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期刊规划武汉蓝图 今天都实现了吗?
2016-09-22 17:36:44 来源: 荆楚网(武汉)
一本92年前上海出版的著名期刊《东方杂志》现身武汉。记者 石倩 摄
《东方杂志》大篇幅刊发的《武汉三镇之现在及其将来》展现了百年前的武汉风貌。记者 石倩 摄
《东方杂志》大篇幅刊发的《武汉三镇之现在及其将来》展现了百年前的武汉风貌。记者 石倩 摄
荆楚网消息(记者石倩)近日正式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上海 、武汉 、重庆列为超大城市,这充分证明了武汉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位置。那么百年前,武汉在国内地位及发展前途又是怎么样的呢?9月22日,一本92年前上海出版的著名期刊《东方杂志》现身武汉,该杂志大篇幅刊发的《武汉三镇之现在及其将来》展现了百年前的武汉风貌。
该杂志由武汉收藏家姜小平珍藏多年。当日,姜小平向荆楚网记者展示了这份藏品。这期《东方杂志》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月十日,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发行,编辑者为钱智修。该期杂志第62至86页,用整整25个页面,刊发了2万5千字的长篇文章《武汉三镇之现在及其将来》。
记者看到,本文作者为周以让,该文采用文字、图片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用总论、地理、过去之略史、三镇之交通、三镇之商业、三镇之工业、社会状况、三镇之气候、武汉三镇之将来、结论等十个章节,详细阐述了当时武汉的历史、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原文中开篇就强调:“武汉居全国中心,内地交通之总汇,为九省通衢者,是全国工业最适宜之中心,全国中部最大经济中心。”可见民国初期时,武汉在全国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中,作者周以让提出了几点对武汉这座城市的认识:首先,武汉是九省通衢仅指水道而言;其次,汉口为长江干、支流水网的中点;第三,上海和汉口两大商埠遥相辉映;第四,武汉以四面八达之地,处原料产区之中;第五,三镇的外国工厂,远不若本国之多而发达。
周以让指出,(汉口)昔为四大镇之首,今为五大埠之一,国内贸易,既有其久长之历史,国外贸易,又有出超之特色,故以商业论武汉,武汉实为全国中部最大经济中心,内地贸易之大埠也。盖长江者,我国大动脉也,上海、汉口,均发达于此江旁。一居江口,为全国对外贸易之总汇,握沿海航路之中点;一居腹心,为全国内地贸易之枢纽,握长江航路之中点。东西两大埠,遥相辉映焉。
关于对武汉城市发展的蓝图,周以让提出几点设想,包括武汉的发展应以交通为先;疏浚长江水道实不容缓;武汉为民用航空之中心,货运量将超过公路运输;应该建铁桥,挖隧道,连接三镇交通等。目前,周以让先生对城市发展的设想,武汉都已基本实现,长江大桥和长江隧道等都早已建成通车了。
相关专家指出,此文是研究民国早期学者对当时武汉的历史、及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文献史料,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许多观点在今天武汉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方面,仍具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
《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3月,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刊物,它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历经清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它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梁启超、蔡元培、严复、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它忠实地记录了我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研究民国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
关于《东方杂志》
《东方杂志》创办于清末(1904年3月)时,终于1948年12月,共四十四卷819号(期)。发文22442篇、图画12000多幅、广告14000多则等,历时近46年。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创刊号发刊词)为宗旨,是影响最大的百科全景式老期刊,是中国杂志中“最努力者”,也是“创刊最早而又养积最久之刊物”(王云五)。有“百年老刊”、“刊中寿星”、“民国十大善本之一”、“藏界不倒翁”、“传世文章最富”、“澎湃学门,大匠如云”、“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传世名作”、“盖代名刊”、“知识巨擘”等盛誉,影响较大。可谓春蕾独卉,一帜永红。
1904年3月,《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为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初为月刊,后改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它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梁启超、蔡元培、严复、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杜亚泉、胡愈之等出任过其主编。于1999年复刊,复刊后的《东方杂志》改名为《今日东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5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