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武汉青山的 于 2017-8-10 12:20 编辑
人民日报:武汉剑指“新衙门作风”
2017-08-10 武汉发布
据《人民日报》2017年08月10日23版消息:
报警追查失窃的电动车,武汉市民徐红霞的心情像坐了“过山车”。
今年初,她在一家理发店理发,电动车被盗,立即到派出所报案。民警到现场查看视频监控,获取嫌疑人体貌特征,了解到嫌疑人可能藏身之处。
“请尽快抓捕。”次日,徐红霞再次到派出所催促,结果却让她很无语,“没想到接待人员说,警察都出警了,没有车子,也没有人了。”
徐红霞的失落,不少人感同身受。随着作风建设螺丝越拧越紧,机关作风有了明显好转,“门难进、脸难看”现象明显少了,“吃拿卡要”明显少了,但“只微笑不办事”“不贪不占也不干”的问题多了。
2016年,武汉市民意调查显示,对所接触的党员干部,认为存在消极怠工、“为官不为”现象的受访者比例,较上年上升7个百分点。同年,全市发现并处理不作为等庸懒散问题人数,也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武汉召开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大会,这是新一届市委召开的第一个大会。会上,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痛批一些干部存在服务不到位、进取不积极、工作不落实、担当不主动等问题,斥之为“新衙门作风”。
徐红霞没想到,自己的小案子随即“风云突变”:她报案后碰“软钉子”的遭遇被电视曝光了,不久嫌疑人被抓到,时任派出所所长被免职,全市“万名警察进社区聚力破小案”专项行动开始了。
徐红霞更没想到,整治“新衙门作风”,武汉动真碰硬,揭短亮丑……
祛“冷漠症”——“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绝不能视而不见、久拖不决”
花了20多天,跑了20多趟,才办完所有材料。说起申请居家养老护理补贴的经历,家住武汉洪山区南湖社区的75岁老人黄菊兰直言“跑断腿”。
最折腾人的,是一纸“独居证明”。到社区却遭拒绝,不得已找熟人才开出,不料因少写“系独居”三字,还得重开……
不把群众放在心上,不把作风顽疾当回事,一些干部的“冷漠症”寒了群众的心。整治“新衙门作风”,首当其冲是治“冷漠症”。武汉态度坚决: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绝不能视而不见、久拖不决!
不作为就曝光
黄菊兰老人遭遇的烦心事,是7月17日曝光的,就在武汉电视问政现场。
电视问政,武汉是先行者,至今已开展8年,早已成为治庸风暴中的“重头戏”。
场景一如既往:一排各区各部门的头头脑脑们当考生,市民、主持人当考官,现场抛出曝光问题的短片,火药味十足的“辣言辣语”把这些一把手们问得“如坐针毡”“下不了台”。
这是问政现场直播的一幕——
先是短片回放:江岸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里挤满办理交易过户的市民,而旁边的一家副食店,写明代办交易过户手续。店主声称,交1000元钱就可以马上过户,“我做12年,专门做这一项业务……你不管那么多,谈多了就不好,懂了没?”
在现场,有政协委员提问:有句网络热词叫“你懂的”,刚刚看了短片,我似懂非懂,请问一下王书记你懂了吗?
江岸区委书记王炜回应:这个看来是中介代办收费招揽生意,通过特殊渠道办理过户。这确实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监管不够严格,在这里深表歉意……
问政风格依旧泼辣——“不要担心曝光问题,只怕曝光得不够”,然而作为一年一度“期中考”的电视问政,却少了往昔“万人空巷”的轰动。这是为何?
“以往开展治庸问责,主要采取年初承诺、年中督查暗访,半年、年底电视问政,对曝光问题问责追责方式进行,是以电视问政为核心的一个‘线’的流程。今年整治‘新衙门作风’则是多措并举,打的是‘组合拳’。”武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曙说。
电视问政常态化,即是“组合拳”的一招。如今,每个工作日,武汉聚焦一个作风方面的具体问题,在电视上曝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同步开辟专栏。电视问政周周有,看热闹的戏剧效应下降了,立竿见影的监督效应则在增加。
徐红霞反映的小案子难破问题,就是3月中旬在电视问政栏目中曝光的。武汉警方立查立改,从3月起至12月底,“万名警察进社区聚力破小案”专项行动在全市展开。上半年,全市入户盗窃、扒窃、盗窃机动车、盗窃电动车等重点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7.4%、16.8%、14.2%、12.4%。
一键加速“民呼我应”
“现在正是大学生毕业到单位入职的高峰期,今年5月武汉市又出台了户籍新政,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回答很多问题。”7月25日,和往常一样,武汉市硚口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大队副大队长陈海燕手机“滴滴”直响。她已养成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和晚上入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打开“海燕直通车”微信群,阅读、回复群里各种咨询。
这个工作室是今年3月成立的,5位民警将辖区40多家单位的人事部门同志拉进“海燕直通车”微信群,公开陈海燕个人手机号当热线,随时解答政策问题,并将进企业“上门送户口”从“特事特办”变成了常态。
不久前,“武汉城市留言板”上的一条留言,让“海燕直通车”名声大噪。
留言者叫王欣,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的护士。5月出台的武汉落户新政让王欣大喜过望——未满30岁的大专学历者也可以落户了!可失望接踵而至:耗时一个来月,跑了10多趟,落户还没办成。眼看7月就要年满30岁,她急坏了,通过留言板及市长热线反映问题。很快,“海燕直通车”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上门为所有符合落户条件的职工现场答疑解惑,并现场办理落户。王欣当场就拿到了准迁证。
“群众在哪儿,我们的干部就要去哪儿。”走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一键加速“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武汉的一些探索已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5月,武汉市在全国率先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整合市长热线、阳光信访平台、“武汉城市留言板”、110联动服务等诉求平台,实现一个平台、两种入口(“武汉城市留言板”和市长热线),打造联系服务群众的“超级版”。
“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旦提交,即启动环环相扣的一条龙办理程序。”武汉市信访局副巡视员汪勇说,“办理的每一步,都会在系统中留痕,上级领导也好,基层群众也好,都可以在网上看得见。这与过去各平台‘后台处理’方式显著不同,给相关办理责任单位、责任人压力不小。”
更大的压力,则来自问责问效。系统可以每周、每月生成一组“大数据”,对各区各部门的群众诉求办结率、群众满意率等实行统计排名,年底结账,作为市对各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解决问题不及时、不得力的,严肃追责问责。
如今在武汉,网上信访约占信访总量的3/4,成为群众建言献策、反映诉求的主渠道。
问题不解决不回来
2005年因病住院私自离开单位,2008年被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养老保险没了着落,近10年来,黄陂区夏发祥老人拖着病体不断上访,可原单位从信用社改成农商行,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养老保险还是没续上。
转机出现在市委基层作风巡查组进驻黄陂后。巡查组要求:全区87件信访积案,10月前必须化解!2月底,夏发祥的案子与其他信访积案一起,被提上区委常委会讨论。“上访时间最长的、难度最大的,都交给我来包案化解!”区委书记吴祖云说。夏发祥案落到了一把手头上。
随后,吴祖云带领包案专门班子与相关部门召开案情研判会议,认定落实夏发祥养老保险待遇是有政策依据的,但首先要找到他与原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原始档案。吴祖云带队,与武汉市农商行总行领导会商,得到对方理解与支持,终于在江岸区支行找到了夏发祥的档案。
包案专班一包到底,又协调农商行依据新出台的《武汉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补缴暂行办法》,帮夏发祥补缴了养老保险费……
4月17日,吴祖云到前川街福利院看望夏发祥。老人得知养老金终于有着落了,热泪盈眶。
今年2月,武汉把化解信访积案作为基层作风巡查的重点,抽调108名干部,组成15个巡查组派驻各区,深入地“巡”,有力地“查”,“问题不解决就不回来”。
“一纸马虎回复,4人被处理”,青山区法院的一次事项处理,可见巡查利剑之利。
4月初,该院某工作人员在回复一起信访案件时,没有严格依照信访处理程序联系、约见当事人等,也没认真研审回复文稿,直接将裁判文书进行简单“剪切、粘贴”,并以逻辑混乱、装订错乱的不规范公文,回告市委基层作风巡查第六组。
“一份有红头、有文号、有印章但又有诸多错漏的正规公文,能够顺利出笼且送达市委基层作风巡查组,这反映出层层把关的失守,涉嫌存在典型的‘新衙门作风’。”第六巡查组抓住这个案例,发出再次督办函,严惩不认真、不负责的工作作风。青山区法院迅速组织召开“以案为鉴集中开展纪律作风整训会”,院长检讨发言,具体责任部门领导、分管院领导等4人被处理。
不到5个月,武汉的15个巡查组已督办化解信访积案1415件。从抽查情况看,约九成回访对象对积案化解表示认可。
破“潜规则”——“谁损害武汉投资环境,就砸烂谁的饭碗”
检查前要派车去接,还要用烟酒水果打点,不给检查人员好处,企业难过关;而只要现场检查过关了,事后监管几乎没有——多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近期向武汉纪检部门举报,反映申请办理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时遇到“潜规则”。
“谁损害武汉投资环境,就砸烂谁的饭碗!”在全市机关干部作风大会上,市委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武汉一手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以下简称“三办”)审批改革,对部门手中权力和相关利益动刀“割肉”,给权力寻租的“潜规则”釜底抽薪一击;一手推行干部结对企业当贴身“服务员”,给“没了好处也没了动力”的“潜规则”当头一棒。
审批已不是那个审批
已过下班时间,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简可仍在紧张办理业务。因为不限号,只要有群众取号,多晚都受理,他的下班时间常常一拖再拖。
“以前是等着群众来办事、让群众等着办事,现在要主动上前帮群众办事,感觉像是换了个工作。”简可颇多感慨。
让他最感慨的,是对方便群众办事和缩短审批时限的极致追求。
“以前办理不动产证,没有个把月根本办不下来,现在当天可取!”简可介绍,为减少群众跑路、减少等待时间,中心不仅集成了办事窗口,将国土、房产等机构的审批部门合一,还集成了办事流程,实行容缺受理。“对审批时间的控制具体到每个环节,权籍管理7分钟,不动产交易10分钟,实时监控,容不得半点拖延。”
7月31日,武汉在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公布全市首批9653项审批服务“三办”事项清单,其中平均每个市级事项办理时间压缩10.6天。这标志着聚焦企业和市民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三办”改革创新正式落地。
在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局长李世涛看来,实现“三办”,关键是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从以职能部门审批的“一件事项”为中心,转向以企业和群众办理的“一件事情”为中心,以企业和群众办事极致体验为导向。
李世涛坦言,导向一变,意味着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和部门跑,“东湖高新区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辖区内30多万户房屋数据清理工作,才一举将权籍调查办理时间从之前的16个工作日,缩短至平均15分钟内领取。”
缩减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惯常存在的“绿色通道”。李世涛认为:“存在‘绿色通道’,就代表正常办事流程还有不方便之处。不设‘绿色通道’,也自我杜绝了各种‘走后门’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