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025|回复: 1

[烟雨江南] 搜民谣芜湖老人编辑成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2 04: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搜集民谣三十余载

芜湖老人编辑成书


“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昨天已过去,不必再懊恼;明天尚未来,无需先烦恼;今天正在过,好好用心脑。”这是芜湖老人秦宗林的座右铭,亦是他所出之书的封面寄语。不遗余力搜集民谣三十余载,2014年的春天,由他主编的一本民谣精选书籍终于出版,他说,自己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而在这背后,则凝结了其多年来在民谣上倾入的热爱与心血。


三十余载


搜集两万首民谣


民谣,泛指民间流传的歌谣。但在67岁的秦宗林眼里,民谣的魅力还远远不止于此,他认为,民谣具有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就像他在书的封底所描述的那样,民谣还是“当代社会活的化石、民心民生的第一载体、补差时政的苦口良药、幸福人生的良师益友”。


因为对民谣的喜爱,秦宗林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在四处搜集民谣。“我年轻时在企业做党政工作,接触到民谣后,觉得很有趣,此后开始关注搜集。”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秦宗林乐此不疲地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民谣,只要与民谣有关,秦宗林坚决不放过。“我在外面如果听到别人说了民谣,肯定会追着别人记下来。”秦宗林说,其实说通俗点,民谣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顺口溜”,由大家之口说出来妙趣横生。


三十年间,秦宗林不仅剪辑报纸书刊上的民谣,还将民谣的出处、名称、发表时间等信息一一制成资料卡,前后共搜集了两万余首民谣。1998年,他觉得手中民谣数量庞杂,顿生了整理出书的念头,随之开始反复翻阅、修改、科学分类,将其中精选的一千三百余首民谣编成电子书稿,在这个春天变成了墨香阵阵的厚厚书籍。从搜集民谣到出版成书,三十余载的时光,秦宗林说“愿望达成”。


儿子婚礼


他以民谣寄语祝福


因为对民谣的喜爱,秦宗林亦偏爱在生活中运用民谣。他说,平常和别人在一起时,以及年轻开会时,他经常喜欢用民谣发言总结。“说的话不多,但是常常能让别人心领神会,会心一笑。”在他的书中,其也对民谣的特色进行了总结研究,在分析当代民谣的语言特色时,秦宗林认为,当代民谣的特色主要反应出“杂言纷呈、简洁通俗、幽默辛辣、讲究节奏和押韵、流传中的变动”等几大特点。而在他的书中,秦宗林特地将民谣进行了按篇分类,他说,民谣来自于民间,内容比较宽泛,为此他进行了分类整理,目的在于让自己编辑的这本民谣集“能向世人传递正能量”。


去年春天,秦宗林的儿子在芜湖大办婚宴,在儿子的婚礼上,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不仅将藏书赠给儿子当做结婚礼物,更是当众在婚礼上发言,以一首民谣传递出一位老父亲对儿子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把信心留给自己,把孝心献给长辈,把关心献给群众,把爱心献给社会。别到节日才想起家,别到母亲节才想起妈,别到有求时才想起友,亲情友情要常表达……”秦宗林对儿子的寄语,在婚礼上赢得了全场来宾的热烈掌声。


专家:民谣具有“美刺”功能


对于民谣,在芜湖人的印象里并不算陌生,一些人甚至是听着民谣长大的。对此,记者也联系到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文艺民俗学研究的副教授刘颖。刘颖告诉记者,民谣起源于先秦时期,自古以来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说法,从中也能看出,民谣就是用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情感的。从古代传统社会发展到今天,民谣都具有“美刺”功能,一方面是赞美,另一方面是讽刺,内容涉及政治、生活、爱情、礼俗等各方面。发展到当代社会,大家通常说民谣为顺口溜,已从早前的口头传播发展到了包括手机传播在内的多种文字传播方式。


“民谣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一种口头文学。” 刘颖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2 1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我最爱的月亮粑粑在不在,满满的都是回忆啊!月亮月亮粑粑,照见他嘎嗲嗲。嗲嗲出来买菜,里哈蹲个老太。老太出来烧香,里哈蹲个秋娘。秋娘出来梳头,里哈蹲个小牛。小牛出来喝水,里哈蹲个小鬼。小鬼出来点灯,烧了眉毛眼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3 13:52 , Processed in 0.08914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