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4-17 14: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30),字希孟,号云庄,祖籍今章丘市相公庄,元朝知名的散曲家,官吏。
张养浩10岁时就攻读经书,勤学不辍,深受山东按察使焦遂的欣赏,推荐他为东平学正。因他才华出众,政绩突出,在朝廷中备受青睬,被授以丞相掾。不久,奉旨任堂邑(今聊城地区)县尹。到任后,立即到民间访贫问苦,查奸惩盗,捣毁淫祠(不在祀典的祠庙)30余所。对因饥寒所迫而为盗者,给予自新之路,令众盗感激悔罪,对为害甚剧又怙恶不悛者,依法严惩。在堂邑任职10年,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乡党和睦、父慈子孝的太平盛世。离任时,绅民痛苦挽留,立碑颂德。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任监察御史,曾上书万言书指陈时政批评“十害”:1、赏赐太多;2、刑禁太疏;3、名爵太轻;4、台纲太弱;5、土木太盛;6、号令太浮;7、幸门太多;8、风俗太靡;9、异端太横;10、取相之术太宽。由于切中时弊,打中了当权者的要害,张养浩被罢官,更名潜逃。1312年,元仁宗即位,曾招张养浩为白宰相迁翰林直学士,元延?初(1314)又授他礼部侍郎,皆被他谢绝。至元英宗即位后,命令张养浩为参议中书省。后因上谏英宗尚节俭,杜绝奢糜,令英宗大怒,后转怒为喜,赐他尚服金织币1枚、帛1匹以彰其忠直。
元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临行前,他散尽家产,沿途看到饥民便赈之粮食,遇到死者便赐以棺木。到任后即刻开仓放粮,刚正不阿,爱民如子,对违令者坚决处刑,令贪官污吏不敢作梗。4个月未曾回家食宿,白天则赈济灾民,晚上便筹略赈灾计划,终日不休。一想到百姓受难于水火便抚膺痛哭,终于心力交瘁,染疾不休,卒于任所,终年60岁。关中百姓悲痛欲绝,死后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张养浩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他的《潼关怀古》([中吕·山坡羊]),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代封建王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黑暗现实,表现了关心百姓、同情黎庶,与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依的民本思想,现已选入当代《大学语文》课文。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
李开先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章丘绿原村(今埠村镇东鹅庄)人。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
李开先自幼聪明超群,酷爱音乐戏曲。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富有正义感。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仅19岁的李开先就因徭役繁重,进章丘县衙与县令孙东谷说理,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受到百姓的爱戴和佩服。明嘉靖七年(1528),李开先参加山东乡试,以毛诗中全省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授户部云南司主事。
自明嘉靖十年(1532)至明嘉靖二十年(1541),李开先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勋司员外郎,文选司郎中,最高官至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李开先居吏部要职时,从不攀附权势贵人,秉公执法,深得好评。
当时,朝廷政治腐败,嘉靖帝不理朝政却崇奉道教,在宫中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夏言、严嵩之流各自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异己,陷害忠良。时值天下大旱,灾民离乡背井,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李开先同至友王慎中、赵时春一同上书弹劾夏言内阁,结果失败,被削职为民。明嘉靖二十年(1541),他被罢官还乡,当时年仅39岁。
还乡后的李开先仍深怀忧国忧民之心。正德至嘉靖年间,奸民高?贪图赏赐,将白云湖400顷地捏作1300顷,报德王府,向皇帝奏封为庄田,强行霸占百姓田产900顷,人民苦不堪言。李开先义愤撰文,对此揭露批判并痛加斥责。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李开先没有消极气馁,而是将一腔热血倾注在他挚爱着的文学艺术事业上。此间,他与同乡乔龙溪、袁西野、谢东村等结词社,搜集、创作民间歌谣,编辑成《市井艳词》,用当时民间小曲的形式写成《中麓小令》一百首。李开先写下了诸如《勉军士》、《从军行》、《闻矮寇杀伤山东民兵》、《悯农》、《悯贫》、《地震》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此外,他还细心整理、校订元人杂剧,苦心进行戏曲创作,写出了为明代文坛生辉的《宝剑记》、《登坛记》、《断发记》三部传奇;以金、元院本形式创作出了《打哑禅》、《园林午梦》等六个剧本。今存《宝剑记》,描写《水浒》英雄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对原作有所改动,使其比原作具有更深的现实意义。其中《夜奔》一场,至今仍为昆剧中的优秀剧目。毛泽东曾引用过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就出自李开先的《宝剑记》。明末戏曲家吕天成称他“词坛之猛将,曲部之美才也。”
李开先性喜藏书,在章丘城建有藏书万卷楼。自谓“有好书之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私人藏书家之一。被清末大文学家朱彝尊赞誉为“藏书之富,甲于齐东”,“词山曲海,名闻天下”。他出资在章丘城西南隅创建中麓书院,并亲自执教,教育出许多像高应玘那样在文学艺术上卓有成就的高足弟子。一生著有诗集《闲居集》,散曲《中麓小令》、《卧病江皋》、《四时悼内》,评论有《中麓画品》以及《中麓拙对》《中麓续对》《诗禅》《词谑》等多种著作,是明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与王慎中、唐顺之等7人并称“嘉靖八才子”。解放后,辑有《李开先集》。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称言情小说《金瓶梅》系李开先所著。对《金瓶梅》研究有素的吴晓铃(文学研究所)、吴德栋(山东大学)等教授均持此说。
明隆庆二年(1568)二月十五日,一代奇才李开先因患脾病医治无效,逝世于章丘城他的故居中。当时朝廷怀疑李开先有“阴事”,下旨不准安葬,后来并未发现有什么劣迹,才于明万历二年(1574)十一月二十日正式下葬于绿原村(今东鹅庄)南的李氏祖茔,其墓至今尚存。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今明水街道办事处人。南宋女词人,被誉为“词国皇后”、“千古第一才女”。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其母王氏为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极具文学才华,其夫太学生赵明诚,宰相赵挺之次子。
李清照幼年生活于故乡明水,少年时代随父生活于汴京,并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当朝宰相赵挺之次子赵明诚于汴京成婚。两年后,明诚出仕为官。夫妇二人除爱好诗词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生活虽然俭朴,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赵明诚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著成《金石录》30卷,成为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这期间,李清照写下了大量描写闺情闲适生活的词作,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党籍,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5日后卒,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青州屏居。
南宋建炎三年(1129)八月十八日,赵明诚死于建康(今南京市)。翌年金人入侵,南京徽帝南逃。李清照追随流徒到浙东一带,所有图书文物大都散失。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到达杭州改嫁张汝舟,很快发现上当受骗,在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协助下脱离这场劫难。十月,她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作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在金华期间,还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发出了“江山留与后人愁”的千古绝唱。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绍兴二十六年(1156),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李清照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以寻常语句入词,情致婉然,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论词强调协音律,崇尚典雅,提出“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填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诗词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并列,又有人把她与李煜合称为词坛上的“男女皇帝”。现在国内已出版她的作品集、注解本近10种,港台出版多种,日、美、俄、瑞典等国都翻译了她的作品。
李清照故里明水,自然风光秀甲齐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明水山清水秀,因泉水清澈明净而得名。泉水之盛可与济南相媲美,古有“小齐州”之称,今有“小泉城”之誉。索回前后的绣水、明水、西麻湾三大泉系之水汇而北流为绣江河。百脉泉为诸泉之首,向与济南趵突泉齐名。”据此,俞正曼在其所著《易安居士事辑》中,始称李清照“居历城西南之柳絮上”。并自注:“《古欢堂集》有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 据《齐乘》,柳絮泉在金线泉东。”对于此说,今人黄盛漳早已质疑,谓“地方古迹往往出于后人附会,不尽可凭,济南李易安故宅,早期地方志如《崇帧历城县志》、《济南府志》、《图书集成·职方典·济南府》俱不见载”(《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年谱》)。王仲闻也指出:“元于钦《齐乘》、明《崇帧历城县志》。清《康熙济南府志》,俱无清照故宅在柳絮泉之说。”(《李清照集校注》)。
孟洛川
孟洛川(1851~1939),名继笙,字雒川,亚圣第六十九代孙,今刁镇旧军村人,近代著名民族商业资本家。孟洛川少年丧父,出身于缙绅望族的母亲高氏立志教子成龙,曾聘请章丘名儒李青函先生为师。但孟洛川性格顽皮,不喜读书,常以数砖计瓦为游戏。往往当管家、经理、账房先生对某一问题陷入困境时,孟洛川便胸有成竹地提出精辟见解,令众人折服。18岁那年,孟传?见他颇有心计,便令其掌管家业。从此,他便以少东家的身份常驻济南,有时也去北京、天津等地巡视,俨然成了瑞蚨祥、庆祥、瑞生祥的资东兼经理。因为他善于钻研经营生财之道,很快成了商界巨子。
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前期,“旧军孟家”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家族,孟洛川是这个家族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商业家族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24年以后,孟洛川直接掌管的各地瑞蚨祥商号,相继增设金柜,生意更加兴隆。当时报界皆称孟雒川为“金融巨头”,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山西康百万,山东袁子兰,两个财神爷,抵不上孟雒川。”
孟洛川不仅在商界有很高的地位,在政界也有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他早年结识了山东巡抚袁世凯,又先后与大总统徐士昌、曹锟等结了姻亲。袁世凯的母亲去世后,聘孟洛川作治丧总管。袁世凯调任直隶总督驻天津时,孟洛川赴津,袁世凯大摆仪仗拜望。从此,孟洛川更是名扬华北。
在章丘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孟洛川也为家乡办了些善事。清光绪年间,黄河章丘段屡次决口,居民深受其害,孟洛川与二兄孟雒鑫在章丘城立社仓,囤谷备荒对灾民进行救济。孟洛川的故乡旧军西临绣江河,绣江河因水涨决口,孟洛川出巨款堵口修堰,翌年河水再涨却无溃漫,受到乡人感激。此外,他还举办过许多慈善事业。每年腊月做200套棉衣,并用大锅煮粥进行冬赈;夏季做200套单衣,备好茶汤进行夏赈。同时还施舍医药,免费为穷人看病拿药。
1939年农历7月24日,孟洛川在天津去世。章丘10个区,每个区选一个代表去天津吊唁,并赠了“乡谥靖惠”的大匾。当代青年作家毕四海以孟洛川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风流少东》,后被改编成50集电视连续剧《东方商人》。
王莽
王莽(前45~23),字巨君,祖籍龙山镇平陵城古址,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始建国元年(9)正月朔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在位期间实行 “改制”,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更名为 “王田”,奴婢改称 “私属”,皆不得买卖;一家不满8男而占地超过1井(900亩)者,须分田与京族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100亩的规定分配。为增加国家税收,垄断工商,公元10年又推行 “五均六管”。曾屡改币制,造成经济上极大混乱。还更改官制,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对外不断挑起战争,对内赋役繁重,刑政苛暴,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天凤四年(17),暴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更始元年(23)为商人杜昊杀死,新朝灭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