区及上环市区大约25公里的天水围没有足够发展配套下,容纳了大量基层新移民,造成大量社会问题。

2010年12月6日英文《南华早报》揭露:原来当时的香港ZF与上述的巍城有限公司签订「私人备忘录」,限制ZF不得在该区另行发展商业,以免妨碍其私人屋苑的商业收益。有人指出这项秘密协议是引发天水围种种问题的根源,ZF受协议约束,难以在天水围建设基本商业设施,以致区内经济无从发展,居民无法在区内谋生,而跨区工作又需负担高昂交通费用,为日后天水围的种种社区问题种下祸根,亦引致诸如失业、家暴等问题丛生。

历史﹕
天水围原本是元朗市西北部一大片鱼塘(基围),如南生围一样。二战后有村民在天水围东部的塘边架起木屋居住,建立以「天水围」为名的一条围村(今天晴邨一带)。天水围的土地二十世纪初由赵姓族人以「联德公司」的名义拥有,1979年,巍城有限公司取得了天水围的土地资产,并打算自行把天水围以新市镇的形式进行发展。而天水围村则迁往今湿地公园和丰乐围交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9 11: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水一詞源自甘肅天水,南宋遭到蒙元滅國且崖山之後,趙姓其中一支族人逃難遷徙至此,祠堂對聯寫著天水世家,故有天水圍命名。
天水圍的城市規劃,格局確實太小,當時是由Binnie(而后BV收購)幫助**作城市規劃建設。
個人覺得香港城市規劃做的最好的是由當時Maunsell(而后AECOM收購)負責規劃的沙田。
天水圍的交通網絡非常差勁(哈哈,這個不能讓我家老闆看到),可能當年的設計觀念和現時的要出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29 07:24 , Processed in 0.02918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