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7-25 08: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城与水共融处理好 以人为本促产业创新 立体交通有特色
12位专家“把脉定向”长江新城总规成果
7月20日,在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全国专家评审会上,来自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电建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住建厅、湖北省环保厅、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单位的12位专家听取了汇报。
他们认为规划是开门纳谏,汇聚了各行各业,全国乃至全球的智慧,内容全面、技术路线清晰、成果规范,充分体现了城市新旧动能转换、以人为本及绿色发展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
长江防洪堤处理巧妙 创造丰富地下空间
总规中有三大方面值得肯定:城市和水的关系处理得当,保障了分蓄洪区的功能,城中湖为新城提供了很好的水景观,100多平方公里的缓冲带处理了水系的关系;长江防洪堤的处理巧妙,利用防洪堤堤面与建设用地地面的高差作为地下空间,有利于城市景观,避免大土方工程,也创造了丰富的地下空间;生态理念先行,以武湖为中心,形成大的生态格局,为长江新城实现生态城、绿色城、宜居城市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原司长孙安军:
在空间资源、科技创新上多预留弹性
总规在思想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在理念上把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放在突出的位置。
建议进一步把长江新城和城市周边重大功能板块的协同发展落到实处;把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上;在空间资源、资源环境、发展动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面,要留出更多的弹性;更加关注起步区,解决好新增空间和既有空间的问题,及地下空间的利用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
对标雄安新区,选址武湖之畔,城水共生
长江新城对标雄安新区,两者的规划非常相像。雄安新区在华北之星白洋淀之畔,长江新城在水网地区武湖之边,选址都位于生态资源优渥、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和白洋淀相比,武湖还承担了长江流域的分泄洪的重任,所以处理好城和水的关系,对长江新城是一个挑战。
欣慰的是,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很好地处理了城市和水的关系。长江新城的发展不仅没有压缩武湖的水面,而是扩大了水面。这意味着,让它的水生态、水环境容量能够更大,这也是规划的一大亮点。
城市的发展应当尊重大自然规律,避让水空间,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前提,以安全为前提,以合理利用水景观水资源为前提来发展我们的新城。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
新城三大核心功能与其他区域差异化发展
总体规划提出的智能制造、金融科技和国际交流的三大核心功能,应与武汉市其他区域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阳逻港与长江新城的关系等研究,还要把握建设节奏的弹性,目前重点应发展东西两面。
湖北省环保厅副厅长周歆欣:
进一步明确十字形生态廊道的做法
建议新城总体规划应该编制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字形生态廊道的做法需要进一步明确,处理好区域中的重化工产业去留问题。
湖北省住建厅原总规划师蔡汝元:
大生态利用绿蓝红线进行空间规划
成果很全面,亮点很突出,水平很高。亮点在大生态,以理水为先,规划里面充分利用绿线、蓝线、红线管制性的空间进行规划,与武汉市生态绿楔衔接,体现了长江大保护的理念。
中国电建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宋欣:
首期电力开发建议选在滨江商务区
总体规划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方向正确、目标清晰、结构完整,在能源建设方面充分思考能源和环境的关系。建议要建设综合能源体系,凸显长江新城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增加最大的用电负荷和天然气交易总量两个指标,首期电力开发建议选在滨江商务区,城市空间布局方面对基础设施充分预留廊道和场地。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规划审议专家组专家吴宜夏:
海绵城市体现未来城市与水共融的发展理念
总体规划体现了武汉本土的自然特点,尤其是依水治城,对于水的处理做出了很多创新。海绵城市的理念,体现了城市未来与水共融的新的发展理念。
武汉工程大学原校长、教授、交通专家李杰:
立体交通综合利用空间有特色
总规交通方面亮点突出,注重了武汉城市总体交通的整合,加强主城区与大光谷之间的联系。立体交通方面,包括空中的交通、地面交通、地下交通,尤其是考虑到地质地貌多个方面的因素,空间的综合利用,非常有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黄亚平:
全程参与总规见证不断完善成熟
从策划阶段到政策落实阶段,到形成方案的各个过程,我都有参与,见证了规划不断完善,不断成熟。我建议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分析,深化谌家矶、武湖、阳逻三块存量区域的对策研究,研究提出一个扩展城市功能地位的主题,彰显新城的文化特色。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王国恩:
建议优先发展沿江廊道
总规中空间结构的三条廊道值得认可,在发展战略部署中应考虑主次、先后,建议优先发展沿江廊道,同时建议国际性的外向型的功能向沿江靠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焦玉勇:
结合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保障城市安全
总体规划成果非常全面,有三个方面的建议:结合城市地质调查的成果,保障城市的安全;在高空、地表、地下的关系上,实现地表和地下的协调、浅层和深层的统一,近期和远期的规划,还有地下构筑物空间的互联互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