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4-25 08: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率军乘坐战船,就是从这条东江古河道南下入海,千帆竞发,一举突袭会稽郡,荡平勾践,迫使其“卧薪尝胆”。
下面这些图片,都是不同地段的长泖(古黄浦江)河身残迹现状照片。自松江区泖港镇曙光村与金山区交界处向南(古代自这里以北的古东江是类似今淀山湖一样的湖沼,河道身形不明显,自此向南则为明晰的条状河身),一直到廊下镇廊华路一带与浙江省交汇处,再进入平湖东北部广陈镇一带农村,故道所经之处都是一路荡田、湿地;特别是到了朱吕公路出省检查站处,故道宽度维持了原始的140-250米不等、下凹河槽完整,湿地内荷花塘、沼泽生态系统一览无余。
自北宋年间东江自泖港镇黄桥村横潦泾一段决口向东冲出闵行、南汇走向入海的新河道“瓜泾塘”之后,长泖的河身逐渐淤浅,但仍然伴随着横泖(山塘河)的发育,来沟通东侧新入海的流路——横浦(今张泾河与旧港河一线),因此仍然有部分河水南流入杭州湾(东流南汇与南流金山并存),故而长泖水面仍然保存;而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张泾河南流金山卫的一段——小官浦(也叫横浦,入海段叫小官浦或青龙港),被筑海塘(海堤)彻底拦断,则长泖故道南流入海已经无路(此时东流南汇的流路也已经在闸港被人工改道向北,通向上海城区),就此逐渐沦为平原上的“定水”(即非水流径流经过的、静止如带状长条湖泊一般的水柜),直到清代嘉庆年间长泖的古河身已彻底不再径流过水,河槽淤塞而与河网分离,变为低洼湿地、草滩、荷花池,当地群众多称作“野鸭滩”,部分河段残迹内留下斜塘港、泖潮沟、小泖河等排水河。长泖的泖口村一段,被新形成的“上海塘”河道侵彻倒流利用;平湖境内现状广陈塘、林家埭以北的带状洼地,即吴家浜等河道,也是早期长泖南流遗下的残痕。
黄浦江及其前身的这条大河故道的历史地位值得挖掘梳理——这是上海超大都市繁荣的根本缘起,但却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水系反转大挪移,地理格局和经济中心的分布也在历史长河的时空中一变再变。古黄浦江南流故道奇迹般幸存至今,给后人所留下的深深的映衬历史古籍记载的地表痕迹价值,值得引发所有真正热爱上海历史和地方文化的人们的注意力。朋友们,沧海桑田变幻无穷,趁着春意,作一番探索,去古黄浦江“长泖”故道走走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