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wxdwxd

[龙城轶事] 锦绣太原城 · 太原记忆——大信息量感受龙城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7: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1-29 17:50 编辑

各攻城部队登上城头后,立即下城向市内纵深发展,有些突破口的城墙内壁依然没有炸塌,云梯一时之间又运不上来,战士们纵身从近十米高的突破口上跳下,向城内冲去。阎军在太原城内也修建有大量碉堡和防御工事,部署了巷战部队,但解放军突击部队同敌人不纠缠,不恋战,猛打猛插,直奔绥靖公署,遇有顽强抵抗,即破院开路,绕到敌人后面。63军突击部队在进攻途中,俘获三辆坦克,立即插上红旗调转车头向绥靖公署进军。

  8点50分,东路62军突击部队攻占鼓楼,用一条红色被面代替胜利的红旗插到了这个太原城内的最高点上。9点15分,62军的另一支突击部队冲入阎锡山的统治核心绥靖公署,与负隅顽抗的侍卫部队展开激战。

  与此同时,城内的阎军陷入一片恐慌和混乱之中,阎锡山的特工人员在精营西街的特种警宪指挥部等处集体自杀,梁化之与阎慧卿在绥靖公署钟楼地下避弹室内服毒自杀。绥靖公署地下室内,聚集着阎军主要军政人员和他们的家属,电力供应已经中断,仅凭几支忽明忽暗的蜡烛照明,地下室里所有人员的命运也就如同这风中之烛,随时将融入一片黑暗。

  听着越来越近的枪炮声,在极度绝望之中,终于有人在黑暗中大声倡议投降,众高干见王靖国对此话毫无反应,便以为默许,开始商量投降,起草了洽降信,抄写四份后派人送出,其中两人负伤被迫退回,另外两人杳无音信,于是又有人提议把孟际丰的白褥单扯开当做白旗悬挂出去,孟际丰推辞说:“副官处有的是,到副官处去领吧。”两个多月后,当阎军战俘在公安厅三科拘押时,杨贞吉的部下齐天授就此事询问孟际丰,孟际丰回答说:“那是随便答应的事?!将来历史记载,说太原投降时挂的白旗,是我孟某的褥单,这会遗臭万年,我孟某不干。”

  就在这个时候,侍卫队长刘有泰派遣下属军官进入地下室,跪倒在王靖国面前恳求说:“顶不住了,该做决定的时候了。”王靖国立即起身说:“走,我出去。”孙楚阻止他说:“完了,你出去顶什么事。”正迟疑间,两名解放军战士已经攻到地下室入口处,向里面喊话,要他们出来缴械投降,地下室内慌作一团,隐隐传来一些家属们的哭泣声。这时,解放军战士向地下室里扔下一颗手榴弹,地下室里的几支蜡烛全部被震灭。阎军派遣军官走出地下室接洽投降,随后,赵世铃打着白旗,全体人员排队走出,集中在绥靖公署院中。阎锡山政权的军政首脑投降后,侍卫队的残部仍在绥靖公署的梅山上抵抗,解放军从俘虏中找出侍卫队长刘有泰,让他向梅山喊话,侍卫队士兵们不仅不听,反而向他射击,解放军调来山炮,将他们全部消灭。

  至此,从清晨五点半到上午十点,经过四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太原宣告解放,盘踞山西达38年之久的阎锡山政权从此灭亡。

  太原解放六天之后,大同守军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山西全境宣告解放。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发起,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六个余月,共计歼灭敌军135000余人,其中俘虏77000余名,包括师级以上军官40余人。解放军为攻取这座坚固设防的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共计伤亡45000余人,远远超过了同期在千里战线上突破长江天堑的渡江战役。太原战役,成为国共内战期间,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1950年3月25日,山西省政府在太原海子边人民公园,为牺牲在解放山西和太原战场上的烈士树立纪念碑并塑像纪念。徐向前在纪念碑东侧题词:“浩壮高恒吕,泽惠过汾漳”。1989年,太原解放纪念馆在牛驼寨正式开放,徐向前元帅的铜像也同时落成。历史将永远铭记这场国共内战中的持续了六个多月近百万人被无情卷入的残酷战役,这片热土将永远铭记发生在那场战役中每一个荡气回肠令后人感动的故事,愿所有在这场战役中殉难的将士和百姓从此安息,愿和平的阳光从此永远普照历经沧桑与苦难的龙城太原。

  太原战役离我们远去已经半个多世纪,七十年代末还残留在东山上的废毁碉堡在进入新世纪时大多已经荡然无存,改革开放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恐怕没有几个人了解发生他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那场战役,中小学里组织到牛驼寨的参观祭奠更象是一场春游。由于条件的限制,本人在编写这段历史时,也完全是从故纸堆中寻找史料和线索,文中涉及的细节及当事人的言论,主要出自《山西文史资料》和《太原文史资料》。遗憾的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回忆中的遗漏和错误,这些资料中出现了许多自相矛盾和模糊不清的记载,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这些史料进行了取舍,出现错误在所难免,相信读者在阅读时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本节主要参考资料:
《华北最后一战》,《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1989
《太原解放接管纪实》,中国文联出版社,谷峰编著,1999
《山西文史资料》,第36辑
《太原文史资料》,第12、13辑
《太原日报》1999年纪念太原解放系列纪念文章

  ……有人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写作也许也是吧,我想。尽管如此,我仍然自信:在目前为此,所有有关太原历史的著作中,《沧桑阅尽话太原》,是最值得一读的……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作者后记 ( 全文完 )

 
  附录:本章背景资料

  初期作战示意图;外围作战示意图;总攻作战示意图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杨成武:会攻太原;杨得志:横戈马上





突击冲锋





奋勇登城





后继部队增援





解放军经钟楼街向绥靖公署挺进





解放军攻占柳巷





解放军攻入绥靖公署





解放军入城式






外围作战示意图


 




总攻作战示意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7: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1-29 17:57 编辑

古墓丽影乍现千年晋阳风采


  ——从北齐墓葬的考古发现看晋阳文化



  在幽暗的穹窿中透进一线亮光,不知道里面究竟有多大的空间,光线所至却是一幅幅令人惊异、色彩斑斓的景象。一个个生动如初的影像,一张张平和雍容的面庞,仿佛时空交错,使人一下子回到了另一个遥远又尘封的现实中。
  这是约1500年前,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别都晋阳,一个显赫的大将军下葬于城东山岗上的墓穴。约1500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成为一片茂密的果园,当一位兼具文物和法律意识的村民看到有人不时隐现于远处巨大的土丘时,才意识到眼前这座司空见惯的黄土堆的不同寻常。村民们最终确认并赶走了盗墓者,及时报告了太原市的文物部门。考古专家经过严格小心的开方去土,使墓道一点点显现出来,2002年10月底,他们终于打开墓室的石门,随葬品已残损破碎、所剩无几,但在墓穴的环形四壁,发现了这盗不走的却承载着晋阳辉煌的千年丽影。
  那是一群丝带飘逸的侍女,捧着梳妆盒、披风,顾盼有意,体态婀娜。车前御手正竭力控制套架着华丽篷车的公牛。远处,贵妇人徐徐走来,一脸的从容和矜持……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葬壁画局部,图为迎送墓主的仪仗队列图


  墓志铭说,这位将军、也即那位贵妇人的丈夫名叫徐显秀。检索史籍证实,他是南北朝时北齐河清年间的太尉和武安王,公元571年,在戎马一生也享尽富贵之后,死在晋阳城内的府第中。墓道和墓室近400平方米的壁画就表现了这位将军显达一生的尊严和潇洒。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葬壁画局部,图为墓主人徐显秀夫妇


  无独有偶,也在太原这个叫王家峰的地方,考古人员2000年 7月发现了另一处古墓。墓主人依然是一位东魏、北齐时代的将军,名叫狄湛。有趣的是,距王家峰村狄湛墓仅仅三公里的太原市内,就是稍后名声日盛的太原名门狄氏的故里——狄村。这显然决非偶然。专家通过对墓志和史籍研究,确认这座墓的主人狄湛,乃是盛唐名相狄仁杰的高祖。并由此进一步辨清了狄氏族系与中华民族史上一支东进羌人的亲缘。
  同一地点竟然发现了原本并不相干的如此多个重要的历史情节!但远不止这些:
  1999年在太原市汾河西岸发现了北齐骠骑大将军贺拔昌的墓室,他的父亲是北齐时显赫一时的并州刺史、安定王贺拔仁;1984年在太原市城南发现了北齐泾州刺史、北尉少卿库狄业的摹穴;1979年在太原晋祠发现北齐东安王娄睿的墓葬,史书记载,娄氏家族是当时除皇族外最为显赫的家族。他墓中发现的壁画,出土的瓷器、陶俑都极为精美,代表了北朝时期美术和工艺的最高成就。同时,还有一批北齐时期王侯将相的墓葬,在这一地区不断地被发现,而且,在太原周边的寿阳、太谷、榆次、祁县也不时有北齐高官的墓葬出土。




太原王郭村北齐娄睿墓壁画,《胡角横吹图》





太原王郭村北齐娄睿墓壁画,《出行图》


  在太原乃至太原地区发现了这么多、这么集中的北齐王侯将相的陵墓,这对于中国历史上并不引入注目的北齐时代、对于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太原(晋阳城)在城市文明发展中的承前和启后、对于晋阳和晋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一般认为,两汉和隋唐是中国封建历史最博大辉煌的阶段,是中华汉文化最集中最典型最深刻的体现,却往往忽略在这两个伟大的历史时期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文化的过渡和变化时期,或者说存在一个成长和丰富的历程。东汉以后,经过三国的分裂和动乱,汉民族的中央集权文化统治严重削弱了,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对抗和交融中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渐渐成长起来。西晋短暂的统一过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大分裂之中,仅黄河以北就同时建立了十多个大大小小完全和不完全的少数民族国家,他们保有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更多却是吸取了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文明,并且还在不停止的汉化过程中。到了南北朝时,占据半壁江山,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的这种变化和倾向更加明显。
  山西文明久远。地理上,晋北与蒙古大漠接在一起,晋南与中原连成一片,是中华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晋阳则位于山西中部,是连接中原和塞外的交接点,历来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物质和文化的交融之地,被双方都视为边塞重镇。然而,崛起于大漠的北魏拓跋氏政权迁都洛阳,并于南方萧齐政权形成对峙后,晋阳一转而成为北魏战略后方的大都会。东魏权臣高欢雄才大略,定都在南部战略前沿的邺城,却选择晋阳为别都,实际操控北魏政权,进而控制整个北半个中国。其子高洋,索性篡夺北魏政权,建立北齐,依然延续高欢的策略。这样,晋阳在后方和平环境里持续发展了100余年。这一段时间使晋阳在经济文化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在矛盾复杂、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的南北朝时期,晋阳反而保持一个稳定发展的局面,并因此而逐步成为整个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历史时期的蓬勃发展,也为隋唐五代乃至北宋的晋阳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从秦汉文化到唐宋文化是不完全相同的,其间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分裂和动荡,反而导致了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北方西方游牧民族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并有机地融入到汉主流文化之中去,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由于地理、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晋阳和晋阳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一大融合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渠传福研究员说,古晋阳的建城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晋阳逐步成为两种文明、多个民族大融合的枢纽和中心。晋阳文化秉承了自先秦孔子以来的汉族文化,是汉农业文明向北方辐射的最前沿;同时她包容吸取了北方西方各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也是北方草原民族向中原渗透的最前沿。晋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的发展趋势的代表,无疑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并直接导致后世(唐宋)在文化等方面达到空前繁荣。如果说有晋阳文化的概念和晋阳文化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此。
  太原北齐墓大量的考古发现,从一个侧面昭示出晋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历史价值、历史意义,晋阳当时处在两种文化、多个民族不断碰撞交融的最前沿,她的存在和兴衰具有独到的价值。晋阳、晋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重要角色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多多关注,而这还有待于国内乃至世界有兴趣于此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研究。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葬发掘现场


摘自2002年12月20日《太原日报》,作者:王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9 17: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大太原!!!!顶大太原顶大太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3 15:44 , Processed in 0.03340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