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1 20: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俺仔 于 2012-5-21 20:25 编辑
五、治水中江多方略
北宋建立以后,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混战的局面,经济开始恢复,商贸繁荣。北宋元祐年间(1086 - 1094),因商人从宣歙贩运竹木,东入江浙在五堰受阻,乃废五堰。废去五堰之后,由于胥溪运河通畅,固城、石臼、丹阳诸湖水位下降、面积缩小、滩地出露,促进了围湖垦殖的大规模开展。但是,地处胥溪运河下游的苏州、常州、湖州却洪涝威胁加剧。因此引起了对胥溪运河上五堰兴废的激烈争议。围绕胥溪运河上五堰的兴废,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是以北宋单锷为代表的认为胥溪运河是导致太湖地区发生水灾的原因所在,因为毁了湖西胥溪运河上的五堰,使青弋江、水阳江流域的水东注太湖;主张修复五堰阻上源,以减少太湖的来水。单锷(1031 – 1110年)字季隐,江苏宜兴人。北宋嘉祐五年(1060)中进士。得第以后不举官,独留心研究太湖水利。经过近三十年的调查研究,于元祐三年(1088)写成《吴中水利书》,论述他对太湖洪涝的治理主张。元祐四年(1089)苏轼知杭州,曾与单氏研讨浙西水利,对《吴中水利书》颇为赞赏,并具疏代奏于朝。单锷的治水主张虽不果行,但流传后世,颇有影响。他处理洪涝问题的某些见解,对于当前太湖水利的规划治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单锷著《吴中水利书》称,如果于胥溪运河恢复五堰,截堵西水东注,可以减少太湖西来之水十之六七。
一是以明代归有光为代表,认为太湖地区之所以发生水灾,在于古代太湖通海河道的淤塞,排水不畅,而非根源于胥溪运河,因而主张疏通。归有光(1506 – 1571 )宇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以上二说各有一定的理由,但又皆有所偏。中江流域的实际情况是胥溪运河位于茅山山脉的南段,西连固城、石臼、丹阳诸湖,地面高程在40 -50米左右,而东部的太湖流域地势低平,太湖下游的地面高程一般在2 -6米之间,二地高差悬殊,俗称固城湖“湖底与苏州焦楼顶相平”;丹阳湖以西沿江一带岗阜起伏,地势又略渐高起。所以胥溪运河与固城诸湖水的自然流势即由荆溪东入太湖,只有一小部分西流入长江。在唐代胥溪运河筑五堰以前,太湖流域虽发生水灾,但是从未较胥溪运河废五堰以后严重。这一事实说明,导致太湖流域发生水灾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胥溪运河的通塞,而应该与太湖流域自身的地理条件的变迁有关。太湖地质上属凹陷沉降带,低于四周。隋唐以前太湖有吴凇江、娄江、东江分流入海,尚无水患之忧。随着沿海地带潮流泥沙的不断堆积,海岸线的位置迅速外展,人类与海争地而加修海塘以作防护,导致沿海与西面太湖的高差增大,原本宣泄太湖水的吴凇江、娄江、东江反而变成海水倒灌的通道。北宋以后,娄江、东江相继堙塞,排水不畅,于是水灾日益严重。水网系统的破坏,太湖下游排水受阻,再加上五堰废圮,胥溪河来水的增加,以致太湖流域连年泛滥成灾。
当然,胥溪河来水对太湖地区水灾的发生是有影响的。胥溪河毕竟是太湖最大的水源之一,由于其地居高,每当汛期,长江与固城、石臼、丹阳诸湖泛滥,如无五堰或东坝阻隔,涛涛洪水,势必由胥溪河一泻而东,直接造成对太湖地区的严重威胁,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丹阳湖区的围垦。据《太平府志》记载:“自有胥溪,三湖东归震泽(太湖),民始得平土,稍稍垦湖为业,宋时烟火最盛”。值得注意的是在运河的初期和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胥溪河上并没有筑堰,但太湖流域也未因开运河而发生过大的水灾。后来五堰废去后,从此“宣、歙、金陵、九阳江(水阳江)之水,或遇五、六月山洪暴涨,则皆入宣溪之荆溪”。可见,五堰的废去,既是东部太湖地区多水灾的开始,也是西部丹阳湖区大规模围垦的开始,从而使东、西湖区在水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明正统六年(1141)、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胥溪河两次决坝,均给太湖地区带来了特大的水灾。正因为这样,在胥溪河五堰或东坝存在的时期,太湖来水减少,太湖地区圩田日益得到发展。然而这样一来,胥溪河以西地区,由于排水受阻,水灾增加。明代随着东坝的修筑和不断加固,固城、石臼、丹阳诸湖沉没圩田竟达10余万顷,废圩80所,原来分布在芜湖的著名万春圩也于明正统年间(1436 – 1449)被浸为湖。
由于胥溪河开通以后,无法同时满足本身的航运和下游太湖流域防洪及上游古丹阳湖垦区排涝的不同需要,使其命运多舛。历朝历代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利益侧重,对胥溪河采取或堵、或闸、或堰的治河方略,几经反复,始终调节不好航运、防洪及排涝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于明代筑坝堵水,从此胥溪河断流,青弋、水阳两江之水不再东流,不过此时的中江上的航运并未完全阻断,船只至此翻坝过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