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01|回复: 5

黄浦江前身——东江(三泖)入海故道遗迹踏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5 08: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浦江前身名为东江。其在远古一直到明代初期的入海流向转变极大,从最初在海盐境内的澉浦入海,到汉代以后在平湖的乍浦、王盘山分流入海,再自唐末开始沿着现在的张泾河一线改道到金山卫小官浦出海;宋代以后改道向东走今南黄浦江再向东沿着闸港、航头、新场,到南汇老鹳嘴入海(故道即闸港);直到后来,1403年经明朝**治理,自闸港人工改道北上,汇合上海县城东侧的“上海浦”和南侧的“黄浦”两条历史河道,并快速冲刷变宽阔,到明代中叶取代了吴淞江原来作为太湖流域总入海口的地位。这其中,位于今朱平公路-五朱公路西侧的历史上称为“长泖”的故道河段,演变及遗迹尤为值得今人去搜访探寻。
     注:第一张为所标注的整个东江(古黄浦江)前后五次改道、流向大幅度摆动的地理示意图。
           中一张为自唐代后期到明成化年间曾经分流入海的东江下游分支--横浦(小官浦)在明代淤塞缩小以后,在金山卫城内流向的示意图--横浦在作为入海主道时,也有三百余米宽度;在张堰以南的横浦村等处,解放前曾有二三百米宽的古河道洼地痕迹,今已无存;
          后一张为至今保留完好,数千年没有变化的位于昆山周庄与吴江莘塔交界处的一处白蚬江(东江上游河段)河湾落日的美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5 08: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古籍资料,对于古黄浦江(东江)南流入杭州湾的走向,记载均明确;但实地踏勘目前仍然存在于地表的这条遗世独立的古河道,对于上海人来说,有一种对乡土流变的深远热爱在内。所以,我抽空去了金山、平湖、松江泖港一带,根据资料,踏勘了这古代大河残迹的湿地、荡田和萎缩后依然被后起的其他新河道在用的部分河段。
   “长泖”故道目前仍然作为通流大河在用的,仅有平湖泖口与金山区隔河为界的约1公里河段“上海塘”,是平湖、海盐通向上海的航运干流,宽度约80米,比过去长泖一般的150-300米宽度也已经大为缩减---且古代长泖是南流的,而这段“上海塘”是倒过来北流的---这与明代后期由于杭州湾北岸全线修筑海塘、堵塞河道出海口,金山北部浙江来水由此侵彻、改道,河网格局被自然力重组的过程密切相关——一大批河道“倒转流向”,由向南汇入长泖或横浦(小官浦)入海,改为北流入新形成的黄浦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5 08: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幸而古黄浦江长泖故道所在的松、金、平三县区结合部的地域依然是农业区为主,故而其河床残迹的流向依然可以清晰辨明;但如兴塔一段,由于工业园区的发展,还在九十年代后期依然十分清晰的古黄浦江南流故道带状洼地,现在渐次遭受到了时代发展的抹去。第一张图上,1999年卫星图显示兴塔段长泖故道带状洼地尚呈现清晰的连续态势,后2004年建造工业园区而被填没大半,抹去了古代这条大河的一段地表痕迹。随后的几张图上,我们以2023年的底图,标注了实地踏勘的北至松江区泖港镇曙光村与金山区朱泾镇交界处开始,经过朱平公路以西目前仍然作为省界的河段,南至平湖城区当湖和卫国河一带的古河道遗迹示意图。
      另附一张地方志摘录的对今拦路港、泖港一带古黄浦江三泖变迁的叙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5 08: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率军乘坐战船,就是从这条东江古河道南下入海,千帆竞发,一举突袭会稽郡,荡平勾践,迫使其“卧薪尝胆”。

    下面这些图片,都是不同地段的长泖(古黄浦江)河身残迹现状照片。自松江区泖港镇曙光村与金山区交界处向南(古代自这里以北的古东江是类似今淀山湖一样的湖沼,河道身形不明显,自此向南则为明晰的条状河身),一直到廊下镇廊华路一带与浙江省交汇处,再进入平湖东北部广陈镇一带农村,故道所经之处都是一路荡田、湿地;特别是到了朱吕公路出省检查站处,故道宽度维持了原始的140-250米不等、下凹河槽完整,湿地内荷花塘、沼泽生态系统一览无余。

    自北宋年间东江自泖港镇黄桥村横潦泾一段决口向东冲出闵行、南汇走向入海的新河道“瓜泾塘”之后,长泖的河身逐渐淤浅,但仍然伴随着横泖(山塘河)的发育,来沟通东侧新入海的流路——横浦(今张泾河与旧港河一线),因此仍然有部分河水南流入杭州湾(东流南汇与南流金山并存),故而长泖水面仍然保存;而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张泾河南流金山卫的一段——小官浦(也叫横浦,入海段叫小官浦或青龙港),被筑海塘(海堤)彻底拦断,则长泖故道南流入海已经无路(此时东流南汇的流路也已经在闸港被人工改道向北,通向上海城区),就此逐渐沦为平原上的“定水”(即非水流径流经过的、静止如带状长条湖泊一般的水柜),直到清代嘉庆年间长泖的古河身已彻底不再径流过水,河槽淤塞而与河网分离,变为低洼湿地、草滩、荷花池,当地群众多称作“野鸭滩”,部分河段残迹内留下斜塘港、泖潮沟、小泖河等排水河。长泖的泖口村一段,被新形成的“上海塘”河道侵彻倒流利用;平湖境内现状广陈塘、林家埭以北的带状洼地,即吴家浜等河道,也是早期长泖南流遗下的残痕。

    黄浦江及其前身的这条大河故道的历史地位值得挖掘梳理——这是上海超大都市繁荣的根本缘起,但却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水系反转大挪移,地理格局和经济中心的分布也在历史长河的时空中一变再变。古黄浦江南流故道奇迹般幸存至今,给后人所留下的深深的映衬历史古籍记载的地表痕迹价值,值得引发所有真正热爱上海历史和地方文化的人们的注意力。朋友们,沧海桑田变幻无穷,趁着春意,作一番探索,去古黄浦江“长泖”故道走走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9: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  上海浦是浦江(历史上还是支流)之前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曼哈顿zQ 发表于 2025-5-1 09:08
也就是说  上海浦是浦江(历史上还是支流)之前的名字?

上海浦是这座城市名字的起源,原先宽度20-30米,是一条南北向的小河道,其北段目前残存着原始形态——就是现在的虹口港,最北面到现在的哈尔滨路桥(第一人民医院后侧)——古代地名叫分水庙——也就是说,自哈尔滨路以北就是吴淞江故道入海口的河面,上海浦到此为止注入了吴淞江故道;而上海浦中段、南段的走向,则是向南穿过目前的黄浦江江面,偏向浦东一侧江岸,沿着现在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海关大楼-正大广场-香格里拉大酒店-震旦国际大厦,斜向再出目前的黄浦江岸线,到今复兴东路当面(原杨家渡)回到今天黄浦江的中心泓道,一直到今天南码头渡口一带为止,与浦东岸上原有的老河道——海塘浜(今天塘南路一线,略向东北走向偏向,最东段就是今天的锦绣东路)衔接。上海浦在陆家嘴-外滩一段的走向与今天黄浦江的“嘴角”偏转(原本现状转角是逐渐发展而成)发生错位,始于1763年黄浦江两岸为防汛筑堤改变了流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5-3 11:52 , Processed in 0.03303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