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龙山向来为徐州登高览胜之地,山上文化古迹众多。然而,多年来,文物失修,损毁严重。昨日,晨报报道,近期我市将着手对云龙山文物进行修缮、维护,提升环境,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创建国家5A级风景区作准备。
云龙山上放鹤亭年久失修
云龙山管理处处长陈刚介绍,对云龙山上的文物建筑给予维护性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文物本体及周边历史文化遗存具体保护措施;二是文物本体损毁部分修复方案;三是文物本体周边的景观、配套设施等环境整治办法。
放鹤亭
[历史]
攀登至云龙山第一节山的最高处,就能看到闻名遐迩的放鹤亭。它是苏轼任徐州知府时的好友彭城隐士张天骥(又称张山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年所建,因苏轼曾写过《放鹤亭记》而闻名于世。因历史变迁,原放鹤亭早已倒塌,但屡坍屡修,世代存留。
[现状]
千百年来,它经历过数次重修。1982年9月16日,放鹤亭被列为徐州市级文保单位。如今,这座砖木结构的亭子周边杂草丛生,墙体、主体木结构基本保持完好,但瓦屋面松动凌乱且长满植物,露明木构件油饰脱落褪色,内墙白灰抹面受潮发霉,基本无内部布展。
[修缮]
“重修的关键是要解决屋面坍塌,顶损毁严重的现象,并对台基进行加固,对破损铺地砖石修补或更换。重做墙体粉刷,保护建筑的特殊构件,如匾额、楹联、挂落、雕花木构件等。”陈刚说。
招鹤亭
[历史]
位于放鹤亭南二十余米在高高的石基之上,伫立着招鹤亭,它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最高处,何时所建无从考查。这座清式建筑小巧玲珑,檐角欲飞,因其在苏轼笔下的《放鹤亭记》中与放鹤亭一同出现,与放鹤亭一样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1982年9月16日,招鹤亭被列为徐州市级文保单位。
[现状]
如今再探招鹤亭,砖木结构的亭子主体结构尚好,但屋面宝顶局部破损,露明木结构部分糟朽、木构件油饰脱落褪色。
[修缮]
“本次维修为揭顶维修。重点解决屋面瓦更新,柱顶与屋面衔接处损毁严重的现象。对柱、梁枋、椽子、地面、台基、屋顶进行修缮。”陈刚说。
此外,还要做好防虫防腐工作,在木构表面喷涂防腐、防火剂,防止微生物侵入,提高阻燃性能,延缓起火时间,降低火灾发生率。
碑廊
碑文黑漆脱落
[历史]
碑廊位于放鹤亭东侧,与兴化寺毗连,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长约30米,加上碑廊背面,总长度接近40米。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历代碑碣54块,书体包括真、行、草、隶四体,大字如斗,小字如蝇头,另有石刻线描人物和山水画各两幅,其中不少碑刻作品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和研究价值,如唐太宗《圣教序碑》;清乾隆帝书写的《放鹤亭记》等。清道光十五年刻的云龙山印心石屋图中,右半面为云龙山风景图画,放鹤亭、饮鹤泉、徐州城南门的轮廓、黄河上的点点风帆等历历在目。1987年11月13日,碑廊被评为徐州市文保单位。
[现状]
记者来时,它依然立在那儿,砖混结构的碑廊,石碑、石刻基本保持完好,但未做保护措施;瓦屋面部分瓦件走垄、脊饰残缺,露明木构件部分糟朽、油饰脱落褪色,栏杆扶手部分有断裂,墙体青砖墙面风化酥碱,部分地面磨损下陷。
[修缮]
保护性修缮已经势在必行。对它的重修,包括墙体、地面、栏杆、挂落、屋面木构件、屋面等。重点解决屋面瓦更新,柱顶与屋面衔接处损毁严重的现象。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
[历史]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坐落于云龙山北麓,建于1947年5月。用以纪念抗日战争时期津浦铁路徐州、济南、浦口机务段为抢运物资南撤、遣送难民而殉难的186名铁路职工。 1987年11月13日,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江苏省和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状]
碑上原以铁质重檐六角亭覆盖,碑亭顶上原设有火车头形式的风向标,后年久失修。原在亭东偏西处曾立有黄铜镌刻阴文书跋文一篇,以记载建亭的由来,1958年后遗失。碑身4条棱上原镶有厚厚的黄铜,2004年镶嵌在碑身上高达2.1米的黄铜被偷走。如今,碑亭屋面宝顶局部破损,瓦件部分走垄、脊饰残缺,油饰脱落褪色,原建供后人凭吊或游人小憩的凉椅已损坏无存。
[修缮]
“对碑亭的修缮为保护性修缮。重点解决屋面瓦破损的现象,将屋面黄色琉璃瓦更换为灰色琉璃瓦。对于其余瓦件,例如垂脊、宝顶等,拆除时记录该瓦件尺寸、样式和位置。按原尺寸、原样式重新制作、铺设屋瓦、屋脊等各类构件。”陈刚说。
观景台
[历史]
建于1995年的观景台,筑于海拔142米的高山之巅,坐落在云龙山第三节山上,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二层中心有六角飞檐古亭。台的南北壁镶嵌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写的“观景台”三个大字。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登台临栏远眺,全城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现状]
岁月在观景台上留下痕迹。观景台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层原有仿古窗现已改为大玻璃整窗,原仿古花格门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楼梯下墙面为后改造的斩假石贴面,现局部脱落;观景台二层平台面积较大,因排水不利,一层多处构件、粉刷层出现受潮的现象。
二层上的六角重檐亭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今结构进本完整,该亭梁、顶都绘有彩绘,分别以故事各古代故事为主题,有嫦娥奔月、穆桂英挂帅等,整体彩绘风格呈北式。但现在油漆脱落,彩绘形式虽可辨,但已破损较为严重。
[修缮]
观景台二层平台上铺地花岗岩局部开裂、凹坑;一层平台铺地材质较为杂乱,两侧为斩假石,中间为花岗岩。一二层栏杆形式较为统一,但也有不同程度裂缝。
陈刚说,观景台一层改造除了对破损之外进行修补,还将对对立面进行改造。将梁柱结构的粉刷面统一改为水泥拉毛外墙面。梁间外墙,及楼梯下部则依旧为油漆粉刷。空调外机做深红色木格栅。铺地统一采用花岗岩铺砌。两侧楼梯下部去原有小门改作花格窗,新做花坛。
二层平台除对六角重檐亭进行油漆修复、各类破损构件进行修补之外,还在悬挑处的预制水泥花板用钢件进行加固处理。对断裂栏杆进行替换和加固。
谊亭
[历史]
谊亭是后人为纪念苏轼与张天骥之友谊而修建,“谊亭”二字为苏轼手迹,已有百年历史。
[现状]
这座木石结构的亭子,主体结构基本完好,但瓦屋面脱落、脊饰部分残缺,露明木构糟朽,木构件油饰脱落褪色。
[修缮]
对其的修复,除修复其结构破损处——如雀替的缺失、瓦构件缺失、木构件油漆脱落等问题之外,还需对宝顶进行改造。
怀古亭
[历史]
怀古亭原称醉亭,始建于民国年间,是方便文人雅士聚会饮酒及游客休息的地方。1952年10月,毛主席来到云龙山考察,登临此亭和随从合影留念,并作出“绿化荒山”的指示,从此徐州人民就开始了全面的绿化造林的建设,并且为了纪念登临此处,改名为“怀古亭”。
[现状]
怀古亭主体结构虽基本完好,但瓦屋面脱落、脊饰部分残缺,露明木构糟朽,木构件油饰脱落褪色。
[修缮]
对怀古亭的修复主要体现在对木结构进行修复,更换无法使用的椽子、望板、木梁裂缝过大处用铁件进行加固。屋面琉璃瓦进行更换,针对宝顶过小的问题,可以现在宝顶形式作为基础,进行放大后更换。对石质栏杆、铺地方砖进行修复。
御碑亭
[历史]
放鹤亭西南角一间玲珑小亭,原内立乾隆皇帝的《游云龙山作》的诗碑,后此诗碑已移至碑廊里。现亭内存放的是在徐执政长达12年之久徐州知府桂中行(字履真)的石碑像。
[现状]
历经风雨沧桑,御碑亭瓦屋面脱落、脊饰部分残缺,露明木构件部分糟朽、油饰脱落褪色。
[修缮]
对御碑亭进行整体立面改造,做青砖外立面、窗洞、门洞外框改作砖细,同时对屋面进行修复,内墙面进行重新粉刷。原有石碑四周做围栏进行保护。
船厅
[历史]
船厅位于放鹤亭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由徐州知府田庚在修复放鹤亭时所倡建,共分两层,上层如船,两头有船舱,因其形状似船,故名船厅(现亦称船亭)。原船厅是两层砖木结构的厅堂,上层如船头,东是甲板,西是船舱,上有栏杆座位可以原眺,下层周围有台阶数级,是古代文人吟诗、赏月、集会之处。船厅上匾额书有“天上座”三字,匾下两边有联,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座”,下联是“秋山人在画中行”。
[现状]
砖混结构的船厅,主体结构保持基本完好,但屋面瓦件、脊饰残缺,亭内顶粉饰层脱落,露明木构件部分糟朽、油饰脱落褪色,部分栏杆破损。
[修缮]
修复主要体现在对其进行屋面清理,建筑构件修复,重做建筑粉刷,铺地方砖破损严重,按原样修复。建筑内部吊顶修补,廊下吊顶换成茶壶档样式仿古吊顶。将现有现代铝合金门窗统一更换为仿古组合金花格窗扇。
姜公亭
[历史]
姜公亭屋面为木结构,下部为混凝土柱。屋面长草严重,脊梁局部断裂。
[修缮]
对其进行屋面整修,包括恢复宝顶,补充筒瓦滴水,清除屋面杂草。立面改造,顺应云龙山整体风格,将混凝土柱表面砂浆铲除至基底层后外贴青砖。亭内地面改为青砖铺砌,增添古韵。
相关
提升文物古建筑周边环境
除了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之外,文物古建筑周边的环境提升也是必要的一环。据介绍,在环境提升方面遵循去芜存菁、功能优先、自然生态和文化传承原则。
除去杂质,保留精华。对于长期以来的不规范建设和乱搭乱建,进行清除和拆迁,使得古建筑立面清晰完整展现出来,恢复和完善其原本景观格局。对于历史遗存的景观风貌进行修复,修旧如旧,存其精华,最大限度的恢复其原貌。
因地制宜,意境交融。以人为本,满足功能需求。在环境综合整治中,将软硬景巧妙结合,梳理绿地植物时,考虑到景观的透明性和连贯性,为游人提供休憩场所。完善和沟通景区内的交通系统。
对于古建保护区,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并运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进行局部的精心刻画。丰富导游系统、基础设施、景观小品,大量运用传统材料和符号,力求和整体古建风格统一。
(晨报记者 徐晓旭/文 刘冰/摄 部分图片由@徐州老土提供)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