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3 22: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关于城区总体布局和当前如何启动实施
对这个问题,我在2007年那次省长办公会上已讲得非常清楚,当时是这样说的:96年版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是2010年城区形成以中心区为市级中心,小河、白云为市级的次中心,金阳、龙洞堡、花溪、三桥马王庙、新添、二戈寨为片区中心的城市结构。各片区依托中心区,形成“众星捧月”的空间布局形态。后来因为金阳新区开发,既然有老城区又有金阳,就又提出“双中心”。金阳新区开发了,老城区也开发了,小河、白云、二戈寨也都慢慢发展起来,这个边界就不明显了,最后又提出一个概念叫“双核三片”。从1996年到现在十多年时间就已经有三种提法。我从来不反对什么提法,不管什么提法都动摇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有城市的必然规律,规划实质性的东西一定要切合实际。因此,怎么提、安个什么名都不要紧,关键是城市总体规划做出来后,实施这个规划的建设既要能够满足当前,又要能够满足今后,也就是我经常强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满足当前,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城市总体规划布局首先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便利,能够解决当前的塞车等问题。二是能够为城市尽快积累财富。据贵阳市的同志介绍,现在金阳虽然盖了那么多房子,但营业税还不如老城区的一条街,因为金阳的产业大都是房地产,没有更多的商业经营,没有多少营业税。适应当前,不能仅满足于不拿政府一分钱而用卖地的钱搞完基础设施,对于城市发展来讲这还远远不够,基础设施建完后,这个地方还要有流通、有商业、有营业税,能创造收入,有了收入才能有更多资金去发展城市、去搞城市建设。因此,政府在新区开发中不能仅把眼光盯在房地产上,而应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业流通业等发展统筹起来考虑,要让新区创造财富,要增加营业税。不能满足于不用财政拿钱搞房地产开发求得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自身平衡。
满足可持续发展,一是不要妨碍下一步的建设。不能一条路建完,过了几年就改掉,那绝对不行。二是城市的档次要能够不断提高。当然,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如果弄了几十年,城市还是县城发展的模式,那就不行。为什么金阳服务业不行?就是跟老城区的联结不是靠城市的马路而是靠公路。现在从老城区到金阳一路畅通无阻,交通很方便,但商店没有过来,因为这条路还不是马路,没有商气和人气。如果是马路,人的心理感觉就不同,一路过来自然会聚集商气和人气。现在市里在建的贵金线,虽然对促进金阳的服务业发展有一定作用,但仍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北京路,因为北京路更靠近市中心,隧道打通后,就可以把金阳新区和老城区联结起来。老城区和金阳新区的联结,还是要靠三桥马王庙片区来实现。三桥马王庙比金阳更靠近“大十字”,一旦三桥马王庙建成新区,老城区的住户、商店立即就可以搬过去,再往北走一步,就是金阳新区,这样,老城区、三桥马王庙、金阳新区自然就连成一片。通过三桥马王庙为连接带,把贵阳老城区的路往西打,把北面金阳新区的路往南打,就可以实现老城区和金阳新区为一体的道路系统,所以我们提出“一片两路”起步。道路系统将来最关键是南北、东西两条主干道。花溪二道北边是中坝路,中坝路再往北是金工路,一直把他拉通,加上把北京西路和北京东路拉通后,就可形成一个“十”字形,这样就与省、市这几年花很大力量抓的环城高速公路配套了,形成一个“申”字形结构。现在从省政府到机场,要先往南走,才能往东走,北京东路修好以后就可以一直到机场,就近得多了。从老城区北面到遵义,还是要先往南走,才往西走,再往北走绕过去,如果北京西路打通以后,就可以直接通过这条路往西出城。这样就没有那么多车辆经过中华路了,中华路堵车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大缓解。所以不管怎么讲,贵阳市城市规划建设还是应该以“一片两路”为突破口,加快建设进度,完善城市路网,提高城市档次和发展水平。
现在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初步文本已经出来了,专家也讨论过了,但建议市里再系统地认真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贵阳市“一环一射”市域铁路网将来速度目标值应是多少,怎么设站。贵阳市提出规划建设“一环一射”市域铁路网的方案,我总体上是全力支持的,但必须考虑方案的可行性。铁二院给“一环一射”设计的速度目标值是每小时200公里,预留每小时250公里。“一环”中的东环线原来是贵广快速铁路与长昆客专的联络线,将来贵广到成都也经过东环线,这个速度目标值是没问题的。而其他的环线将来实际上相当于城市轨道交通,速度完全没必要那么高。“一环”总共才118公里,而且肯定要设很多站,要200、250公里的时速干什么?所以除了东环线以外,其他的环线应按城市轨道交通的标准设计建设。我国城市地铁时速标准原来只有60公里。广州地铁3号线为了解决南沙40分钟到机场的问题,采用时速80公里,后来作为时速80公里的地铁国家标准,当时参照了美国旧金山硅谷到市中心地铁的标准。“一环一射”能够覆盖的范围是完全可以变成居住区的,现在就要考虑在这“一环”到底设多少个站。设站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现在已经有建成区的,为方便大家出行,非设站不可;二是现在没有建成区而将来用地有潜力的,虽然现在交通不便大家不去,但只要有轨道交通以后大家就会去,也应在那里设站,千万不能因为现在“出行调查”那个地方没有人就不设站。
第二,认真考虑一环之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单位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规划设计,大多是先考虑现有人群出行,先做“出行调查”,如果这个地方进出的人多就设站,地铁就修到那里,如果这个地方现在没有人进入就不修。这会带来什么结果?现在人多的地方,由于交通不方便他本来想搬走,你把交通问题解决了,当然好,但带来的问题是交通方便了他就不想走,并且是越方便越不愿意搬走,这样的结果是人多的地方越来越多,人少的地方永远发展不起来。出行调查是一个城市发展成熟后规划设计城市交通普遍采用的理论方法,对发展中城市不一定适用。应坚持交通引领城市规划的理念,哪个地方考虑城市建设用地,就把轨道交通修到哪里,房地产商也会跟着过去,这个地方很快就会发展起来,这样城市发展就形成良性循环,城市就能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按照“出行调查”那套理论去做,大城市永远是大城市,小城市永远是小城市。
第三,城市道路系统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仅有外环铁路和环内的轨道交通还不行,还应与道路交通协调发展,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综合效益。对于城市道路,在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进行了规划,但还应该再好好研究一下。比如,从中坝路到金工路再到花溪二道,可以贯通南北,南北和环城高速公路交汇建两个大立交,北京东、西路跟环城高速公路交汇也建两个大立交,这样就把新规划市中心区分为4大块,环城高速公路就可以很好发挥他的功能,市中心进出城市都可以缩短行车距离。花溪二道、中坝路、金工路连在一起的这条南北大通道现在就应该抓紧规划建设,五条快速铁路的新火车站就对着现在的金工路,这个地方的发展肯定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刚才讲金阳服务业发展不起来,五条快速铁路通了以后金阳不可能还是没有服务业,新火车站周边将有很多商业设施,包括正在规划建设的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等都在这条路的两边。贵阳新火车站投运后,整个商业发展包括地块开发的潜力都很大。现在从南到北这条路很容易就拉直,无非是从中坝路到金工路这一段可能有点拆迁,如果现在不做,以后更麻烦,只要把这条路打通,他的长度将相当于多少条现在的中华路?城市主要道路的长度从一定角度看也可以视为城市大小的“模数”,主要街道有多长城市就有多大,中华路的长短决定了老城区的大小,新的南北主干线长度也决定了新市区的大小。三桥马王庙片区的道路建设,当务之急就是210国道应该再往西南拓展接太金线,马王路两侧尽快开发,长岭路往南也应该加快建设进度,贵阳的南面尽量再开拓几条东西向联络线。建设这些路花的钱并不多,但发挥的作用将是非常大的。前面讲了,现在距离几条快速铁路建成只有五年左右时间,如果贵阳的城市道路建设在两年内再不取得突破,别人就不看好贵阳了。希望市里组织力量好好论证,如果认为我讲的是对的,就赶快动手去做。
第四,城市路网拉开以后,要尽快明确功能分区和启动房屋建设。功能分区在规划概念里是很复杂的事情,并且总是分不好,这跟生产力发展有一定关系。比如以前的小县城,下班骑车回来有个地方放单车,房屋上边住人,下边是菜市场,这样生活最方便。但现在如果房屋下边当菜市场,房地产肯定不值钱,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更加追求良好的居住环境。国外有些城市居住区很远却很值钱,都是靠便利的交通。现在从贵阳市区到修文的交通还不是很便捷,如果在那里盖别墅,不会有多少人去买,因为交通和生产力发展都没到那个水平。所以城市功能分区老是分不好,就是跟生产力发展有关,过一段时间生产力发展以后,原来的分区又过时了,这是很难的一个问题。尽管如此,贵阳市的城市功能分区还是有几个大的方面现在就可以定下来。我认为,总体上应该把贵阳作为特大城市和西南重镇来考虑。作为西南重镇,要明确各分区的功能,龙洞堡机场那一片,贵广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都是经过这个地方进城,所以整个城市的东南片区将来应该成为城市的物流中心和临空经济区,包括批发市场、航空物流、汽车物流等都应该在这里。而工业区应该往西往北布局,往西到清镇这边还有地方,不要浪费那里的土地。南面的花溪建议作为文化旅游区,花溪本来就是一个好地方,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在这里发展教育和旅游是最好的。大家老是考虑花溪是水源保护区,都不希望搞开发,事实上只要把生活污水都截流,别搞污染就行,关键是处理不处理。贵阳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很多东西应该达到一定档次,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医院、学校、火车站、客运站等。随着几条快速铁路的建设,原来的火车站就不能适应铁路运输需要了,需要建设新火车站;县县通高速公路以后,客运站不可能只有一个。在建设这些基础设施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现在有但档次不够的,还要考虑再修;二是现在没有的,长远建在哪里,要提前谋划。比如,现在的贵阳大剧院,将来档次够不够,现在就要作出判断,如果够就永远在那里,不够就应考虑再修,并考虑修在哪里。同样,博物馆、图书馆,不管是省的也好、市的也好,别管什么所有制,关键要考虑档次够不够。大家千万别拍脑袋办事,想建在哪里就建在哪里,时间长了肯定会乱套。
这里,我还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在贵阳的省属高校将来往哪里发展的问题。前段时间,有几所高校找到一位省领导,说准备离开贵阳到其他地方去发展,这位领导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说我定不了这件事,请他们首先找贵阳市,看看贵阳市什么态度。贵阳市说花溪没地了,要就是在金阳。到底是在花溪好还是在金阳好,应该有比较。大家别以为金阳的建设用地还很多,实际上对金阳来说,几条快速铁路通了以后,加上新火车站也建在那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已没有多少土地可以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就算金阳现在有地方建大学,搞完一两所大学以后又怎么办,将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贵州还可能有更多的大学在贵阳,这些都需要系统考虑,不要仅把眼光盯在一两所大学上。令中同志给我讲,能否跟贵阳市商量,定一两万亩地最好是两万亩将来能变成大学校区。我认为那也不过分。广州五山地区是广州的高教区,那是孙中山先生定的,当时考虑是满足八十年,区域面积十平方公里,实际上没到八十年,十平方公里也就只剩下四平方公里左右用于建校区。后来我们在广州搞大学城,首期用地面积十八平方公里并且又在南岸留了四十多平方公里专门用于未来大学校区建设。广州现在七十多万大学生,贵阳的在校大学生总有一天会达到这个规模。不能说金阳现在能安放一两所大学就算了,过了十年八年又再搬,而且没有必要把中心商务区跟大学放在一起,影响学生学业。而花溪二道西面朝磊庄机场方向还有大量土地可用,将来在贵阳的省属高校是不是可以考虑朝花溪发展,大家可以研究一下。大家不想去花溪而希望去金阳,主要是因为金阳基础设施比花溪好,但以后环城高速公路、花溪二道开通后,整个城市将向南移,花溪一道、二道之间就可以全部变成城区,肯定是很宝贵的地方,花溪完全具备发展高教区的条件。
[ 本帖最后由 frog198 于 2009-4-3 22:0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