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大街,记述了一代又一代保定人的光荣与梦想,越来越成为保定往昔的象征和代名词。随着时光的流逝,西大街的古风古貌渐渐成为回忆。西大街条石铺筑了整条街道,随处可以见到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大部分是2层的小楼,也有3层的。每栋小楼都各有特色,从窗户、墙花等各不相同,当时是保定府最为繁华的街道,商铺林立。东、西大街全长1750米,东西各半,平均宽五至六米,是古城区东西方向的横轴线。
林立的店铺或单层或双层,或单间或多间,参差错落排列在狭长的街道上,中西合璧的店面和传统商业建筑结合,犹如一条展示建筑艺术的长长画廊。街上著名的文化商贾老字号近百家,形制各具特色的商业牌匾多为各派书法名家题写。除了使用名人题字,展示书法艺术之外,很多牌匾下的招幌也颇具创意,画龙点睛地起到了商业宣传作用,其经营之道通过牌匾文化再现出来。
公元1227年张柔重建保州土城,在今西门外设置交通要站一一金台驿,在今西大街北侧建立帅府,在东大街南侧竖起巍峨壮观的大慈阁,在西大街以北修建了占地近百亩的城隍庙。明代万隆年间保定知府查志隆在一篇纪事中写道:诸路皆借径入西门,商贾肩踵相摩,车辙马蹄,日夜不绝。当时东、西大街交通之发达,商业之繁华可见一斑。
林立于西大街的店铺,涵盖各行各业,五花八门。其间,不乏名流盈门、厨艺精湛的饮食名店,著名的槐茂酱园、稻香村都在这条街上。很多老字号创造的名吃和留下的典故,其影响力延续至今仍未消逝。
西大街商业的繁荣是据说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平汉铁路的通车和大批学堂的建立,使保定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大大增加。作为从火车站进入城内的唯一通道,西大街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渐渐地店铺林立,商业活动迅速发展起来。1918年,袁世凯政府任命曹锟为直隶督军,在保定设直隶督军署,保定成为直系军阀大本营。大批军阀、政客频繁往来于保定。
西大街的旅馆、饭店、银号、钱庄、绸缎店、服装店、茶了叶店、药店、钟表店、首饰店、书店等竞相开张,各种消费性商店应有尽有,远近驰名的老字号更是比比皆是。有保定最早的综合商场“天华市场”,有三百年历史的“槐茂酱园”,有百年老字号“万宝堂”,有糕点名店“稻香村”,有肉香味美的“六味斋”,有膳食业四大名园“宴乐园”,有全国连锁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有直隶总督方观承题匾的“德昌茶叶店”,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题匾的“直隶书局”等。还有永裕恒绸缎庄、乐仁堂药店、群玉山房、晓钟书局、德润澡堂、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河北银行、本利源银号等等。
据考证西大街百年以上的老字号有76家之多。西大街建筑:清代初及以前建筑现有2个;民国期间建筑9个;49-80年代建筑11个;80年代以后建筑45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裕华路的开通,以西大街为商业中心的传统格局开始有所改变。此外,保定西郊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兴起,加速了西大街商业中心地位的动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西大街逐渐由商业中心变成了普通的街道,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对于老保定们来说,当年的西大街,尤其是其林立的老字号仍留存在他们的记忆中,尽管其中很多已随岁月消逝。
http://hebei.ifeng.com/zt/baodin ... /21/1880803_0.shtml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