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外向型经济短板,在优势产业上与自贸区融合
◆“济南的优势,不在工业,也不在对外贸易,而应发展对外贸易”、“济南的文化产业和知识经济在省内来讲是处高地,理应在与中韩自贸区对接中承担更多使命”……面对中韩自贸区的发展机遇,如何对接新的贸易热潮,实现产业融合,尤其是在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沿海城市的定位中,如何撇开差异,成为济南必须面对的议题。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中韩自贸区应与省会都市群一体化对接实现产业融合,在文化产业和知识经济等济南优势产业方面实现高效对接。
□ 本报记者 韩伟杰 马桂路
认清劣势 发挥优势
“济南经济开放度低,这是济南的短板。但发展外向型经济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认清劣势,发挥后发优势,强化内功。”济南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征认为,近年来,随着省内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的开放度不断提高,济南的发展空间被挤压,身居内陆的地理环境与沿海城市相比没有优势,再加上开放意识、竞争意识不够,新的改革措施不敢先行先试,造成了如今济南开放型经济“不上不下”的水平。
“现在大家说济南偏于保守,改革精神不够,但在100年前,济南主动开埠,主动对外开放,在全国是带了头的,这说明济南是有这个对外开放的基因的。”王征认为,先天环境优势不足的条件下,后天不改善,影响了济南开放的脚步。
“济南应利用好自己的后发优势,比如高铁,发展高铁经济,利用高铁的便利吸引人才,在高铁站周边打造科技型的企业集群。高铁缩短了地域概念,拉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王征说,与沿海城市相比,济南的高铁有着更广阔的辐射力。胶济铁路通车后的第一个百年,在经济的开放度上,济南输于青岛。现在利用更快速便利的高铁,济南有望赢回这一局。
“济南的优势确实在一点点丢失,比如以前工业化的优势已经逐步丧失,老工业基地外迁是济南在做的工作,但是这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从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然后再过渡到知识经济,是济南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表示,济南应该在文化产业和知识经济这两个优势产业方面提高外向度。
“韩国的出口主要还是文化,比如化妆品在市场上的受捧就是因为韩国的电影、电视带动。不同产品都存在优势和劣势,济南化妆品和韩国的相比肯定落在下风,怎么和别人融合,对接,创造新的市场是济南应该考虑的问题。”李铁岗表示,不管怎么做,文化产业是未来的方向。“有自贸区的时候可以卖化妆品,但是市场还需要美容院,市民去美容更多地选择家门口的美容院。所以,如何将美容院和化妆品,这两个各占优势的类别融合,是需要考虑的更高层次的问题。”
形成总部经济的聚集效应
济南的优势,首先是交通优势,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是公路运输的重要枢纽。其次是行政资源优势,济南是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省级分支机构都在济南,辐射力强。再次是智力优势,高校多,人才多。敬业、踏实的性格受到企业赞赏。王征认为,济南应该发展总部经济,找准自己的优势去吸引企业,让企业把总部建在济南,把制造业基地放在周边,就能形成总部经济的聚集效应。
李铁岗也认为,在高铁沿线和京津唐至长三角的大区域,济南都可以考虑在产业转移和贸易流动方面找准定位,发展优势产业。“济南现在有保税区,保税区和自贸区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对接点。渠道对接之后,济南可以形成一个辐射山东中西部的重要桥梁。”
王征建议,济南首先要改善服务环境,不仅在企业发展方面给他们最好的服务,也要在子女教育、医疗、交通等软环境打造上让企业满意,愿意把总部设在济南。招商引资方面不要只盯着大项目,吸引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总部,形成集群效应。中央商务区应打造成为济南对外展示的平台,能够吸引总部经济的载体利用好本地的智力资源,就业情况反映的是城市的产业结构,要通过发展产业留住人才,让人才与发展环境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