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anson908

[江城资讯] 2018年11月23日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3 22: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市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武告字(2018年)26号

三个流拍的地(173、174、175)又挂出来了,看来经过激烈的谈判后谈拢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3 23: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anson908 发表于 2018-11-23 09:12
明年军运会10月中旬开始,绿地要到11月下旬才完工,这个还是没有赶上啊。

几年的时间,就差这一个月的工期,你没看出来是故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3 23: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danny1988 发表于 2018-11-23 22:33
武汉市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武告字(2018年)26号

三个流拍的地(173、174、175)又挂出来了 ...

宗关地块,有消息是哪家在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4 00: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nny1988 于 2018-11-24 00:09 编辑
年轻的老爷爷 发表于 2018-11-23 23:37
宗关地块,有消息是哪家在谈吗?


70亿宗关地王,中北路消息是:微信公众号中北路预测地块建设的潜在项目有可能是保利文创科技城或融创联想科技城……

得意上的消息是这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4 00: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danny1988 发表于 2018-11-24 00:04
70亿宗关地王,中北路消息是:微信公众号中北路预测地块建设的潜在项目有可能是保利文创科技城或融创联 ...

希望顺利出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4 08: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江大桥 于 2018-11-24 08:24 编辑

数说“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光谷企业家异军突起



11月7日,“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正式进入网络票选阶段,湖北共有庄丹、黄立先等5位企业家进入候选。
“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是2015年底由新浪财经、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澎湃新闻、吴晓波频道联合发起。以“致敬时代驱动力”为主题,从“创新性、颠覆性、前瞻性、成长性、新锐性”五大维度,寻找在这个转型时代下引领商业之美、产业创变、时代之潮的优秀企业家。
“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四届,四年来,进入候选和获得评选的湖北籍企业家呈逐年递增之势,从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湖北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在新经济领域成效显著。近年来,光谷经济突飞猛进,光谷企业家群体集体崛起,逐渐走上中国经济舞台ZY。
1.从地域来看,光谷企业家群体集体崛起
从省级范围来梳理,2015-2018年正式获得评选的湖北籍企业家有4位,2015年只有陈东升1人进入候选,2018年则有5位进入候选。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度进入候选的5位湖北企业家都来自中国光谷,分别为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庄丹、 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路明 、 安翰光电技术(武汉)有限公司CEO肖国华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国华。
2018年进入排行榜的5位候选人都来自光谷,并非偶然。事实上,光谷近年来在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方面获得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湖北省“新经济”的策源地。数据也证明了一点,
截至2018年5月,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数已达62086家。已培育独角兽企业5家,瞪羚企业320家,高新技术企业1848家,新三板企业133家,四板企业360家,是我国科技金融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光谷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武汉邮科院等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和12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作为科教大省,湖北如何将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命题。光谷经济的突飞猛进,间接反映出近年来将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成生产力方面成效明显。
2.从学校来看,武汉大学独占鳌头
从四年来进入候选或入选9个湖北籍企业家的校友分布来,武汉大学占5位居首,华中科技大学2位,西安交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各1位。
入选的武汉校友均积极回馈家乡和母校,2016年10月20日,雷军曾向武汉大学捐赠的9999.9999万元,比陈东升2011年向武大捐赠的一亿元象征性的少一元。
2017年,被评为年度最佳招商大使陈东升积极响应“资智回汉”,一年回武汉12次,对家乡投资累计超500亿元,武汉是除北京总部之外,投资最多的城市。
阎志累计向武汉大学捐赠已达1亿元。作为校企合作的代表性项目,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就由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捐资6000万元支持建设。并于2014年11月向武大捐赠4000万元用于设立“卓尔奖助学金”。
2017年11月18日,小米“第二总部”入驻武汉光谷金融港,“雷军系”旗下金山软件、顺为资本的武汉总部同步落户。
作为和雷军“一亿赌局”的另一方董明珠,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2008级校友,在多个公开的场合,董明珠都称自己“是武汉人”,对母校和武汉的感情是有目共睹。2011年,格力就在武汉建立了在全球的第八个空调生产基地,2016年,格力电器又投资50亿元在武汉蔡甸兴建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董明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看好武汉的发展,今后会加大在武汉的投资力度。
3.从学历来看,光谷引才战略成效卓著
从学历上看,上述9位湖北籍企业家中,拥有博士学历的入选者6位,本科2位,硕士1位。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进入候选的光谷5位企业家均有博士学历,反应近年来光谷在人才引进上取得卓越成效。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据东湖高新区招才局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10月。光谷在企工作博士突破1万人,是10年前的5倍。2009年,光谷启动“人才特区”建设,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9年间,光谷人才专项资金累计投入高达18.2亿元,寻求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博士等天下英才。除1万名博士外,还有6万名硕士、30万名本科生在光谷创业就业。
1477名“3551人才”、6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照亮着中国光谷万亿产业的创新之路。2010年,武汉角兽企业安翰光电就是留美博士肖国华在“3551光谷人才计划”500万元资助下到光谷生物城创业的。后来肖国华研发出了被称为“21世纪内镜革命”的可控胶囊内窥镜,革命性替代了传统胃肠镜,该产品已批量投放市场。2018年11月8日,安翰医疗从3400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荣登“2018中国十大创客”榜首。
肖国华只是光谷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世界纳米专家王肇中、探测癌症的先行者孙小蓉等数以千计的海内外高端人才,不断改写和开辟着光谷的产业版图。
4.从企业属性来看,光谷民营企业后劲十足
梳理四年来进入候选或者入选9个湖北企业家的企业属性,显示国有企业占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民营企业占7家。除了长飞光纤和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其余的7家均属80年代后新兴的民营企业。其中陈东升、黄立、雷军、阎志四位还被ZY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仅光谷就有三位民营企业家进入候选,显示以光谷为代表的武汉民营企业获得飞速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仅2018年1月至9月,光谷新增企业1.6万家,日均新增企业73家。5家企业成功上市,光谷“第二总部”总数突破60家。
据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中国武汉办公室主管合伙人范宏彬介绍,去年光谷高科技高成长20强的入选门槛是年增速120%,今年达到259%。增速超过1000%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去年有3家,今年有6家。“这表明,在当前经济转型和新常态下,光谷民营企业依旧后劲十足。”
5.从行业上看,光谷光纤通信产业傲视群雄
从行业上看,四年来入选或者进入候选的9家湖北籍企业中,涉及医药、光纤通信、物流、航空等产业,具有典型的高科技特征。其中光纤通信占比最大,包括长飞光纤和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家。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光谷的光纤产业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光谷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是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的诞生地。2001年,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0年其光电子产业规模只有100多亿元,2010年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5年达到1450亿元,已跻身入世界级产业集群。
目前,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生产基地,拥有66%的国内市场占有率,25%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销量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中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本版资料来源:湖北日报、长江日报、荆楚网、长江网,人民网)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4 08:35: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omano320 发表于 2018-11-23 21:03
马:抓紧规划建设长江科学城,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原创: 长江新城  

一边分一个。。长江新城科学中心。光谷产业创新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4 08: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江大桥 于 2018-11-24 08:42 编辑
武汉米兰 发表于 2018-11-24 08:35
一边分一个。。长江新城科学中心。光谷产业创新中心。。。


只说一句。这两分不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4 18: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部基础司来我省调研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发布时间:2018-11-23发布部门:基础处来源:湖北省科技厅

  11月15日上午,科技部基础司副巡视员周文能来我省调研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周文能一行先后调研了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召开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周文能对武汉科技大学实验室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实验室能够充分发挥好平台优势,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钢铁冶金这个传统行业中积极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实现从零到一新的突破;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领域项目的研发工作;同时,加强与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研究平台的合作,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吸引并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实验室作为首批批准建设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设运行五年,要做好迎接评估和考核的准备。

  周文能对湖北大学刚获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表示祝贺,希望湖北大学继续重视平台建设,把握方向,凝练特色,在人才配备上下功夫,把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国家和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他还听取了武汉纺织大学省部共建纤维制品先进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武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孔建益、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韦一良及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和座谈会。(乔楚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4 18: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年度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指南



一、重点课题

(一)研究内容。

1. 湖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对策研究

学习借鉴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展的经验做法,研究我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实施路径,提出建设实施方案。


2.湖北提升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总结我省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现状,研究国内外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剖析典型案例,分析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引进、项目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建设管理模式;围绕我省重大产业和优势学科发展需求,研究提升我省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湖北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根据湖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学习借鉴外省先进经验,探索发挥重大设施基础研究平台作用的体制机制,推动0-1的创新,努力取得原创性突破,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4.湖北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组织实施机制和路径研究

分析国家、外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组织管理经验做法,研究提出适合湖北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组织实施机制,明确重点方向、评审流程、资助方式、验收评估等内容。

5.湖北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研究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和制约因素;研究国内外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规律,提出我省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6.湖北聚集重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对策研究

分析引进、培养重大创新团队的主要模式和路径;研究外省市相关政策及经验措施;系统梳理我省重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相关政策及模式经验,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7. 湖北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对策研究

湖北拟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拓展发展空间,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和建设模式,围绕空间布局、平台建设、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等内容,研究提出建设实施方案。



8.湖北促进高新区提档升级的对策研究

分析我省高新区发展现状,完善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分类指导,研究提出推动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9.湖北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的对策研究

分析国内外产业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模式,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国家和省级研究平台为支撑,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面向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探索我省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的实施路径、运行机制。

10.湖北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发展的对策研究

学习借鉴外省先进经验做法,剖析具体案例;总结分析我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新体制机制,研究我省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指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试熟化、企业孵化、股权投资为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

11.湖北高校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分析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典型模式,梳理我省高校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现状,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研究提出相适应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

12.湖北强化市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职能的对策研究

通过借鉴外省先进经验,总结省内好的典型做法,强化市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职能,围绕市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准对接的模式和路径,研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13.湖北基于技术交易实体市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模式研究

梳理国内外最新科技服务业及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结合湖北技术交易市场建设需求,探索相关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模式,提出湖北省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服务业集聚化的对策建议。

14.湖北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研究

研究分析国内外科研项目组织模式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研究提出不同类型科研项目适用的组织模式及相应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根据国家和省优化科研管理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面向需求的项目遴选机制、激励竞争的组织实施机制、精简高效的过程管理机制。

15.湖北构建开放导向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研究

抢抓“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双重机遇,以中外合作共建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打造开放创新品牌为重点,探索建立开放导向的对外科技合作创新机制。

16.湖北**引导基金风险防控体系研究

面对当前财政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监管日渐趋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愈加迫切的现实背景,研究适合我省特点的**引导基金风险防控体系。

17.湖北科技创业孵化模式创新及对策研究

梳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模式,根据国内省内孵化体系发展情况,研究湖北省科技创业孵化机构高质量发展模式,探索湖北孵化机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与现实路径,并提出对策建议。

18.湖北深化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改革的对策研究

总结评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原始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分析现有管理模式、资助体系、评价体系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新时代深化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19.湖北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研究分析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深入剖析湖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形势、基础和问题,明确湖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方向,提出对策建议。

20.技术创新资源评价标准及估值方法研究

针对并购海外创新资源补贴政策的落实,研究创新资源的评价标准和估值方法,以便对海外创新资源做出明确的价值评估,为落实补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1.湖北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运行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分析我省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现状,通过典型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的实证研究,构建平台建设评价指标,梳理现状、分析不足,研究提出完善我省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22.软科学基地建设项目。围绕基地建设领域,结合当前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新形势,确定方向,自由选题。(限软科学基地团队申报)

(二)研究要求。

立项计划下达6个月内,向省科技厅提交5000字的决策咨询报告(专报),并被采纳应用;12个月内,提交完整的、不少于3万字的研究报告。

(三)申报要求。

1.除软科学基地建设项目外,其他项目要求项目负责人需具有高级职称(含副高)或其他同等职务、职称,且开展过与申报课题相关或相近的自主研究;团队成员5-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含副高)人员比率不低于40%。

2. 项目负责人有未结题的湖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的,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负责人同一年度未申请其他类省级科研项目。

3.除软科学基地类研究项目自由选题外,其余项目应按照指定课题名称申报。

二、面上项目

(一)支持方向。

1.科技创新理论与政策研究。围绕科技管理创新、区域科技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开展研究。

2.**部门决策支撑研究。为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提供支撑和服务的研究。

(二)研究要求。

立项计划下达12个月内,提交2万字左右的研究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决策咨询报告;在核心期刊发表1篇以上注明为“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软科学项目资助”的论文,或被决策应用部门采纳或应用的证明。

(三)申报要求。

1. 项目负责人需具有高级职称(含副高)或其他同等职务、职称;对于40岁(1978年9月1日以后出生)以下、具备中级职称3年以上的青年科研人员,允许其申报科技创新理论与政策研究类项目。

2.项目负责人2017年、2018年未承担省级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有未结题的湖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的,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负责人同一年度未申请其他类省级科研项目。

3. 要按照支持方向自由选题,不受理支持方向之外的申报项目;不受理近3年已立项的湖北省重点软科学项目进行重复研究。

4.**部门决策支撑研究类项目,申报单位要有与研究内容相关的省级、市(州)**职能部门(独立法人单位)作为项目合作单位,联合申报。不受理县(市、区)**部门、以及部门处室、科室等内设机构作为合作单位的申报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4 19: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一直在追求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4 20:2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米兰 发表于 2018-11-24 08:35
一边分一个。。长江新城科学中心。光谷产业创新中心。。。

这个就是懒政。
看了马的发言,按照他的意思,如果这个决定是水guo湖一号和二号都讨论做的,那只能表示鄙视一下。
科学中心和创新中心,本该是学研产一体的,分开就是增加沟通成本。
再一个担心就是如果一边一个,传统的科研院所在江南,科学中心在江北,后续的配套会不会出现打架的情况?

我想说,没本事拉不来资源就算了,瞎搞就真的过分了,没几年你们是可以退休调岗了,但武汉耽误不起。
谢谢你们,千万别让武汉人鄙视你们一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1: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柔根本不是空白一张,而是在聂帅主管科技时代就选址了的,聂帅当时要求1万亩,当年中科院力学所在那里进行了爆轰实验,是两弹一星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基地。聂帅之所以选择这里,和北京科教资源市内没有扩张空间,而且一些高精尖实验需要保密和安全有关。怀柔还有一些军事科研设施,后来北京市又与中科院在那里有大量的合作。所以怀柔绝对不是空白一张。和武汉的情况也非常不同,海淀区大学附近根本没有扩张空间,一些精密实验由于地铁等设施的建设,不得不搬迁,中科院的大型设施也不可能建到市内。而武汉不同,武汉的学校和科研院所附近还有大量可开发的空间,本来就是建在郊外或者近郊,产学研一体化是国内外验证最合适,最成功的模式,光谷已经有相当科研基础和产业基础,还有大量的科研用地。拥有三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一个国家研究中心,两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数十万科研人才。这里是天然的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这里的科研基础已经将武汉科研推到世界第19位。其实在一个城市里,就可以这种话没有意义,如同如果市里提出在光谷建设华中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你还会认为反正一个城市,都一样吗?我想很多人一样会说,光谷哪里来的这种底蕴?因地制宜,分工明确,减少内耗才是城市发展的路径,每个地区的特点不同,禀赋不同,要差异化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1: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建设怀柔科学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的科技资源实在太丰富,已经密度世界第一。院士就有近900名,是武汉的十多倍。由于北京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很多非首都功能的机构需要外迁,科研机构和大学都是首当其冲,但这些机构并不想离开北京,即使是雄安也不想去,所以纷纷在怀柔圈地。但是武汉则不同,武汉的科研基础远远比不上北京,绝大多数的高校是教学型而非研究型。中科院武汉分院规模在中科院系统里规模也是中等偏下,武汉的主要科研实力来源于几所研究型大学,前不久自然公布武汉地区科研自然指数贡献第一的是武汉大学。当然华科增长速度也非常快。这些不同,也就造成了武汉根本不能仿造北京的做法,国家现在是把大学往雄安赶,人家都赖着不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1:24: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18-11-25 02:19
不管在江南还是在江北,都是武汉市嘛,市内往来一下这是多大个事呀?每天跨江来往交流那么多的人。

北 ...

北京坐拥全世界最庞大的科研群体,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武汉有那个资本么?
江北搞科学中心不是不可以,不是有几个军队高校和航天科工么,抓着他们的研发资源搞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13:04 , Processed in 0.047392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