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保定太平 于 2013-3-16 18:06 编辑
天时、地利与人和:清代省会城市形成的条件探析
何一民
[摘 要]清代先后有二十四个城市成为省会,这些城市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利的交通区位和发达的水陆交通以及悠久的历史,正是这些条件促进了这些城市脱颖而出,成为区域的政治中心城市——省会。
[关键词]人和;地利;战略;交通
[作者简介]何一民,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工程·城市志项目负责人(四川 成都610064)。
[原文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成都),2009.4.196—2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清史工程·城市志;四川大学211工程
自元代始创的行省省制,在清代得到确立,清代先后共建有23省,鸦片战争前,清代主要有18个行省,光绪十年(1884)伊犁将军辖区改为新疆省,次年台湾建省,光绪三十三年(1907)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也改建为省。这样,清代共有23个行省和24个省会(江苏省有南京和苏州两个省会)。但清代合23省而计之,有府、直隶厅、厅、直隶州、州约580多个,府、州城是清代城市行政体系结构的中间层级,亦是府州各级政府机构所在地,主要分布于各省交通枢纽和汉族居住地。府城之下是县城,县城是清代城市行政体系结构的底层级,是清朝基层政权机构所在地,主要分布于各府及直隶州人口较为聚集,地理较为重要的区域;清承明制在各府下设县和县级的府散州和散厅。以清季23省而计之,先后设县1,371、土府2、土州29、土县3、宣慰司1、宣抚司4、长官司6、屯5,共有1,421个。清代城市数量众多,因而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可能成为省会城市,换言之成为省会城市是有一定条件的。
清代省城大多是明代重要城市的继承和延续,其中部分省城经历了明末战乱,受到极大破坏,但由于这些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基础较好,因而在清代得到了重建和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省会城市有三分之二多至今仍然保持着省会城市的地位,在国家与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那些虽然失去了省会地位的城市(保定、开封、安庆、苏州、桂林、吉林、齐齐哈尔),至今也仍然保持着大城市的地位,在区域甚至在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清代省会城市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省会城市在区域中有着比其他城市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
一、天时:清代省会城市优越的自然环境
省会城市一般是区域的中心城市,不仅自身经济较为发达,而且还需要服务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和乡村,故而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指地质、地貌、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综合的环境,这些因素有的是自然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它们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长期作用,并对城市的职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中以气候、地形、纬度位置和水文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
从世界范围的视野来看,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区明显集中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温带气候区,近现代以来才有缓慢向亚热带气候区移动的趋势。温带地区的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不仅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更适于人们的居住、生存。从地形上看,人们聚集首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大、坡度不陡的地区,因而世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米—300米左右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即使有海拔较高的城市也多集中于低纬的高原地区或山间盆地区,原因在于中低纬度地区的温度适中,较适合动植物生长。另外,水是生命源泉,也是城市的生长线,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发展起来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还有中国的黄河、长江,都以其丰富的水源孕育了大批的繁华城镇。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在《管子》中多有论述,如《乘马篇》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度地篇》言:“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虽然以上的论述主要针对都城择址,但也适用于其他城市。
省会城市是地方最高行政等级的城市,不仅聚集了省域内主要的高级官员,而且也聚集了大量的绅商、社会精英等社会中上层人士,省会城市除了要发挥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职能需要对所处自然环境有更高要求外,省会的官员、绅商、社会精英们对于所居住城市的自然环境也有较高的要求。首先,需要有宜人的气候,适合官员僚属、绅商、文化精英及各种人群居住;其次,地势要较为平坦,以方便管理城市,并与外部进行联系和交通运输;再次,要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众多的城市人口生活和生产需要。由于省会城市一般规模较大,非生产性人口居多,需要有充实的粮食供应,因而必须选择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作为省会城市依托,并要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一座大城市的最重要、最天然的基础,就是附近农村地带要人口稠密,劳动力充沛,这就为粮食给养、工业制造和对外贸易提供物质资源”[1]。因此清代所有的省会城市在本省域内秘定是相对说来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城市。参见下表。
总观清代的省会城市,无一不居于省域内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中。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中央,控拥岷、沱二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2]。正是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故而3000多年来,成都城址不变,城名不改,这在世界上大城市中是少有的。云南省会昆明位于富饶的滇中湖盆群的中心地带,人口集中、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且“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3]。其所在的滇池盆地是云南境内面积大而且最具综合地理优势的坝子,为昆明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4](P.88)。
浙江省会杭州位于浙江最大河流钱塘江口,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物殷民富;士民荟萃,商贾辐集,货财之聚,为列郡雄;舟航水塞,车马陆填,百货之委,商贾贸迁,为人物之都会,财富之奥区,铸山煮海,富甲天下[5],水山之美名满天下,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誉。
江苏省会苏州历来食海王之饶,拥土膏之利,水秀山灵,人文荟萃,物产丰稔,民殷物繁,田赋甲于东南,商务亦称繁盛[6]。其城小桥流水,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尤以园林闻名。康乾年间,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7],为东南一大都会,号为天下四大聚之一。
贵州省会贵阳处在贵州中部低山丘陵的一个盆地中,地形比较平坦,土壤肥沃,市西河、贯城河与南明河在此汇合,为城市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与农业物资供给。[4](P.133-134)
安徽省会安庆位于长江边,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水稻生长,淡水渔业发达,是鱼米之乡。风土清美,有粳稻之饶[8](P,10)。 福建省会福州,亦称榕。位于福建省闽江下游河口平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饶[9]。
从上表还可见其他各省会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在本省域都相对较为优越,具有气候宜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等优越条件。此外,大部分省会城市分布在北纬23度至40度之间,以中、低纬位置居多,且处于温度适宜、雨水充沛的温带或亚热带气候区,水文资源丰富,有利于人口聚集与人类生产、生活。从地形地貌来看,清代的省会城市多位于地形平缓的平原、河谷、盆地,建城于平原之上的省会有开封、西安、南昌、成都、杭州、长沙、南京、齐齐哈尔、沈阳、吉林等10个城市,约占总数的42%,建城于盆地的省会有济南、贵阳、昆明、太原、兰州、乌鲁木齐、台北等7个城市,占总数的29%,两者合起来达到省会总数的71%,丘陵型和复合型地貌的省会城市只占29%。省会多集中于平原和盆地,意味着这些城市均拥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腹地,而在农业时代,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对于城市的支撑作用十分巨大,决定着省会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农业的发展既可对省会城市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又能推动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另外,从上表可见,清代的省会城市均位于或临近于江河湖泊,水文环境非常优越,这为城市的运输、防御、供水、农田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十分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清末,新设置的省会城市,在择址方面更加注重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新设省会均为当地民物阜繁之地。如龙江府位于我国东部第二级沉降带的冲积平原上,两岸支流纵横、湖泊遍布。乌鲁木齐当天山南北路交汇处,形势险要,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台北则有山水,水泉、物产、口岸四大优势。这些条件为省会城市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随着官僚商贾聚集、定居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了地方管理功能的强化,促进了省会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