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石无言 承载一段城市历史
说到芜湖杂货同业公会旧址这一名称,其实只是这幢建筑的冰山一角,它最初的建造机构是在近代安徽经济史、商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芜湖商务总会。
1876年,随着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芜湖成为安徽第一个“约开口岸”。一方面安徽的区域商贸市场在客观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外国资本加紧了对安徽原料掠夺与工业品输入。在此大背景下,维护商民利益,大力发展商业,既可应对当时清政府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庞大军费开支带来的巨额财政缺口,又可发展民族工商业,从而救亡图存,芜湖商务总会由此应运而生。
芜湖商务总会筹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当时芜湖商界“十三行帮”商董共同筹建,次年(1906)七月,由安徽劝业道工商部批准成立。所谓的“十三行帮”,即广肇公所、潮州会馆、砻坊公所、米业公所、钱业公所、布业公所、杂货公所、木业公所、典当公所、药业公所、糟酱公所、茶业公所、烟业公所。商会的注册会员当时也只限“十三行帮”所属商户。到20世纪20年代末,芜湖总商会的基层组织发展至52个同业公会,10多个直属会员(如明远公司、益新公司、裕中纱厂、大昌火柴厂等工厂)。据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记载:“商务总会在西门外花津桥。光绪三十一年,由各帮商董公同组织,推举总协理,延请文牍坐办,并捐开办经费五千两。次年七月,奉部批准立案,颁给关防,正式成立……至民国七年凡正当殷实商铺入会,注册者达七百五十余家,澛港、方村、清水河各镇均有分会。”
芜湖商务总会创设伊始,就同时兼有了振兴地方实业的重任。据1910年11月22日《申报》第12版报道:“芜湖县为皖省唯一商埠,乃商务荟萃之区。近年来虽民智渐开,商务改良恐未能实习研究,终不足振兴实业,挽回利权,拟于芜湖商会内附设研究所,俾各商得以研究,以期进步。”这是芜湖商务总会适应当时的实业救国思潮,由纯商业会所向提振地方经济为己任的蜕变。
诞生于20世纪初的芜湖商务总会,历经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不同时期。近代时局多变,芜湖总商会的发展深受时局变化的影响,往往也只能因时而变,就连商会的名称也经历了多次变更。据许知为在《解放前的芜湖商会》一文记载:“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成立时,称‘芜湖商务总会’。1915年(民国四年)改称‘芜湖总商会’,仍为董事制,改设会长、副会长各一人。”1929年8月重新修订颁布了《商会法》和《商会法施行细则》。新《商会法》对商会的设立条件较之以前更加清晰,第二章设立第六条就明确规定:“商会之设立,须由该区域内五个以上工商同业公会发起之;无工商同业公会者,须由商业的法人,或商店五十家以上发起之。”根据这些规定,芜湖总商会在1929年1月完成了改组,改组后由吴兴周任 席。
另据民国二十年(1931)3月4日《申报》第10版报道:“芜湖总商会奉令改组为芜湖县商会,并限三月八日以前组织成立、商人团体改组指导员陶玉堂等、特于今日上午十时召集各业同业公会主席五十一人、举行联席会议、决定依法连署发起组织芜湖县商会,并推张牖青、王子勤等十一人为筹备员,积极进行。”该年3月19日,芜湖总商会正式改组为芜湖县商会。抗战期间,芜湖县商会基本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芜湖县商会恢复活动,并成为芜湖商贸经济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1949年后,商会解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